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1)
2023(8848)
2022(7376)
2021(6666)
2020(5444)
2019(12215)
2018(12039)
2017(21694)
2016(12337)
2015(13959)
2014(14207)
2013(14022)
2012(13561)
2011(12528)
2010(12899)
2009(11831)
2008(11662)
2007(10769)
2006(9688)
2005(9039)
作者
(40306)
(33440)
(33376)
(31549)
(21369)
(16134)
(15115)
(13376)
(12970)
(12307)
(11677)
(11304)
(11136)
(10951)
(10803)
(10088)
(9929)
(9849)
(9762)
(9556)
(8873)
(8692)
(8329)
(7732)
(7648)
(7592)
(7423)
(7266)
(7101)
(6978)
学科
(53515)
经济(53450)
管理(30312)
(28661)
(21280)
企业(21280)
中国(19527)
地方(19299)
(16268)
方法(14764)
(13901)
业经(13208)
(12640)
数学(12154)
数学方法(12017)
农业(11029)
地方经济(10922)
(10786)
金融(10779)
(10675)
银行(10641)
(10411)
教育(10371)
(10230)
(10212)
理论(8913)
(8734)
环境(8720)
(8525)
贸易(8515)
机构
学院(178721)
大学(177899)
研究(74539)
(67994)
经济(66018)
管理(60118)
中国(54087)
理学(49513)
理学院(48777)
管理学(47672)
管理学院(47361)
科学(47320)
(42105)
(40266)
(38520)
研究所(36479)
中心(31766)
(31639)
(30987)
业大(30536)
农业(29389)
(28543)
北京(27984)
(27099)
(26988)
师范(26638)
(24809)
财经(23502)
技术(23001)
科学院(21483)
基金
项目(115064)
科学(87591)
研究(84005)
基金(77429)
(70022)
国家(69366)
科学基金(56182)
社会(49434)
(48262)
社会科(46566)
社会科学(46558)
(40295)
基金项目(40250)
教育(38840)
自然(35937)
自然科(35015)
自然科学(35000)
编号(34639)
自然科学基金(34342)
资助(31957)
(31098)
成果(29221)
课题(27341)
重点(27054)
发展(24481)
(24070)
(23502)
(23492)
计划(22153)
创新(21958)
期刊
(90859)
经济(90859)
研究(59735)
中国(49730)
(36286)
学报(34793)
教育(30751)
科学(30737)
大学(25973)
学学(24410)
农业(24350)
管理(23909)
(23090)
(19074)
金融(19074)
业经(17375)
技术(16234)
经济研究(13652)
(12611)
林业(12168)
问题(11534)
财经(11439)
科技(10173)
(9915)
业大(9694)
(9306)
(9003)
论坛(9003)
商业(8731)
图书(8703)
共检索到300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静  梁军  焦一杰  张星耀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针对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进行比较分析,在株行距为3m×2m的林地中,欧美杨107溃疡病发病程度与上述指标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著,且均呈显著性负相关,但随着密度的减小,其相关性越来越弱,当株行距达到3m×4m时,杨树溃疡病病害的发生基本不受林木个体优势度强弱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军锋  黄逢龙  焦一杰  梁军  
杨树(Populus)作为能源、造纸和板材的原材料和生物量来源,在中国的栽植面积迅速增加(Fangetal,2007),但其病虫害严重。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普遍流行,危害严重(刘会香等,2005;张星耀等,2003)。国内外对该病害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大都是抗病测定、抗病筛选、抗病育种、抗病机理、病菌分类等方面(张星耀等,2003)。生态控制将是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毕猛  杜婷  马思佳  石雷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杨树溃疡病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杨树溃疡病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指标,在Climate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杨树溃疡病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5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高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平均最低气温、4月平均最低气温、6月平均最低气温、8月平均最低气温、11月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大于5℃的有效积温度日和大于18℃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蕾  梁军  周国英  倪杨  吕全  张星耀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军  屈智巍  刘惠文  贾秀贞  张星耀  
对杨树溃疡病及松材线虫病对树木电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溃疡病胁迫下,毛白杨扦插苗POD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PPO酶活性持续增大,树木干部电容和单位电容呈减小趋势,而树木干部阻抗呈增大趋势,最先表现出统计学差异性的指标是POD酶活性,其次为树木干部电容,之后为树体干部阻抗,最后是PPO酶活性;树木干部电容和单位电容与马尾松枯针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利用树体干部电容0·5nF为阈值,判断马尾松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的准确率可达89·26%。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焦一杰  黄逢龙  丁辉  陈合志  陶万强  张星耀  梁军  
在调查北方杨树人工林标准地的基础上,分析欧美杨108和新疆杨的8个胸径特征指标与杨树溃疡病感病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欧美杨108和新疆杨人工纯林的胸径特征指标与其溃疡病感病指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欧美杨108和新疆杨位置参数与感病指数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新疆杨尺度参数与感病指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欧美杨108与新疆杨形状参数与感病指数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形状参数越大,胸径分布越集中,优势林木越多,峰值越高,陡峭,感病指数越小,反之亦然;欧美杨108和新疆杨人工纯林的平均胸径、感病林木平均胸径、未感病林木平均胸径与感病指数相关关系不显著,但平均胸径与感病林木平均胸径、未感病林木平均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逢龙  焦一杰  张星耀  樊军锋  梁军  
调查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杨树树冠结构和溃疡病的病情,分析了立地条件对树冠结构的影响以及树冠结构与溃疡病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冠表面积(CSA)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总叶面积(TLA)只与土壤类型呈显著正相关;冠幅(W)与土壤类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腐殖质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枝下高(Hub)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腐殖质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杨树溃疡病病情与树冠结构密切相关:病情指数与W、冠长树高比(PLCH)、CS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LA呈显著负相关。各树冠结构指标对病情指数的直接作用如下:正向作用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叶面积指数(LAI)、冠形率(CSR)、W、...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华英  钱国良  徐福元  胡白石  张亚川  解春霞  许志刚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每年春季杨树新造林发生大面积死亡,在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杨树枝干上,几乎都有溃疡病症状的病斑发生。本试验通过对杨树新造林地(I-72杨)溃疡病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余株菌株,经接种、发病后再分离,获得6株拟茎点霉菌株;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Phomopsis eucommiicola的ITS序列有同源性,相似性达到99%。因此将该拟茎点霉菌确定为Phomopsis eucommiicolaC.Q.Chang,Z.D.Jiang&P.K.Chi,。该病原菌侵染杨树引起杨树新造林木溃疡病是首次报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阳传和  杨旺  周仲铭  
根据杨树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在测报期间内,病情指数(Dis)与相应时期的菌量(F_1、F_2、F_3)、积温(CT)、温湿比(TH)、温雨比(TR)及湿雨比(HR)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Dis=19.0-2.8(F_3)~(1/2)+0.1F_1+0.0015(F_2)~3+4.15TH-0.042(CT)~(1/2)-0.4HR+3.5TR,可以预测一个月后的发病情况,模型经实际病情验证,有较高的准确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越渠  刘庆珍  李立梅  张杨  韩姣  张永安  
【目的】以生物防治防控杨树溃疡病发生与危害为目标,筛选能有效抑制杨树溃疡病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拮抗菌株,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防因子。【方法】从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山保护站林下土壤样品中筛选获得1株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的链霉菌,编号为HS1。采用多重筛选法确定菌株HS1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等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运用人工接种法测定菌株HS1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结果】菌株HS1及其发酵液对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中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宽达20.66 mm,发酵液抑菌圈直径达40.26 mm; 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菌株HS1与Streptomyces scopuliridis同源性最高;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S1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0.87%和71.74%。【结论】生防菌株HS1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杨树溃疡病,且对多种农林重要病害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旺  沈瑞祥  刘红霞  
杨树溃疡病菌为弱寄生菌,具潜伏侵染特性.因此,适地适树、培养壮苗健苗和保证造林后及时返苗成活是杨树溃疡病可持续控制的关键,其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树种,划定主要造林杨树种的抗病适生区和杨树主要栽植区溃疡病发生的危险等级( 重发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 ,采用主要包括在造林中尽量减少水分损失,施用防病促生剂、诱导剂,根据造林地生态条件及经营强度分别采用带干、去梢、修侧枝及截干几种不同的造林方法等各种措施提高杨树的抗病性.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及病虫监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小慧  张星耀  严东辉  
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EF1-728F/EF1-986R对4种杨树溃疡病病原菌株和环境样本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分别进行普通和多重PCR检测,再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5.6℃,各引物终浓度为0.2μmol·L-1,可以成功地扩增出菌株和环境样本的目的条带,并通过测序比对鉴定出多种来自培养和环境病害组织中的溃疡病病菌,多重PCR能够检测到1ng的基因组DNA。研究结果将为建立溃疡病病原多重PCR鉴定技术和以环境溃疡病病害样本为直接检测鉴定对象的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建玲  项蔚华  沈瑞祥  
用100、500、1000ppm-浓度的5406细胞分裂素和稀土分别诱导群众杨的离体枝条,3d后进行接种。实验证明,用“5406”发病率降低了63.3%~70%,病情指数降低了51.5~65.2;用稀土发病率降低了60%~70%,病情指数降低了29.1~73.9。接种后的群众杨皮部SOD活性在72~96h内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呼吸强度48h达到最大值,96h明显减弱,并基本稳定。发病后,皮部总蛋白含量增加1.7~4.4倍(对照总蛋白含量仅增加0.9倍),增加的量随诱导剂的浓度增大而增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枫  陈传武  范七君  石春梅  谢宗周  郭大勇  刘继红  
【目的】溃疡病是严重危害柑橘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通常在高温下容易发生。论文旨在阐明高温下柑橘易发生溃疡病的机制,揭示其代谢变化,为利用药剂防治溃疡病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以感病的甜橙(Citr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21℃和30℃下预培养3 d,然后均接种同样浓度(108 cfu/m L)的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10μL,比较两组植株的发病率,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两种温度下4个抗病基因AOS、CHI、GPX和PR4A的表达量,利用HPLC测定预培养3 d后叶片内源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外源亚精胺(0.4 mmol·L-1)处理甜橙植株(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比较亚精胺和清水处理的植株接种溃疡病菌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析亚精胺处理对内源多胺含量和抗病基因AOS、CHI、GPX和PR4A表达的影响。【结果】溃疡病菌接种后观察发现,21℃培养植株溃疡病的发病率在前期低于30℃培养的植株,至第10天时,两个处理组植株的发病率接近;同时HPLC测定发现,21℃培养植株叶片3种自由态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高于30℃培养植株;RT-PCR分析表明,CHI、GPX和PR4A这3个抗病基因的表达量在21℃培养植株中高于30℃培养植株,而AOS表达水平在两组材料中差异不明显。外源亚精胺处理显著增加了内源腐胺和亚精胺的含量,降低了所处理植株接种溃疡病菌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接种后14 d发病率比对照降低45%,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4.8,而由表型可见对照发病程度重于亚精胺处理材料。此外,亚精胺处理能够增强AOS、CHI、GPX和PR4A 4个抗病基因的表达量。【结论】高温下甜橙更易发生溃疡病的可能机制是高温抑制抗病基因的表达和多胺合成。外源多胺处理能够降低甜橙发生溃疡病,可能机制是多胺处理后增强了抗病基因的表达,诱发植株的抗病反应最终表现出抗病。因此,高温是影响溃疡病发生的一个关键环境因子,多胺有助于提高对柑橘溃疡病的抗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倪琳  贺伟  常聚普  郭利民  谢守江  杨玉巧  徐庆娥  商靖  
探讨了林分和气象因素对欧美杨溃疡病田间发生状况的影响,为拟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杨树不同品种发病状况不同,中林46杨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高于107杨;树龄和林分密度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不同树龄和不同株行距欧美杨林中,溃疡病的平均发病株率和发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在8年生以下树龄的林分中,随树龄增大,病情加重;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与4~9月的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日平均相对湿度(HRH)及日平均风速(W)呈显著相关关系。即: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情况随着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和日平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