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0)
2023(4110)
2022(3548)
2021(3334)
2020(2845)
2019(6223)
2018(6329)
2017(10873)
2016(6759)
2015(7966)
2014(8208)
2013(7543)
2012(6986)
2011(6306)
2010(6581)
2009(5843)
2008(5787)
2007(5343)
2006(4682)
2005(4197)
作者
(22190)
(18566)
(18559)
(17709)
(11880)
(8978)
(8395)
(7372)
(7230)
(6855)
(6399)
(6275)
(6268)
(6203)
(6065)
(5811)
(5570)
(5554)
(5492)
(5364)
(5013)
(4975)
(4917)
(4444)
(4352)
(4239)
(4144)
(4114)
(3997)
(3997)
学科
(17068)
经济(17039)
管理(14712)
(12670)
(9821)
企业(9821)
(7455)
理论(7293)
中国(6936)
(6766)
教育(6592)
(6387)
教学(6046)
方法(5761)
(5657)
(4898)
数学(4659)
数学方法(4513)
(4253)
银行(4216)
学法(4164)
教学法(4164)
(4115)
地方(4114)
农业(4062)
(3941)
金融(3934)
业经(3871)
学理(3700)
学理论(3700)
机构
学院(92187)
大学(90222)
研究(37565)
(27303)
管理(26852)
科学(26736)
经济(26314)
(25576)
中国(25183)
理学(22315)
理学院(21937)
(21768)
管理学(21183)
管理学院(21033)
(20786)
农业(20324)
研究所(20126)
业大(19114)
(16597)
技术(16281)
中心(15821)
(15073)
(14285)
(14135)
(13697)
师范(13397)
北京(13021)
(12801)
农业大学(12789)
(12448)
基金
项目(62958)
科学(45752)
研究(44129)
基金(40128)
(37843)
国家(37487)
科学基金(29086)
(28290)
(23507)
社会(22970)
教育(22959)
社会科(21386)
社会科学(21381)
基金项目(20528)
自然(20024)
自然科(19539)
自然科学(19520)
自然科学基金(19132)
编号(19047)
资助(17342)
成果(16949)
课题(15953)
重点(15384)
计划(13854)
科技(13767)
(13527)
(13081)
(12785)
(12750)
(12567)
期刊
(33580)
经济(33580)
中国(26650)
研究(26354)
学报(24863)
(23778)
教育(21680)
科学(18296)
大学(17452)
学学(16529)
农业(15857)
(11403)
管理(10380)
技术(9790)
(8280)
业大(7784)
职业(7664)
(6969)
金融(6969)
林业(6680)
(6592)
农业大学(6279)
业经(6003)
财经(5296)
科技(5266)
经济研究(4957)
技术教育(4928)
职业技术(4928)
职业技术教育(4928)
(4830)
共检索到147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晓华  张绮纹  曾大鹏  张祝山  邢亚杰  
用田间感病、中度感病和抗病的10个杨树无性系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在培养皿中将杨树灰斑病病菌接种在小叶上。结果表明:这些无性系对接种的病菌是敏感的;无性系间在抗病性上差异较大,并且感病程度与田间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田间抗病的1、2和3号组培苗经接种后均未发病,病菌菌丝也未侵入组织内部;中度感病的5、6号组培苗接种后出现少量黄褐色斑点;而重度感病的7、8、9和10号组培苗接种点产生了褐色坏死斑,幼苗枯黄。但也有例外,4号虽然在大田中度感病,组培苗接种后却未发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克胜  卞学瑜  李淑梅  佟永昌  韩一凡  
以较抗天牛的I-69杨为母本,以I-63杨、欧洲黑杨和晚花杨272为父本,于1983年春进行人工控制授粉,组合编号分别为34、32和37。经苗期选择选出优良单株营造比较林,经5年生无性系比较林和9年生无性系比较林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主成分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和选择指数,选出速生、抗虫和材质较好的纤维材无性系34-301和34-286。这两个新选出的无性系(34-301和34-286),在9年生时与对照I-69杨相比材积分别提高24.9%和16.6%,抗虫性明显提高(单株幼虫数分别为0.4和0.5,而I-69杨为5.38);与34-314相比材积分别提高16.7%和8.9%。化学物质测定表明,抗虫...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文锦  黄骐  陈由强  代容春  林思祖  
灰木相思Acacia implexa是南方优良的多用途造林树种,但种子繁殖性状分离严重,试图通过组织培养找到新的繁育途径。通过对灰木相思成年优树幼嫩的带腋芽茎段的离体培养试验,探讨了灰木相思茎段不定芽分化、继代增殖和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对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玻璃化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宜灰木相思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Murashige and Skoog)+1.0 mg.L-1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1萘乙酸(NAA)+1.0 mg.L-1玉米素(ZT),适宜继代培养的培养基为改良1/2 MS(NH4+∶NO3-=1∶2)+1.0 mg.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琳  张雪梅  李旭锋  罗鹏  蓝泽蘧  
用茎尖培养方法建立了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蓝花子(RaphanussativusL.var.raphanistroidesMakino)杂种F1代无性系并长期保存。对长期保存后的田间栽培植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植株与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F1代无明显差异。说明茎尖培养方法保存这一油菜育种材料是有效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建社  王军  周永学  刘永红  郑书星  
 以5个杨树无性系(57×新,毛30,意101,84K杨,新疆杨)的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各无性系的生理、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各无性系的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叶水势、生物量以及植株生长等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各无性系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其抗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84K杨>新疆杨>意101>毛30>57×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建伟  刘雅荣  王世绩  
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关键词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水势补偿点,水分胁迫,抗旱在水分逆境的研究中,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已成为显著的特征,针叶、阔叶树的种间变化曾有许...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向玉英  朱湘渝  侯艳  
经10年在华北各省市田间试验和室内抗病测试证明:中林-115、中林-379、中林-34是抗干部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和叶部黑斑病(Marssonina brunnea)的杨树新品种,比北京杨、Ⅰ-214等有显著的抗病力,比群众杨降低溃疡病发病率80%~100%,比加杨、Ⅰ-214和P15A降低黑斑病发病率80%以上,并对杨树的其它病虫如天牛等,也有较强的抗性。它们也是华北地区速生、优质、繁殖易、成活高、适应性强的杨树良种,现正在大量推广使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建中  刘长青  汪清锐  王克胜  
该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遗传距离聚类分析、选择指数和综合性状评分法 ,对 7年生 2 5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优良无性系多性状选择 .通过对上述几种方法的比较认为 :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可把无性系分为在主成分值上各具不同特点的类群 ,从而使具有相似特征的无性系归为一类 ,且在优良类群内可以继续选择 ;主成分分析可以评价各无性系综合性状的优劣 ,并作为无性系选择的参考 ;选择指数是评价生长和材性性状较为理想的方法 ;综合性状评分法 ,从选择结果看与前 3种方法结合起来所选的基本一致 ,而且综合性状评分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直观的方法 .4种方法共同应用 ,能够较准确地选出生长迅速和材性优良的无性系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立栓  胡建军  苏雪辉  李喜林  赵自成  
以美洲黑杨种内杂交得到的29个后代雌株为材料,对杨絮的空间分布、杨絮量、结实量、生长量等相关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杨絮的影响因素,并筛选杨树少絮优良无性系。结果表明:杨絮主要集中于树冠的集花区,花枝数、果序数、杨絮量及种子量在冠层中的分布均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单株杨絮量与单株花枝数及平均冠幅呈极显著相关,与平均胸径、集花区长、单果序种子数、单株果序数、单株种子数呈显著相关;与树高及枝下高不相关。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各性状在杂交子代中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且大都属于高水平重复力,且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从调查的8个相关性状中选出可代表杨絮量、集花区、单果序结实量等相关指标的3个主成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新叶  宋丛文  黄敏仁  
利用黑斑病的高抗无性系美洲黑杨I-69及黑斑病的高感无性系欧美杨I-45为材料建立的2个cDNA文库,随机挑取cDNA克隆进行5’端EST序列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20023条。序列经聚类分析和拼接后,共获得10816个Unigene,其中包括3734个Contig,7082个独立的Singleton。被注释的8853个具有同源性匹配序列基因中,按照GO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3个不同分类角度进行分类。在具有功能注释的8853个Unigene中,选出330个与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毛果杨序列进行BLAST分析,结果发现有177个抗病相关候选基因出现在282个Unigene中,其中135个分布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柴新义  王四宝  樊美珍  
探索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杨树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40g/L蚕蛹粉、20g/L可溶性淀粉、2g/LKH2PO4和1g/LMgSO4·7H2O;最优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20mL/L,接种量100mL/L,pH6.5,摇床转速180r/min,在(25±0.5)℃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8d,菌丝体生物量可达0.03g/mL。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坤  孙修涛  刘福利  王飞久  汪文俊  梁洲瑞  马兴宇  
对大叶藻不同生长状态的生殖枝进行离体培养,探究室内暂养大叶藻离体生殖枝获取成熟种子的可行性,观察并描述了大叶藻离体生殖枝的开花、传粉、种子成熟、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动态过程以及大叶藻生殖枝、成熟种子、胚的解剖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藻生殖枝的结构对海水环境是高度适应的;花柱的形态变化是大叶藻开花过程的显著特点;大叶藻种子胚的结构较特殊,"U"型子叶包裹胚根、胚芽、胚轴,这导致了其特有的萌发过程;为了不错失种子收集良机,在不了解某地区大叶藻物候特性时,提前采收生殖枝并进行室内培养,是一种获取大叶藻种子的有效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敬文  蒋晶  
近20a来已对20个属70余种竹子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以侧芽、顶芽、成熟胚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由悬浮细胞制备原生质体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竹子愈伤组织经不定芽途径或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完整植株。通过芽尖培养增殖新生芽进行竹微繁殖,并获得脱病毒种苗。以芽为外植体增殖的新芽或组培再生苗经继代培养诱导竹试管开花结实。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菁  赖钟雄  孙威江  郭玉琼  
以乌龙茶品种武夷名丛中的早生种金凤凰、中生种金锁匙和晚生种肉桂的成年树茎段为外植体,比较外植体灭菌、切割方式和外源植物激素、盐、蔗糖以及光照度等因素对腋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一芽二叶时期二叶位的茎段做为外植体较为合适;用0.1%HgCl浸泡9-11 min为最佳消毒方式,但应视茶树的品种(系)以及茎段的老嫩程度而定;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0.5 mg.L-1 IAA+0.5 mg.L-1 GA3+30 g.L-1蔗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成  黄艳花  梁庆平  蒋益敏  吴地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培养时间段、5种不同光照、菌株代数从第3至10代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最佳,产孢量最多,产孢量为1. 69×105个/g; 20℃温度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增加,培养时间在11~25 d,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减少;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高;供试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差异显著,以第3代产孢量最多,第3~10代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结论】能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增加的最佳谷物粒培养基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该培养基在20℃、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条件下,分生孢子产量最高;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越高;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