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6)
2023(11796)
2022(9626)
2021(8791)
2020(7214)
2019(16311)
2018(15826)
2017(29429)
2016(16449)
2015(18382)
2014(17443)
2013(16518)
2012(14545)
2011(13050)
2010(13122)
2009(11982)
2008(11673)
2007(10287)
2006(8718)
2005(7384)
作者
(48060)
(40045)
(39978)
(37456)
(25052)
(19494)
(17760)
(15811)
(15013)
(14103)
(13548)
(13382)
(12778)
(12480)
(12374)
(12204)
(12170)
(11955)
(11565)
(11423)
(10231)
(9839)
(9733)
(9145)
(9061)
(8902)
(8819)
(8758)
(8153)
(8150)
学科
(61627)
经济(61575)
管理(49256)
(47442)
(39654)
企业(39654)
方法(31773)
数学(28704)
数学方法(28106)
(17563)
中国(16396)
技术(15776)
(14825)
业经(14329)
理论(12015)
(11960)
(11942)
贸易(11932)
农业(11645)
(11619)
技术管理(10958)
地方(10644)
(10123)
(9540)
财务(9498)
财务管理(9480)
环境(9468)
(9178)
(8997)
企业财务(8969)
机构
学院(224902)
大学(222522)
管理(88471)
(87269)
经济(85566)
理学(77969)
理学院(77151)
管理学(75373)
管理学院(75010)
研究(73559)
中国(53469)
科学(48905)
(46694)
(46454)
业大(40671)
(37447)
农业(37128)
(36711)
研究所(34733)
中心(33648)
(32626)
财经(30050)
北京(28500)
(27867)
师范(27459)
(27441)
(26939)
技术(26852)
经济学(25883)
(25760)
基金
项目(162495)
科学(127415)
基金(116533)
研究(112017)
(105301)
国家(104464)
科学基金(89024)
社会(70610)
社会科(67182)
社会科学(67159)
(66891)
基金项目(61423)
自然(60359)
自然科(59071)
自然科学(59052)
自然科学基金(57986)
(56162)
教育(53276)
资助(47530)
编号(43925)
重点(37393)
(36798)
创新(34521)
(34432)
(34337)
成果(32670)
计划(32641)
课题(31550)
科研(31452)
(29449)
期刊
(85879)
经济(85879)
研究(57605)
中国(46222)
学报(41689)
(41217)
科学(36423)
管理(32289)
大学(30582)
学学(29137)
教育(28633)
农业(28466)
(27848)
技术(22591)
(17235)
业经(15630)
(15516)
金融(15516)
经济研究(14957)
财经(13901)
统计(13443)
(13251)
科技(13198)
技术经济(12514)
(11900)
业大(11822)
(11731)
决策(11293)
问题(10872)
商业(10611)
共检索到314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3×3)m×20m,(3×3)m×30m,(3×3)m×40m]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徐东忆  丁永刚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目的】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江苏苏北的睢宁和苏中的邗江与仪征,分别设置传统(TCP)、高产(HCP)、节肥(RFCP)和节肥增密(IDCP)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氮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明确高产、高效模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特征,探明产量、氮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进而揭示高产高效协同实现途径。【结果】受年度和地点间生态条件差异的影响,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经济净效益、氮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12.5%,其中HCP和RFCP下达13%—14%。2018年度,籽粒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均以IDCP最高,较TCP分别提高31.5%—33.5%和104.4%—239.1%,其次为HCP和RFCP。2019年度,籽粒产量以HCP最高,较TCP提高8.1%—13.2%,其次为RFCP和IDCP;此外,IDCP因施肥少,较TCP稳定或增加了经济净效益。可见,TCP相对低产、低效益、低氮效率;HCP可稳定高产,且蛋白质含量高;IDCP最具高产、高效益、氮高效潜力,但蛋白质含量偏低。高产均是通过在获得高穗数基础上提高单穗产量来实现,但HCP主要提升每穗粒数而IDCP依赖于高粒重。HCP主要通过高茎蘖成穗率,IDCP则是协同高的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实现高穗数。高产群体的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存在适宜范围,在0.9—1.1。此外,相对高产的模式均可在维持高花后绿叶光合面积基础上协同提高绿叶净光合速率,实现扩源基础上高水平协调源库关系。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实现关键是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基础上提高氮素吸收效率。HCP群体生育前期积累氮素少、中后期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转运量多;而IDCP群体在生育中前期吸收能力强、转运量足。分析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发现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助于维持灌浆期较高的单茎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进而增加单穗和群体籽粒产量;还可促进花前氮素吸收能力、增加氮素转运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结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途径是在获得充足穗数基础上,攻大穗,重点是增粒重;构建数量足、质量高的群体,越冬前群体茎蘖数满足预期穗数、重点提高茎蘖成穗率,花前高效吸收氮素、提升转运水平,花后维持较高单茎光合面积和强度、提升灌浆水平。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应强调“适量增密、适度减肥、前氮后移、精准施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华  王玉杰  冯伟  王晨阳  胡卫丽  轩红梅  郭天财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毛妍婷  雷宝坤  陈安强  刘自成  王应学  杨华  任齐燕  范仕荣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永禄  袁礼勋  黄钢  余遥  
1997- 1998年, 在四川三个主要生态麦区就综合性农艺措施对小麦品种“川麦28”产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综合试验,结果表明: (1) 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因不同生态环境而异。盆西平原麦区播期〉N肥〉密度〉P肥〉K肥; 盆中浅丘麦区N肥〉播期〉P肥〉K肥〉密度; 盆东南麦区P肥〉N肥〉播期〉密度〉K肥。(2) 某一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因生态区域和其他栽培因素所处水平不同, 其作用规律与作用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的栽培措施, 对发挥品种潜力, 节省投资, 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英  赵伟  杨旭  秦佳梅  张连学  
为了加强辽藁本资源的保护和扩大资源量、探讨辽藁本最佳栽培模式,在异地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辽藁本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仿生栽培模式下,辽藁本株高、叶面积指数、分枝数和花序数等生育性状的变化规律相似,其中以模式1发育较迅速,其他模式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发育迟缓,发育量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仿生栽培模式中光照强度有利于辽藁本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以及挥发油的积累。综合分析认为,仿生栽培辽藁本方法可行,不仅可以利用闲置土地发展林下经济和立体开发资源,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春阳  周建斌  郑险峰  赵满兴  李生秀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半旱地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了补灌、覆草和垄沟等栽培模式及0,120,240 kg/hm2施氮水平,对冬小麦连续2年(2004和2005年)不同生长期各部位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在补灌模式下,2004和2005年成熟期冬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素累积量较其他模式低,氮素分配率也较低,而籽粒的氮素分配率较高;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各生长时期冬小麦叶片、茎秆、颖壳和穗轴以及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当氮肥施用量由120增加到240 kg/hm2时,除籽粒外,成熟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波  鲁剑巍  李小坤  丛日环  吴礼树  叶川  郑伟  徐维明  姚忠清  任涛  
【目的】在油菜种植主产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度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开展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施用田间试验,比较氮肥表施(表面撒施)、翻施(撒施后旋耕)和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和直播油菜条施覆土)3种不同施氮方式对两种栽培模式(移栽和直播)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移栽油菜产量水平显著高于直播油菜,两者的产量差达到299.1—544.2 kg·hm~(-2),从干物质动态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生育期移栽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显著高于直播油菜,此外,移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陈灵  李瑞莲  刘爱玉  刘皓然  何荞玲  
以湘杂棉8号和JX0010为材料,研究当前长江流域育苗栽培(GIMWF,种植密度为2×104株/hm~2)和短季直播栽培(SGDDS,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2种栽培模式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以育苗栽培模式下湘杂棉8号的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以短季直播模式下JX0010的最高;各阶段相对生长率(RGR)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时期均以JX0010短季直播栽培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冠层透光率低,截获的光能较多;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2个品种的单株果枝数、成铃数及果节数较育苗栽培均显著降低,单铃质量、衣指、子指、衣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短季直播的籽棉、皮棉产量略高于育苗栽培,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哲明  罗宇  刘明月  曹樑  熊兴耀  胡新喜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设水稻-马铃薯轮作氮零栽培模式(RP–N0)、水稻-马铃薯轮作传统栽培模式(RP–T)、水稻-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RP–H)、水稻–马铃薯轮作超高产栽培模式(RP–SH)、玉米–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MP–H)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植株镉积累和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不同时期马铃薯植株叶片的镉含量4.23~5.52 Mg/kg,茎的镉含量4.85~5.02 Mg/kg,显著高于块茎的镉含量(0.34~0.39 Mg/kg);马铃薯茎叶的镉生物富集系数为10.15~13.25,显著高于块茎生物富集系数的(0.82~0.92);不同栽培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吉春容  赵琳  李世清  李生秀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源特征的变化,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垄播覆膜)对小麦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极显著地增加小麦各生育期旗叶氮含量,其中以拔节期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不同栽培模式对旗叶氮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垄播覆膜和地膜覆盖两种栽培模式下旗叶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以垄播覆膜效果较为明显,分别较常规栽培增加12%和29%。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垄沟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亚宁  赵琳  李世清  王全九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琳  吉春容  李世清  李生秀  
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特征的动态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合理施肥与栽培奠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纯氮120 kg)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对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群体分蘖、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而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施氮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群体的分蘖数,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增加小麦单株分蘖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后减;施氮处理LAI比不施氮处理显著增加20%(P<0.01);垄播覆膜栽培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