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5)
2023(10705)
2022(9613)
2021(9079)
2020(7610)
2019(17437)
2018(17410)
2017(33396)
2016(18278)
2015(20537)
2014(20494)
2013(20206)
2012(18286)
2011(16421)
2010(16299)
2009(14641)
2008(13899)
2007(11846)
2006(10193)
2005(8637)
作者
(54584)
(45380)
(45200)
(42888)
(28836)
(21963)
(20328)
(18108)
(17143)
(15958)
(15744)
(15209)
(14370)
(14249)
(14059)
(13929)
(13746)
(13544)
(12908)
(12811)
(11481)
(11089)
(11027)
(10238)
(10189)
(10074)
(9956)
(9940)
(9064)
(8981)
学科
(67794)
经济(67724)
管理(49155)
(45889)
(38392)
企业(38392)
方法(33293)
数学(28768)
数学方法(28410)
(18972)
(17686)
中国(16912)
(15692)
业经(14851)
地方(14663)
农业(11905)
(11900)
理论(11870)
环境(11858)
(11273)
贸易(11266)
技术(10930)
(10865)
(10561)
(10237)
财务(10174)
财务管理(10159)
(9697)
企业财务(9621)
教育(9331)
机构
大学(256638)
学院(254077)
管理(101396)
(91593)
经济(89339)
理学(88855)
理学院(87720)
研究(87319)
管理学(85931)
管理学院(85505)
中国(62574)
科学(60422)
(56170)
(45065)
(45030)
业大(43307)
研究所(41933)
(40186)
中心(39140)
农业(35732)
(35546)
北京(35394)
(35062)
师范(34685)
财经(33227)
(32734)
(30301)
(29389)
师范大学(28493)
技术(27955)
基金
项目(187284)
科学(146154)
基金(135722)
研究(130917)
(121129)
国家(120213)
科学基金(102029)
社会(79186)
社会科(74929)
社会科学(74908)
基金项目(73987)
(73113)
自然(70675)
自然科(68975)
自然科学(68960)
自然科学基金(67688)
(62907)
教育(59200)
资助(55302)
编号(52976)
重点(42589)
成果(41644)
(39802)
(39462)
(38460)
科研(36640)
课题(36373)
计划(36355)
创新(35891)
大学(33923)
期刊
(95476)
经济(95476)
研究(70180)
学报(47178)
中国(43669)
科学(42833)
(39483)
管理(35391)
大学(34132)
学学(32218)
农业(28076)
(27999)
教育(26584)
技术(21349)
(16454)
金融(16454)
业经(15699)
图书(14978)
经济研究(14625)
(14599)
财经(14599)
资源(14191)
科技(14069)
林业(13150)
理论(12731)
业大(12658)
问题(12391)
(12283)
(12235)
实践(11994)
共检索到352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段伟  王保平  孟伟  乔杰  王炜炜  杨海清  崔令军  苏凌燕  
2010~2012年对杨树林网系统内光量分布和透光率的监测实验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随着距树距离的增加,光合有效辐射量呈现增大趋势,并且在15 m内变化幅度较大,15 m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光合有效辐射量缓慢增加至对照点处数值;2012年与2010年相比各测点透光率分别降低9.88%、8.57%、12.02%、2.23%、0.87%;利用2010~2012年3 a数据对杨树林网系统内不同距离范围内玉米透光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距离和树高比(X)为0.1、0.5、1时,系统内的透光率分别为43.03%、75.20%、92.92%,受遮荫率则分别为56.97%、24.80%、7.08%;系统内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正雷  程家昌  李艳梅  刘玉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 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 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 809.1kg/hm2,总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诗然  胡琦  和骅芸  邢梦媛  高浩然  刘媛媛  马雪晴  潘学标  
利用华北平原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55个常规气象站点及11个辐射观测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从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分析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辐射资源(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值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年总辐射范围为4 519.26~5 488.30MJ/m~2;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占全年的58.6%和41.4%;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1961—2020年研究区周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4.3%(708.24MJ/m~2),其中,河南东部以及河北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达-210.67MJ/(m~2·10a);研究时段内冬小麦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0.0%和4.7%,与冬小麦相比,夏玉米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的太阳辐射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减少了17.8%和17.7%;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2001—2020年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减少了9.6%、7.7%和12.1%。综上,华北平原的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呈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华北平原辐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琳  黄晶  陈阜  褚庆全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标准气象站点5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基于SIMETAW模型,分析了黄淮海各农作亚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主要气象因子时间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该地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平均值分别为321.70和456.70 mm且近50年均呈下降趋势,两者降水耦合度分别为0.780、.72;2)与夏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相比,春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地区差异大且下降更显著,但两者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均呈上升趋势;3)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下降受太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吴  李丽莎  王立科  王明庥  诸葛强  
以转PEPC基因南林895杨和对照(南林895杨)为材料,分析不同转基因植株的光合生理参数。结果显示:转PEPC基因杨树与C4光合途径相关的酶活性比对照增高,PEPC活性增加较为明显,最高达38.6%。转PEPC基因杨树表现较强的对强光利用能力,其光饱和点比对照提高约10%~20%,饱和点时的光合速率比对照高17.7%~58.1%。转PEPC基因杨树光补偿点低于对照,利用弱光的能力增强;CO2饱和点低,比对照低22.2%~44.4%;CO2补偿点也较低,比对照降低58.1%~76.5%,表明对CO2的利用效率较高。此外,转基因杨树羧化效率增高,比对照增加最高达62.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林  齐华  房全孝  于贵瑞  
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水稻、大豆和玉米3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期,C3作物(水稻、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均存在午休现象。而午休现象的产生是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孔因素”是高温加剧蒸腾作用,气孔对蒸腾作用的反馈抑制造成的。C3作物(水稻、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在上午和下午存在明显差异,上午利用光能的能力明显大于下午。这主要表现在上午的表观初始量子效率比下午大。光合产物对光合作用的反馈抑制会造成这种量子效率的差异性。无论是气孔限制还是光合产物反馈抑制都可能是导致光合速率对光强响应产生“滞后效应”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秀玲  赵明  王启现  李连禄  王美云  
为了探讨玉米不同基因型和杂种优势在气孔及蒸腾上的特征,对3个高产杂交种(农大108、农大103和中原单32)及其所有亲本进行了气孔形态、气孔频率和叶温差的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3个玉米杂交种在气孔特征及叶温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其中农大108和农大103的杂交种气孔长度都表现正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0.55%和9.30%,但气孔频率为负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9.25%和20.43%);中原单32的杂交种在气孔长度和气孔频率都表现正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9.47%和16.48%;但从3个杂交种组合均值看,气孔长度为正向超亲,气孔频率为负向超亲。3个玉米杂交种的叶温差都表现正向超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燕   廖允成   强生才   张光鑫  
【目的】提高宁夏地区春玉米的灌溉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法】依据宁夏地区11个站点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确定宁夏地区年际及春玉米生育期不同水文年型的有效降雨量;然后,利用ET0 Calculator软件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并结合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求得宁夏地区年际及不同水文年型下春玉米各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水量、耦合度和水分盈亏指数。【结果】1960—2019年间,宁夏地区年有效降雨量波动较大(158.5~424.2 mm),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分别为123.9,205.4和334.4 mm。宁夏全区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为482.0~690.7 mm,其中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春玉米需水量有降低趋势,而北部引黄灌区有增大趋势。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566.8,413.0和147.6 mm;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宁夏全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48.5,378.9和317.0 mm。南部山区降雨对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最高,耦合度为0.70,是北部引黄灌区的3.89倍。【结论】宁夏南部山区应以集雨技术为基础发展雨养玉米种植;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其中在北部引黄灌区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需要分别补灌87.2,79.6和275.6 mm,在中部干旱带需要分别补灌65.7,62.4和212.8 m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居辉  钟兆站  郁小川  
1997~ 1998年研究了春玉米在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征 ,并就肥力水平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降水年型的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无论是正常降水年型 ,还是干旱年型 ,春玉米在不同的生育时期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 ,即拔节至抽雄期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在降水正常年份 ,降水量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 ,提高自然降水的水分利用率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玉米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生产潜力还有约50 %的开发程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康  梁秀英  曾优  杨万能  
提出一种自动获取玉米籽粒大小特征和总粒数的方法:通过振动给料机实现玉米籽粒快速喂料,利用输送带和线阵相机的无偏差匹配,准确获取玉米籽粒图像,对籽粒图像进行二值化、除杂、筛选、粘连籽粒分割等处理,测量玉米籽粒的粒长、粒宽和籽粒总粒数。研究了图像处理过程中不同阈值、不同粘连籽粒处理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100个样品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阈值数设定为24、采用平均面积法时,测量的误差最小,测量结果与人工测量值相比较,玉米籽粒总粒数、粒长、粒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3、0.900 0、0.930 0,平均相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雪  李芳  胡晗  梁效贵  申思  王欣  周顺利  
为探究不同玉米品种茎秆穗下各节间性状随节位和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2018—2019年,以‘京农科728’(机械粒收品种)、‘郑单958’(普通品种)和‘先玉335’(普通品种)为材料,分析从玉米吐丝至生理成熟后4周各节间形态、干物质含量、含水率和髓变白面积占比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节位上升,节间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一般第6或第7节间最长;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节间单位体积干重呈“先减小后稍增大”的趋势,第5—7节间最小;基部第2或第3节间的含水率最大,向上节间含水率逐渐减小;节间髓变白面积占比逐渐增大。吐丝至生理成熟后4周,节间单位体积干重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受环境、品种影响较大,2018年3个品种灌浆后期的节间单位体积干重大幅度增加,2019年仅‘京农科728’和‘郑单958’灌浆中后期增大,其他品种和时期变化不大。各节间的含水率在灌浆前期无显著变化,灌浆中期至生理成熟后4周不断减小,‘京农科728’节间含水率降低主要在灌浆中期和后期,‘郑单958’节间含水率降低主要在灌浆后期,‘先玉335’主要在灌浆后期和生理成熟后第2—4周。髓变白面积占比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增大,但其变化受环境影响大,2018年各时期无显著变化,2019年各时期增幅较大,特别是生理成熟后第2—4周,吐丝后第4周时‘郑单958’和‘先玉335’所有节间髓完全变白。综上,节间性状从基部向上逐渐变长、变细、单位体积干重变小、含水率减小、髓变白面积占比增大;随生育进程推进,单位体积干重变化受环境及品种特性影响,节间含水率灌浆中期或后期开始快速减小,髓变白面积占比变化受环境影响较大,生理成熟后第2—4周快速增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红光  张秀芝  任军  冯国忠  高强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及连作体系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为春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2006年,在东北中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进行2年的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农民习惯施肥1、农民习惯施肥2)和推荐施肥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土壤氮素表观盈亏进行了估算。【结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推荐施肥处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均最高。施氮显著增加了0~90cm土层中的无机氮含量。2个习惯施肥处理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且下移明显;推荐施肥处理可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保美  周清  陈成国  杨玉霞  杨以健  
[目的]文章研究2007—2016年10年山东德州的耕作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和近50年来的气候突变情况。[方法]根据2007—2016年山东德州地区10个县、市、区,1967—2016年德州市德城区夏玉米生长季(6—9月)耕作层5cm、10cm、15cm、20cm平均地温,及同期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结果](1)近10年德州地区各县市夏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平均地温、各月平均地温大部分呈上升趋势,临邑、夏津两县各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各层上升幅度最大值均出现在齐河,为2.33~2.80℃/10年。(2)同时段的地温高于气温,地气温差均为正值,5~20cm温差范围分别为1.1~2.0℃、1.0~1.7℃、0.8~1.5℃、0.6~1.3℃,各层地气温差最大的是庆云、宁津,最小的是武城。浅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近50年来,各月平均地温都出现了一次显著的波动。6月份5cm、10cm平均地温在2004年发生了气候突变,7月份10cm平均地温在2005年发生了气候突变,8月份5cm至20cm平均地温在1981年均发生了气候突变。[结论]以上各月浅层地温气候突变前为相对偏冷期,突变后为相对偏暖期。该地区夏玉米生长季期间耕作层地温的上升,有利于夏玉米根系生长和充分吸收深层养分、水分,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夏玉米提高产量,降低生长季后期其他气象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