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
2023(488)
2022(467)
2021(467)
2020(368)
2019(762)
2018(748)
2017(933)
2016(873)
2015(916)
2014(806)
2013(921)
2012(939)
2011(853)
2010(908)
2009(776)
2008(779)
2007(737)
2006(606)
2005(541)
作者
(5192)
(4478)
(4404)
(4044)
(3044)
(2283)
(1975)
(1814)
(1682)
(1680)
(1649)
(1598)
(1524)
(1503)
(1492)
(1482)
(1391)
(1360)
(1312)
(1305)
(1277)
(1277)
(1187)
(1101)
(1072)
(1065)
(1036)
(1026)
(1025)
(1020)
学科
(2399)
(2397)
(2188)
虫害(1983)
病虫(1869)
病虫害(1869)
(1514)
生物(1445)
防治(1387)
(1384)
及其(1181)
(1012)
病害(1003)
微生(1001)
微生物(1001)
生物学(906)
水产(802)
微生物学(780)
各种(724)
(718)
(614)
(581)
(567)
动物(536)
(500)
(494)
(483)
土壤(480)
其他(468)
(433)
机构
学院(13616)
大学(13610)
(11177)
农业(9245)
科学(8418)
研究(8143)
业大(7003)
(6142)
农业大学(6040)
研究所(5860)
(5579)
实验(5458)
实验室(5318)
(5245)
重点(4962)
(4911)
中国(4045)
生物(3848)
科学院(3649)
技术(3610)
(3382)
中心(3175)
(2813)
(2779)
(2735)
农业科学(2614)
(2607)
工程(2497)
(2486)
(2467)
基金
项目(11914)
(8852)
国家(8784)
基金(7690)
科学(7462)
(6091)
科学基金(6062)
自然(5972)
自然科(5832)
自然科学(5817)
自然科学基金(5710)
科技(5363)
(5074)
计划(4881)
(4130)
基金项目(4010)
专项(3777)
(3463)
农业(3424)
资助(3392)
研究(3344)
重点(3245)
技术(2966)
科研(2777)
(2665)
(2571)
创新(2515)
(1742)
(1723)
b(1711)
期刊
学报(11292)
(10750)
农业(7394)
大学(7307)
学学(7291)
科学(6355)
业大(4697)
农业大学(3992)
中国(3672)
(3633)
(2480)
自然(2402)
自然科(2390)
自然科学(2390)
中国农业(2363)
林业(2189)
农林(1885)
(1885)
(1712)
农业科学(1577)
西南(1560)
科技(1526)
科技大(1483)
科技大学(1483)
农学(1447)
华北(1447)
水产(1296)
西北(1207)
(1158)
经济(1158)
共检索到18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振风 吴湘琴 吕冠华 薛程 吴婷婷 刘普 朱立武  
为明确梨树腐烂病的病菌种类,对采自中国河北、山西和安徽3省症状疑似梨腐烂病的树皮与病枝进行病菌培养和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选用22种常用杀菌剂,通过离体抑菌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在分离纯化的6个菌株中有5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腐烂病病菌(Valsa mali var.pyri)形态特征相似; 以这5个菌株菌丝接种梨树健康枝条后出现与田间相同的病症; 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比对发现,这5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登录号JQ618018),且与意大利梨腐烂病菌株(登录号...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邹红竹  
腐烂病是影响观赏海棠的观赏价值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对于观赏海棠腐烂病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尚无明确的鉴定。观赏海棠也是从近20年开始陆续大量引入我国,其引进后在我国的抗病性是否与原产地一致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得到了与观赏海棠腐烂病相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且对北京地区引种的部分观赏海棠品种进行抗病性测试和应用探讨,得到如下结果:1、对分离出的真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进行比较,将分离出的真菌分为2组,鉴定为一种:Valsa mali。2、对分离株进行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萌悦   张晓勇   迟乃玉   杨友联  
【目的】探明引起贵州省六盘水市猕猴桃根腐病的病原菌,筛选对其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猕猴桃根腐病患病根部分离其致病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COXⅡ)系统发育分析对致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化学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WG)、98%噁霉灵(SP)、72%唑醚·代森联(WG)、30%精甲·噁霉灵(SLX)和15%三唑酮(WP)〕对其室内毒力。【结果】猕猴桃根腐病病原菌为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樟疫霉(Ph. cinnamomi)、钟器腐霉(Pythium vexans)和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其中,隐地疫霉和菜豆壳球孢为优势病原菌,其检出率分别为34%和23%;首次报道菜豆壳球孢是引发猕猴桃根腐病的致病菌。4种致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 ℃,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隐地疫霉KFR03-15菌株和樟疫霉KFR03-34菌株较低,为25 ℃,菜豆壳球孢KFR02-17菌株最高,为32~35 ℃;最适生长pH均为近中性且差异较小。30%精甲·噁霉灵对隐地疫霉、樟疫霉和钟器腐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室内毒力EC50均<0.3 μg/mL;72%唑醚·代森联对菜豆壳球孢防效最好,EC50为0.331 2 μg/mL。【结论】明确猕猴桃根腐病病原菌为隐地疫霉、樟疫霉、钟器腐霉和菜豆壳球孢,生产上可根据实际病原菌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猕猴桃根腐病的化学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柳  马占鸿  刘振宇  秦丰  王海光  
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任翔  王喆  翟雨佳  金唯新  沈斐  郑传林  
为明确引起阳山水蜜桃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以阳山镇桃园采集的40个具有典型腐烂症状的‘晚湖景’水蜜桃果实为病样,对分离得到的51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分析了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结合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的回接试验结果,确定48株菌株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异名Galactomyces candidus),3株菌株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2)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喹啉铜及代森锰锌对白地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其中33.5%喹啉铜悬浮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均完全抑制了白地霉菌丝的生长,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此外,33.5%喹啉铜悬浮剂对桃吉尔霉的抑制效果最好,其1 000倍液的药剂抑制率达86.4%,而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综上,施用1 000倍液的喹啉铜悬浮剂能同时有效抑制白地霉和桃吉尔霉的生长,可用于预防阳山水蜜桃成熟期的腐烂。该研究结果可为阳山地区水蜜桃果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潇航   张小秋   黄海荣   宋修鹏   李文教   梁永检   雷敬超   王泽平   祝光湖   刘期怀   李翔   颜梅新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 9 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 μm×(5.2~12.8) 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 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3和1.54 μg/mL,60% 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_(50)达205.82 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健冰  刘志恒  安心  唐爽爽  郑川  郭英伟  
针对辽宁省新病害豇豆轮纹病病症进行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菌[C.cassiicola(Berk.&Curt.)Wei];利用生长速率法,对生产中常用的8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多主棒孢霉菌对50%的多菌灵药剂的敏感性最强,其EC50值仅为0.1055mg·L-1;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400g·L-1氟硅唑(EC)、70%代森锰锌(WP),EC50值分别0.1055,4.468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张廷富   罗映清   常艳华   宋波   文国琴  
【目的】探究引起苍耳茎腐病的一种病原菌,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挖掘在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甲基托布津、咯菌腈和咪鲜胺7种杀真菌剂中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佳的农药品种。【方法】采用菌丝尖端切割法从发病苍耳茎基部分离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苍耳茎腐病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和菌核进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扩增其ITS和TEF1-α序列并克隆测序,进一步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苍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杀真菌剂的筛选。【结果】分离到的6株病原菌与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形态特征一致。将其菌丝和菌核分别接种于健康的苍耳茎基部,约1周后实验组出现与田间发病苍耳植株相同的茎腐病病症。NCXS-1克隆测序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多个A. rolfsii菌株的相应序列一致性为100%;所筛选的7种农药杀菌剂中,NCXS-1对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不敏感,而咯菌腈和咪鲜胺对A. rolfsii的菌落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咯菌腈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2 mg/L。【结论】明确引起苍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A. rolfsii。咯菌腈为7种农药中抑制苍耳茎腐病病菌生长效果最佳的杀真菌剂。研究结果为苍耳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