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2)
- 2023(2457)
- 2022(2203)
- 2021(2232)
- 2020(1997)
- 2019(4221)
- 2018(4194)
- 2017(7240)
- 2016(4854)
- 2015(5571)
- 2014(5598)
- 2013(5521)
- 2012(5612)
- 2011(5093)
- 2010(5275)
- 2009(5025)
- 2008(5274)
- 2007(4936)
- 2006(4305)
- 2005(3968)
- 学科
- 济(13663)
- 经济(13642)
- 管理(10514)
- 业(9082)
- 学(9078)
- 企(7895)
- 企业(7895)
- 方法(6464)
- 数学(5094)
- 数学方法(4919)
- 财(3848)
- 中国(3737)
- 农(3689)
- 制(3222)
- 理论(3156)
- 及其(3013)
- 害(2676)
- 和(2670)
- 业经(2639)
- 务(2604)
- 财务(2596)
- 虫(2590)
- 财务管理(2586)
- 贸(2556)
- 贸易(2553)
- 易(2482)
- 企业财务(2433)
- 环境(2374)
- 教育(2309)
- 农业(2297)
- 机构
- 大学(73821)
- 学院(72372)
- 研究(33149)
- 科学(28601)
- 农(26683)
- 中国(23448)
- 农业(21621)
- 所(21603)
- 研究所(20192)
- 业大(19784)
- 京(18389)
- 济(18180)
- 管理(17896)
- 经济(17521)
- 理学(14904)
- 室(14714)
- 省(14668)
- 理学院(14494)
- 农业大学(14029)
- 实验(13827)
- 管理学(13704)
- 中心(13691)
- 管理学院(13600)
- 实验室(13312)
- 江(12691)
- 重点(12546)
- 院(12338)
- 业(11952)
- 技术(11780)
- 科学院(11738)
- 基金
- 项目(50396)
- 科学(35508)
- 家(35305)
- 国家(35052)
- 基金(34413)
- 科学基金(26177)
- 研究(26133)
- 自然(21619)
- 自然科(21099)
- 自然科学(21084)
- 省(20926)
- 自然科学基金(20696)
- 划(18577)
- 基金项目(18007)
- 资助(15272)
- 科技(14733)
- 计划(14427)
- 重点(12742)
- 社会(12147)
- 教育(11993)
- 社会科(11204)
- 社会科学(11201)
- 专项(11187)
- 科研(10829)
- 发(10344)
- 农(10332)
- 创(9375)
- 部(9281)
- 业(9247)
- 编号(9230)
共检索到114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祖静 曹支敏 苟兴庆 姜自如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活性氧 酶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赵鹏 曹支敏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细胞壁降解酶 杨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 (M .larici 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 ,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 ,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和多聚核糖体 ,细胞紊乱程度增加 ,原生质解体 ;乳突、胼胝质的形成 ;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 ,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 ,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 ,并产生乳突 ,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 ;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 ,同时细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莹 2韩正敏
用杨盘二孢菌的激发子粗提液,与高度抗黑斑病的I-72杨和高度感染黑斑病的加杨悬浮细胞互作,测定杨树悬浮细胞的生物化学变化。结果表明:I-72杨在活性氧的释放和ΔpH的变化两方面均明显高出加杨;膜脂过氧化过程,从量的方面看,二者几乎没有差异,只是I-72杨的膜脂过氧化高峰期要早于加杨1h。这些研究可以为杨树的抗病机理和杨树抗病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占军 蔺瑞明 徐世昌 李在峰 万安民 马峙英
目的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对条锈菌(PST)菌系CYR27的抗性谱进行遗传分析,并运用微卫星技术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中的抗条锈性基因进行标记。方法将Taichung296/Lee与Taichung29杂交、自交和测交并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采用SSR技术,利用抗性供体Lee中含有目的基因Yr7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选用Yr7所在的2B染色体上88对和Yr22、Yr23所在4D、6D染色体上22对SSR引物,对供试的Taichung296/Lee、Taichung29和Lee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琼光 和兰娣 张静一 王玉涛 王振中
对水稻与基腐病菌互作中活性氧及其相关酶系与抗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H2O2、MDA在接种后24 h达到高峰,且抗病品种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SOD在抗感品种接种病菌24 h后活性增加,均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但总趋势为抗病品种低于感病品种;CAT在接种后24 h和96 h,感病品种出现2个高峰,而抗病品种的活性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水稻基腐病菌 活性氧 抗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磊 高玲玲 郭建伟 陈小龙 黄琼 陈海如
以芋头块茎组织为供试材料,用来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菌株分别接种芋头块茎,同期观察3种不同致病性的菌株在互作中芋头过氧化物酶(POD)、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3个菌株5 h后,芋头块茎组织开始呈微红色,对照块茎组织无颜色变化;芋头菌株和石榴菌株均可在芋头块茎组织表面生长,并最终致其腐烂,表现出亲和反应;接种甘薯菌株后芋头块茎组织表面无菌丝生长,表现出非亲和反应。同期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结果显示:在接种25~30 h后,芋头块茎组织中POD、...
关键词:
甘薯长喙壳 芋头 抗氧化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双向电泳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Ptr)86-124小种后24,48,72h叶片细胞间洗脱液的蛋白质进行了系统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22种病原相关蛋白(PR)被诱导合成,接种后48h,PR蛋白的表达量达最大值,72h后相应减少。其中20种组分在抗、感品系间的表达动态没有差异。Western杂交分析证明,其中有7种为β-1,3-葡聚糖酶,4种为几丁酶,1种为PR-1蛋白,属非特异性抗性反应。研究还发现pI5.2、22kd和pI6.6、19kd的两种蛋白仅在感病品系内被诱导合成,与特异抗性反应有关。从凝胶中回收了这两种组分,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毛得奖 朱亚玲 项存悌
感染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杨树树皮的果胶质含量比健株略高。病株树皮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总体水平上要低于健株。病株的单糖含量在25℃以上气温时高于健株,在20℃以下气温时却低于健株;在双糖含量上,基本上是健康植株高于患病植株。在病情轻微的情况下,病株树皮的叶绿素含量要高于健株,但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病害能破坏叶绿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常聚普 郭利民 孙尚 杨旭琦 朴春根
[目的]为明确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欧美杨抗性品种及其可能的抗性活性物质。[方法]通过田间接种方法开展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杨树品系抗性调查,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杨树抗感品种树皮中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染病前后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抑菌实验验证潜在抗性物质的活性。[结果]研究发现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主要危害黑杨派美洲黑杨、欧美杂交杨的品系以及旱柳,而欧洲黑杨品系具有高度抗菌能力;本研究的30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杂交杨品系中,中林46杨、2025杨、2001杨、313杨、中荷1号杨和16-09杨是高感病品系;16-10杨、豫抗1号杨为高抗病品系,而131杨、03-59杨、02-212杨和03-34杨为抗病杨树品种;杂交柳和垂柳抗病,金丝柳轻微感病;栎属和青杨派的种类和品系具有高度抗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抗病和高感病品系树皮中的邻苯二酚、苯甲酸、绿原酸、儿茶素的含量较高,其中邻苯二酚和儿茶素在病菌侵染时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明确了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和寄主范围,明确了具有抗性、感病的杨树品系,证明了邻苯二酚和儿茶素与杨树抗病性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欧美杨的栽培和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防治建议,该研究结果对我国欧美速生杨的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欧美杨 溃疡病 抗性物质 细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池玉杰 邹莉 赵科研
Replica platings among 9 species bacteria isolating from the stems, branches and leaves of poplar infected by INA bacterial canker were made.They are the pathogen Pantoea agglomerans , 7 species of Bacillus , and Pseudomonas syringa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oplar inhabitin...
关键词:
杨树 冰核细菌溃疡病 树栖细菌 种群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欣 庞新跃 朱文学 李鑫玲 刘严 郭菡 李红玉 赵春燕
【目的】探讨互作体系中病原菌来源过氧化氢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水稻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互作体系中的过氧化氢积累的定位。【结果】突变体菌株细胞中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亚基C的缺失导致胞内其余过氧化氢清除酶活性的补偿性显著上升,使胞内内源过氧化氢积累水平显著下降,并引起病原菌与水稻互作体系中的过氧化氢积累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病原细菌很可能是互作体系中过氧化氢的一个重要来源。病原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很可能在非寄主互作中造成细菌周围植物细胞的损伤,对植物细胞具有潜在的毒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蓝燕 农花萍 彭子嘉 陆颖 李坤蓬 徐勇 余仲东
[目的 ]为实现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快速有效的鉴别及鉴定。[方法 ]本研究根据两种锈菌的28SrDNA基因序列设计若干组LAMP引物。经筛选得到的引物以北美栅锈菌、松杨栅锈菌、图拉斯叉钩丝壳菌、芍药白粉菌、梨胶锈菌、羊肚菌、金针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LAMP反应并完成特异性检测;首先建立初始LAMP反应体系,再进一步优化LAMP反应体系的组分和反应条件,加入羟基萘酚蓝实现可视化检测;最后确定检测体系灵敏度。[结果 ]表明,筛选出的引物具有特异性;25μL北美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6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8:1,最佳dNTPs浓度为1.2 mmol·L~(-1);同样地,25μL松杨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4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6:1,最佳dNTPs浓度为1 mmol·L~(-1)。加入160μM羟基萘酚蓝(HNB)可清晰地指示反应结果,两种检测体系在61℃条件下,分别反应30 min和40 min可实现目视判断结果,且灵敏度分别可达34 fg·μL~(-1)和60 fg·μL~(-1)。[结论 ]通过建立两种锈菌的可视化LAMP-HNB检测体系可实现对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进行区分及鉴定,为快速鉴定和区分重要杨树锈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艳丽 蔺瑞明 张建周 王建华 孙建锋 徐世昌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维尔的抗条锈病基因及其遗传特点,建立与其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将病菌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提高到基因水平。【方法】由维尔为基因供体转育而成的含有小麦重要抗条锈基因YrVir1的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用小麦条锈菌单胞菌系2E16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轮回亲本Taichung2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选用YrVir1所在2B染色体上的141对引物对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的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结果】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对2E16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引物Xbarc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