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3)
- 2023(8380)
- 2022(7007)
- 2021(6074)
- 2020(4946)
- 2019(10996)
- 2018(10463)
- 2017(19161)
- 2016(10906)
- 2015(11754)
- 2014(11316)
- 2013(11306)
- 2012(10562)
- 2011(9464)
- 2010(9254)
- 2009(7955)
- 2008(7723)
- 2007(6913)
- 2006(6063)
- 2005(5271)
- 学科
- 济(40253)
- 经济(40203)
- 管理(33699)
- 业(29475)
- 企(23095)
- 企业(23095)
- 方法(18148)
- 数学(16165)
- 数学方法(15993)
- 学(14097)
- 环境(12359)
- 财(12284)
- 农(12023)
- 中国(10612)
- 贸(9328)
- 贸易(9326)
- 业经(9154)
- 易(9101)
- 农业(8501)
- 务(8008)
- 财务(8002)
- 财务管理(7989)
- 划(7692)
- 企业财务(7672)
- 制(7356)
- 和(6797)
- 地方(6567)
- 技术(6480)
- 银(5990)
- 银行(5928)
- 机构
- 大学(156785)
- 学院(154874)
- 济(60722)
- 研究(59954)
- 经济(59565)
- 管理(55682)
- 理学(48876)
- 理学院(48266)
- 管理学(47146)
- 管理学院(46920)
- 中国(43101)
- 科学(42783)
- 农(42051)
- 京(34268)
- 业大(33966)
- 农业(33689)
- 所(32952)
- 研究所(30796)
- 中心(26115)
- 财(25808)
- 江(23130)
- 院(22580)
- 农业大学(22385)
- 北京(21372)
- 财经(20966)
- 省(20917)
- 室(19558)
- 经(19330)
- 科学院(19295)
- 经济学(18550)
- 基金
- 项目(116106)
- 科学(89446)
- 基金(85673)
- 家(81365)
- 国家(80785)
- 研究(71710)
- 科学基金(66384)
- 自然(47987)
- 自然科(46855)
- 自然科学(46831)
- 自然科学基金(46058)
- 基金项目(45659)
- 社会(45616)
- 省(45024)
- 社会科(43280)
- 社会科学(43267)
- 划(39798)
- 资助(34544)
- 教育(31667)
- 重点(27356)
- 计划(26494)
- 发(24712)
- 编号(24692)
- 部(24565)
- 科技(24246)
- 科研(24059)
- 创(24004)
- 创新(22642)
- 业(21622)
- 专项(20074)
共检索到222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兰梓瑜 丁思惠 方升佐
[目的]探索施用杨树Populus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的影响,为其潜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原料,根据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凋落物量,以2%质量分数(以烘干土质量计)均匀混入新鲜土壤,25℃恒温培养箱中暗培养180 d。控制培养期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无机氮[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有效磷(AP)、速效钾(AK)等质量分数以及CO_2日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结果](1)4种生物质原料施用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氮磷钾的有效性(P<0.05),其次为杨树树叶,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质原料的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CO_2释放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质原料的全氮、全磷、全钾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碳和碳氮比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O_2日释放速率与土壤MBC、MBN、NH_4~+-N、AP和AK均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NO_3-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从土壤养分和环境效应综合考量,杨树采伐剩余物的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效态的氮磷钾等养分,相对减少碳排放。图3表3参47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程达 孙向阳 曹吉鑫 栾亚宁 郝虎东 李泽江 唐青云
该文介绍了一种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的方法及装置。根据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对流和扩散的原理,设计了一条土壤二氧化碳通量测定的技术路线和装置,并用于野外实地观测。该装置由箱体和气体分析仪两部分组成,用软管连通。该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区域内、多地点、多样地(点)土壤表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测定,具有便于携带、成本低、易操作,测定数据可靠、直接、快速等优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田肖清凡 肖向前 邱裕丰 卜爱爱 雷刚 陈有超 蔡春菊 唐荣贵 蔡延江
【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_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结果】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15.2%(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26.3%(P<0.01)。【结论】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图3表2参47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阳俊 张乃明 张玉娟
设施栽培中CO2普遍亏缺,对云南设施内变化监测表明,最高浓度可达414μL/L,最低为240μL/L,与外界差异显著。对西芹增施不同浓度的CO2后,在浓度为1200μL/L时,西芹的株高、茎粗、产量、效益分别比CK增加14.1%、12.9%、35.9%、35.4%,西芹的可溶性糖增加12.0%,粗纤维降低8.3%。CO2对西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O2对西芹的单株重、产量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对效益、株高和茎粗的影响,相关系数R2都达到了0.8以上。
关键词:
设施 CO2 西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防 段文军
二氧化碳(CO2)和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森林土壤是其主要排放源。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纯林(EUp),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纯林(ACp),10个树种混交林(Tp)和30个树种混交林(THp)等4种林型的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研究纯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和N2O排放通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大;4个林型土壤CO2和N2O通量在湿季均维持较高水平;通量峰值均出现在湿季,旱季则明显降低,且相对稳定。由于EUp和ACp纯林土壤微生物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节能减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测度各地区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SBM模型研究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我国省域2005年~2012年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并与在未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的结果以及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是否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差异较大,这反映出能源禀赋对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有很大影响;整体上基于SBM模型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低于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影子价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鹏 周迅 周德群
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测算分析是制定和落实碳减排政策的科学基础,其研究涉及两个核心问题:碳减排成本的理论界定及测算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分为长期减排成本和短期减排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归纳不同成本内涵界定下的测算模型和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现有研究的测算结果,探讨未来研究的可拓展领域,并指出应对之前未受充分关注的碳排放实体的减排成本展开研究。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减排成本 气候变化 综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十三五"全文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本文通过构建环境SBM模型,基于对偶理论给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测算公式,并定义了竞争性、发展性和发展竞争性影子价格,以此对我国2005-2014年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影子价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各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省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不同,多数省减排技术没有实现稳步提升,减排效果尚不稳定。本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国浩 于贵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低碳利用之间关系,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及本身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意义远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探讨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可能的路径,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减排 可持续发展 低碳化利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英楠
2019年5月15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监测到一个惊人的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了415 ppm,创造了过去300万年以来的历史记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责任在人类。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的惊人索取,使得二氧化
关键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碳排放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玉环 石金莲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