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7)
- 2023(9126)
- 2022(8200)
- 2021(7911)
- 2020(6625)
- 2019(15382)
- 2018(15378)
- 2017(29503)
- 2016(16359)
- 2015(18390)
- 2014(18373)
- 2013(18177)
- 2012(16519)
- 2011(14858)
- 2010(14596)
- 2009(13207)
- 2008(12592)
- 2007(10738)
- 2006(9181)
- 2005(7821)
- 学科
- 济(61084)
- 经济(61020)
- 管理(44044)
- 业(41522)
- 企(35194)
- 企业(35194)
- 方法(29990)
- 数学(25731)
- 数学方法(25431)
- 学(18886)
- 农(15243)
- 中国(14703)
- 财(14051)
- 业经(13227)
- 地方(12193)
- 理论(11586)
- 和(10696)
- 农业(10285)
- 贸(10060)
- 贸易(10055)
- 技术(9941)
- 环境(9853)
- 易(9731)
- 教育(9644)
- 务(9284)
- 财务(9227)
- 财务管理(9212)
- 制(9190)
- 企业财务(8729)
- 划(8503)
- 机构
- 大学(230568)
- 学院(227131)
- 管理(91598)
- 济(82276)
- 经济(80340)
- 理学(80311)
- 理学院(79338)
- 管理学(77907)
- 管理学院(77517)
- 研究(75405)
- 中国(52432)
- 科学(51791)
- 京(49326)
- 农(40535)
- 业大(38694)
- 所(38614)
- 研究所(35876)
- 财(35727)
- 中心(33270)
- 农业(32102)
- 江(31346)
- 北京(30840)
- 范(30657)
- 师范(30318)
- 财经(29682)
- 院(27542)
- 经(27035)
- 州(26012)
- 技术(25532)
- 师范大学(24629)
- 基金
- 项目(164655)
- 科学(127463)
- 基金(118178)
- 研究(116998)
- 家(104198)
- 国家(103352)
- 科学基金(87769)
- 社会(70364)
- 社会科(66439)
- 社会科学(66421)
- 省(65375)
- 基金项目(63897)
- 自然(59832)
- 自然科(58373)
- 自然科学(58352)
- 自然科学基金(57285)
- 划(55195)
- 教育(53578)
- 资助(48580)
- 编号(48030)
- 成果(38833)
- 重点(36585)
- 部(35135)
- 发(34370)
- 创(34227)
- 课题(32785)
- 科研(32111)
- 创新(31871)
- 计划(31365)
- 大学(30450)
共检索到313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 (M .larici 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 ,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 ,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和多聚核糖体 ,细胞紊乱程度增加 ,原生质解体 ;乳突、胼胝质的形成 ;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 ,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 ,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 ,并产生乳突 ,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 ;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 ,同时细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祖静 曹支敏 苟兴庆 姜自如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活性氧 酶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赵鹏 曹支敏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细胞壁降解酶 杨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玉成
本文以一种新途径,即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分析了14种杨树栅锈菌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认为它们之间的进化程度是不同的。其结果支持了Leppik等提出的锈菌整体进化的理论.同时对某些杨树锈菌的进化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杨树栅锈菌 数量分类法 进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军 王媛 张星耀
为了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在细胞器中的定位与活性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的机制,该文以抗性不同的毛白杨(高抗种)和北京杨(高感种)为研究材料接种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利用DAB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过氧化物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及活性。通过分析酶活性区域的电子密度发现:无论抗病种还是感病种,接种后均发现细胞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反应;抗病种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仅明显高于该种未接种的对照,也明显高于接种处理后的感病种,并且定位更广泛,在细胞壁、细胞间隙、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质膜上均有大量定位;感病种酶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上,在质膜、局部核膜上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慧 胡胜武 李玮 于澄宇
【目的】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杂种优势,阐明其雄性不育的机理。【方法】以引进的油菜杂交种"皖油14"为材料,采用自交、姊妹交、测交的方法,对其后代进行选育;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选育得到的纯合两型系中的可育株1740B、不育株1740A及全不育系1740CA植株的雄蕊发育特点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选育得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临保系1740C和纯合两型系1740AB。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可育株1740B的雄蕊发育正常,可形成成熟的花粉粒,花药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孢原细胞时期、造孢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期、减数分裂期、单核花粉期、二核花粉期和三核花粉期;纯合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 姜俊清 刘会香 贾秀贞 赵嘉平 王媛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植物组织病理学、生理病理学和病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该病害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了展望。
关键词:
杨树 溃疡病菌 互作 病理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国红 王瑶 康振生 魏国荣 朱之堉 李振岐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雅菁 程玉芳 伊华林
以椪柑无核优系(Citrus retiCulate BlanCo)及其母本江西靖安有核椪柑(C.retiCulate BlanCo)、鄂柑1号(C.retiCulate BlanCo)为材料,从花粉形态、授粉亲和性和合子胚发育等方面研究优系无核机制。结果表明:无核优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比例显著高于其母本,花粉粒形态和小孢子母细胞的解剖学结构与母本有明显不同;无核优系自花授粉后的花粉管可以正常抵达花柱基部,自交亲和;无核优系胚胎早期败育,授粉后3周是败育主要时期;无核优系自花或异花授粉都不会产生种籽。无核优系果实无核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早期败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建清 周开达 陶家凤
在水稻不育系开花期接种Neovosiahorrida的细胞学研究表明,病菌对“珍汕97A”比“D90A”“G46A”及“K17A”有较高的侵染率。病菌不进入水稻的细胞,也不侵入胚囊,在菌丝周围的花柱及子房细胞无可见的变化,也都具有正常的质壁分离能力。接种后12小时,水稻子房细胞膜透性高于不接种的对照,但在24小时以后,除“珍汕97A”的细胞膜透性显著上升之外,其余3个不育系接近或低于不接种的水平。
关键词:
稻粒黑粉菌,细胞学,质壁分离,透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率伍 秦昭 赵世佳 刘子豪 路亚南 马保站 肖继斌 程琨 郑文明 刘娜
为探究转录因子TaMADS2在小麦抗叶锈病中的功能,以TaMADS2基因在亲和/非亲和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上调表达,且在非亲和组合中上调表达时期较亲和组合更早为依据,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中国春’‘郑麦9023’中TaMADS2基因表达,观察TaMADS2沉默植株的表型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叶锈菌后,TaMADS2基因沉默植株较对照相比叶锈菌感染加重,单侵染点处活性氧积累面积减小,菌丝长度增加,发病面积增大,促进了病原菌的生长,减弱了植物的抗性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在叶锈菌侵染早期,病程相关基因TaPR1和TaPR2的表达水平下调。综上,TaMADS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正向调控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东颖 赵玲云 黄丽丽 颜霞
【目的】对生防菌HHs.015抑制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在寄主中侵入、定殖、扩展的现象进行组织学与细胞学观察,阐释生防菌HHs.015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生防菌HHs.015侵入寄主的方式,对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亚细胞结构变化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寄主胼胝质的发生与积累情况。【结果】HHs.015通过树皮皮孔、毛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树皮,与苹果腐烂菌的侵入方式一致,可能在空间位点上与病原菌存在竞争作用;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菌体细胞壁不均且加厚、质壁分离、细胞质凝缩固集并形成大液泡,还能够诱导寄主产生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发棣 赵宏波 李畅 陈素梅 房伟民
从染色体倍数性、染色体分带、核型分析、减数分裂行为和染色体原位杂交5个方面对菊属植物的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为菊属种的形成、种间亲缘关系等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存在许多局限性,还需要借助分子系统学等手段。
关键词:
菊属 细胞学 分子细胞遗传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冬梅 沈海龙 冯丹丹 张莉杰
Maturing seeds were collected from fifty-year-old trees of Fraxinus mandshurica. The cotyledon and hypocotyl zygotic embryos were excised and cultured on 1/2MS media to induce somatic embryos. In cytological study of embryo development, by the way of paraffin, somatic and zygotic embryogenesis was o...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