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1)
2023(8969)
2022(8137)
2021(7829)
2020(6501)
2019(15249)
2018(15191)
2017(29255)
2016(16232)
2015(18316)
2014(18252)
2013(18149)
2012(16457)
2011(14845)
2010(14585)
2009(13137)
2008(12549)
2007(10689)
2006(9164)
2005(7796)
作者
(48010)
(39564)
(39326)
(37359)
(25366)
(19089)
(17877)
(15772)
(15104)
(14061)
(13678)
(13157)
(12459)
(12426)
(12171)
(12149)
(12049)
(11849)
(11361)
(11141)
(10019)
(9643)
(9634)
(8935)
(8881)
(8866)
(8806)
(8727)
(8016)
(7927)
学科
(60479)
经济(60410)
管理(46055)
(43179)
(37018)
企业(37018)
方法(30413)
数学(25817)
数学方法(25526)
(15952)
(15926)
中国(14425)
(14014)
业经(13947)
地方(12254)
理论(11333)
(11028)
农业(10681)
(10254)
贸易(10248)
技术(10121)
(9930)
环境(9774)
(9535)
(9337)
财务(9279)
财务管理(9264)
教育(9093)
(8986)
企业财务(8778)
机构
大学(228506)
学院(225869)
管理(93211)
理学(81917)
(81670)
理学院(80925)
经济(79752)
管理学(79502)
管理学院(79107)
研究(73943)
中国(51930)
科学(50413)
(48818)
(39914)
业大(38256)
(37695)
(35565)
研究所(34994)
中心(32778)
农业(31539)
(31089)
北京(30520)
(29958)
师范(29628)
财经(29523)
(27161)
(26932)
(25838)
技术(25055)
师范大学(24042)
基金
项目(164286)
科学(127683)
基金(118302)
研究(117104)
(104080)
国家(103231)
科学基金(88137)
社会(70676)
社会科(66780)
社会科学(66762)
(65161)
基金项目(64227)
自然(60203)
自然科(58752)
自然科学(58731)
自然科学基金(57660)
(54910)
教育(53476)
资助(48566)
编号(48031)
成果(38571)
重点(36360)
(35225)
(34349)
(34253)
课题(32701)
科研(31977)
创新(31970)
计划(30986)
大学(30281)
期刊
(86016)
经济(86016)
研究(62271)
学报(41507)
中国(38538)
科学(37088)
(36165)
管理(33165)
大学(30572)
学学(28834)
农业(25727)
教育(25354)
(24991)
技术(18817)
业经(14793)
(14359)
金融(14359)
图书(13774)
财经(13272)
经济研究(12792)
科技(12715)
(12616)
理论(11921)
业大(11451)
实践(11276)
(11276)
问题(11267)
(11197)
(11110)
林业(11108)
共检索到311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  姜俊清  刘会香  贾秀贞  赵嘉平  王媛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植物组织病理学、生理病理学和病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该病害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了展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 (M .larici 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 ,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 ,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和多聚核糖体 ,细胞紊乱程度增加 ,原生质解体 ;乳突、胼胝质的形成 ;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 ,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 ,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 ,并产生乳突 ,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 ;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 ,同时细胞...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侯颖  李会娜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围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间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林  张俊娥  贺璞慧中  王笑连  田呈明  
【目的】明确胶孢炭疽菌在杨树叶片上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和杨树抗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胶孢炭疽菌菌株BH12-2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杨树叶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和杨树叶片的防卫反应。【结果】接种4 h后,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8 h时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12 h时成熟的附着胞中央形成侵染钉;24 h时,孢子另一端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48 h后芽管不断分枝异化成菌丝并产生次级分生孢子;接种3 d时,附着胞基部的侵染钉穿透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鲍绍文  陶万强  田呈明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黄栌接种大丽轮枝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系统观察。接种大丽轮枝菌后黄栌不同组织部位受侵染的程度不同,叶部最高(18.83%),而枝条最低(6.72%)。菌丝首先由根的伸长区及成熟区侵入,而后出现在距根尖1~3cm处的皮层薄壁细胞的间隙,接着进入根部的导管内,最终经茎部及枝条的导管到达叶部。大丽轮枝菌主要以菌丝形态存在于木质部导管内,且在导管中不连续出现。在病菌侵染过程中,受侵染黄栌的导管壁、薄壁细胞、皮层细胞增厚并且木质化,髓部、树脂道及其附近的分泌细胞内含物增加,薄壁细胞及木射线内有胶状物出现,导管内部产生胶状物、侵填体等物质,以此缩小导管内径或将导管堵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祖静  曹支敏  苟兴庆  姜自如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玉成  
本文以一种新途径,即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分析了14种杨树栅锈菌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认为它们之间的进化程度是不同的。其结果支持了Leppik等提出的锈菌整体进化的理论.同时对某些杨树锈菌的进化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智  任红梅  杨德英  杨光友  边尧  王帅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患出血病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Aer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健康黄鳝后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健康黄鳝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病呈急性过程,感染后15~33 h为发病死亡高峰期。黄鳝人工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病例相似,主要表现:体表出现出血斑、肛门红肿、腹腔充血以及各实质性器官出血、充血。人工感染黄鳝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脏出现广泛的充血、出血,肝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坏死;肾脏肾小管上皮的肿胀、结构的消失,肾小球出血、变性坏死;脾脏充血、出血;肠粘膜上皮脱落,基底膜排列紊乱,大量出血。结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国红  王瑶  康振生  魏国荣  朱之堉  李振岐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俊超  李轩  韩茵  陈吉祥  张晓华  
2007年1月,山东省胶南某养殖场人工养殖的大菱鲆发生严重病害并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腹腔积液,肠道肿胀,肝脏萎缩,胆囊暗绿色等。从病鱼胆囊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命名为da3。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25 g的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为每尾鱼2×106CFU。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牙鲆肠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和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潘厚军  付小哲  吴淑勤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μm,宽0.45~6.8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邹芝英  李大宇  肖炜  韩珏  杨弘  
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运用革兰氏染色和电镜负染技术对一株从自然发病的尼罗罗非鱼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形态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尼罗罗非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肌、骨骼肌、肠、鳃等8种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多数细菌呈链状排列;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各内脏器官的广泛充血、水肿、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细胞坏死;超微病理显示,大量球菌侵染脾脏等内脏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肿大、核糖体脱落;细胞质空泡化严重;心肌和骨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锡林  王有模  唐学清  王明清  
从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鱼中,分离出二株病原菌,经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证实这二菌株是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肠炎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为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性病变。并探讨细菌性疾病的致病原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