- 年份
- 2024(2856)
- 2023(3498)
- 2022(2795)
- 2021(2648)
- 2020(2119)
- 2019(4526)
- 2018(4421)
- 2017(7648)
- 2016(4193)
- 2015(4653)
- 2014(3902)
- 2013(3843)
- 2012(3560)
- 2011(3054)
- 2010(3084)
- 2009(2928)
- 2008(2859)
- 2007(2720)
- 2006(2377)
- 2005(1929)
- 学科
- 管理(16088)
- 业(15502)
- 企(14133)
- 企业(14133)
- 济(13558)
- 经济(13551)
- 技术(10058)
- 技术管理(8433)
- 中国(4948)
- 地方(4262)
- 业经(4157)
- 方法(3822)
- 农(3673)
- 财(3337)
- 制(3208)
- 学(3206)
- 银(3070)
- 银行(3058)
- 行(2967)
- 数学(2903)
- 数学方法(2848)
- 融(2832)
- 金融(2832)
- 理论(2810)
- 农业(2548)
- 划(2350)
- 环境(2317)
- 产业(2279)
- 体(2073)
- 和(2009)
- 机构
- 学院(53587)
- 大学(52044)
- 管理(21041)
- 济(20647)
- 经济(20162)
- 研究(18909)
- 理学(17583)
- 理学院(17393)
- 管理学(17153)
- 管理学院(17033)
- 中国(14038)
- 科学(11867)
- 州(11189)
- 京(10573)
- 江(9498)
- 财(9459)
- 所(9337)
- 中心(8586)
- 农(8534)
- 研究所(8515)
- 业大(7575)
- 院(7354)
- 财经(7099)
- 省(6989)
- 技术(6817)
- 范(6737)
- 师范(6670)
- 农业(6595)
- 北京(6447)
- 经(6328)
- 基金
- 项目(37676)
- 科学(29962)
- 研究(27851)
- 基金(26213)
- 家(23321)
- 国家(23110)
- 科学基金(19921)
- 社会(17918)
- 社会科(16986)
- 社会科学(16981)
- 省(16840)
- 基金项目(13935)
- 划(13377)
- 自然(12585)
- 自然科(12305)
- 自然科学(12297)
- 自然科学基金(12056)
- 教育(12042)
- 创(11442)
- 创新(10909)
- 编号(10138)
- 资助(9425)
- 发(8926)
- 新(8553)
- 重点(8474)
- 课题(8060)
- 成果(7952)
- 业(7777)
- 部(7485)
- 国家社会(7456)
共检索到85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培芳
杭州是典型的传统古城,这座城市展现了历史建筑环境的充分融合,包括明清时代保存完好的建筑物,也有20世纪的新作。此外,激进的、企图对重要的纪念性建筑进行重建与再造,亦屡有发生。城市里著名的鼓楼,也曾经历副本重写。正统的遗产保护学推行一种尖锐的观点,甚至是极端的理念:在建筑的"新"与"旧"的交替中,将旧有的贴上"真品"标签;而新的副本建筑则视为"赝品"和对遗产的破坏。但事实上,合理的副本重写是更积极和包容的演绎,是可接受的,它体现了"旧"与"新"的双重有效性。正是包容了各种建筑元素的共存和累加,成就了当代的"历史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认识到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城市科学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虹
一、世界遗产西湖的普世价值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一、修旧思想的起源及流派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领域,修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指导。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人们对于文物古迹的态度,这一态度在英文文献中通常用"authenticity"一词来进行表达,其中文译文为"原真性",词源上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起源的"(original)、"可信的"(trustworthy)等多重
关键词:
修旧如旧 原真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舒涵 王长松
运河遗产空间蕴含丰富景观资源,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形成基于景观的地方意象,其中,声音景观作为感知地方与空间的关键路径,对于遗产保护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了运河遗产空间内感知主体对于声音景观的感知、偏好和行为,研究发现:(1)从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和功能结构来看,位于不同街区位置的空间类型与声音景观的感知和偏好直接相关,越靠近运河河道,感知主体的积极情感相对越强烈,京杭运河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声音景观提供了相对积极的感知空间。(2)环境功能一定程度影响了感知主体对该地声音景观类型的心理预期,从而决定了对声音元素的情感偏好。在同一街区的不同地点,感知主体受环境与心理作用的影响,对不同声音景观元素的感知程度和偏好程度不同。(3)不同声音类型对感知主体情感偏好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中应重视对于声音景观的建设和维护,为运河遗产空间内历史街区的空间规划实践提供参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明明 董航宇 王佳钰 张梦真 张环宙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创新空间。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工业遗产创意园区是为商户提供创意发展机会,为游客提供多元文化体验的遗产空间。针对现阶段园区发展模式与实践效果研究缺口,文章构建了“预嵌入-嵌入过程-嵌入结果”的全过程理论框架,选取杭州丝联166文创园和东信和创园两个案例,综合深度访谈、二手资料收集、网络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工业遗产创意园区不同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及用户体验。研究发现:(1)共识基础和氛围营造构成创意园区发展的前提条件。(2)创意园区的发展模式受文化、政策、主体等因素的影响,丝联166文创园在文化嵌入和制度嵌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政府主导模式,东信和创园在文化嵌入和结构嵌入的组合下形成主体共创模式。(3)创意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工业遗产展示及价值阐释,给商户营造不同的营商环境,为游客带来不同的遗产体验。论文拓展了嵌入理论的研究框架,丰富了工业遗产创意园区发展模式及实践体验的实证研究,为促进工业遗产创意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陶琳
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实施保护管理的实践探索为例,阐述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职能延伸的现实需要,也是事业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可用资源,可以成为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从公共图书馆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陈坦 常江
公众在使用新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中能够感知多媒体的社交娱乐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经济成本价值。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媒体感知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意愿概念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媒体三个维度的感知价值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积极态度,感知社交娱乐价值还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意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坦 常江
将内容的新颖性、交流的互动性两个新媒体特性变量纳入技术接受原始模型(TAM)中,构建了新媒体特性与建筑遗产保护参与意愿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新媒体内容新颖性显著影响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新媒体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积极参与态度;新媒体交流的互动性显著影响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新媒体的感知易用性与积极参与态度。
关键词:
新媒体特性 建筑遗产保护 参与意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晓伟 罗小龙 刘豫萍 许骁
以杭州大江东新城为例,分析了其人口社会构成特征,并从地域来源、职业构成、年龄层次三个视角出发,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佳 过伟敏
从遗产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建筑遗产的经济学特性,揭示了建筑遗产在保护和再生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了保护与再生的途径等问题,指出遗产的管理与经营是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力求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丽虹 岑瑜 于丽英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引起局部土地功能的变化,导致在城市中出现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如何看待和再利用这些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而后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动因出发,探析了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关键词:
工业建筑 遗产 再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咏华 项亚量
生态敏感区环境的复杂性对处于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现了单纯的文物本位价值观,忽视了生态敏感区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认为建筑遗产与特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高度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再思考。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可辩护的规划框架,将现行保护规划中环境规划部分从一个独立的简单的单项规划转变为生态先导下的一系列规划环节,强调在特定生态敏感区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管斌君 池方爱
城市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者。以城市更新和发展为背景,引入建筑再循环理念,让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和价值,使之与城市之间建立共生关系,以实现其更好地被保护。以宁波渔轮厂旧址改造为例,探讨基于再循环理念的城市与其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共生,可为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保护和提升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