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0)
- 2023(6779)
- 2022(5767)
- 2021(5177)
- 2020(4026)
- 2019(9196)
- 2018(8999)
- 2017(16496)
- 2016(9023)
- 2015(9860)
- 2014(9866)
- 2013(9917)
- 2012(9725)
- 2011(9119)
- 2010(9324)
- 2009(8402)
- 2008(8365)
- 2007(7652)
- 2006(7040)
- 2005(6721)
- 学科
- 济(42190)
- 经济(42144)
- 业(22520)
- 管理(21766)
- 地方(16468)
- 企(15676)
- 企业(15676)
- 中国(15097)
- 农(13957)
- 业经(11153)
- 学(10553)
- 方法(10386)
- 农业(9925)
- 地方经济(9395)
- 发(8940)
- 贸(8562)
- 贸易(8551)
- 数学(8353)
- 数学方法(8245)
- 易(8205)
- 融(8141)
- 金融(8140)
- 银(8073)
- 银行(8030)
- 行(7911)
- 环境(7286)
- 制(7161)
- 技术(6713)
- 发展(6689)
- 财(6683)
- 机构
- 学院(134200)
- 大学(130799)
- 研究(54987)
- 济(52303)
- 经济(51112)
- 管理(46029)
- 中国(41107)
- 理学(38290)
- 理学院(37754)
- 管理学(36970)
- 管理学院(36736)
- 科学(36417)
- 农(31629)
- 京(30435)
- 所(30367)
- 研究所(27575)
- 农业(24491)
- 中心(23881)
- 业大(23757)
- 财(23215)
- 江(22620)
- 北京(20148)
- 院(20106)
- 省(19940)
- 范(19371)
- 师范(19095)
- 州(18461)
- 财经(17489)
- 科学院(17386)
- 技术(16606)
- 基金
- 项目(87072)
- 科学(66648)
- 研究(60812)
- 基金(59832)
- 家(54607)
- 国家(54102)
- 科学基金(44326)
- 社会(36756)
- 省(36089)
- 社会科(34743)
- 社会科学(34739)
- 基金项目(31554)
- 划(30183)
- 自然(29332)
- 自然科(28611)
- 自然科学(28600)
- 自然科学基金(28079)
- 教育(26676)
- 发(25463)
- 资助(24644)
- 编号(24349)
- 重点(20340)
- 发展(19854)
- 成果(19756)
- 展(19468)
- 课题(18406)
- 创(17855)
- 部(17463)
- 计划(17313)
- 创新(16766)
共检索到220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邢亚 迟德富 宇佳 严峻鑫 冉亚丽
【目的】从12种植物挥发物中筛选出对杨干象成虫具有显著驱避、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并为生产制备驱避引诱剂提供依据,为有效控制杨干象种群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AG技术对12种植物挥发物质进行触角电生理反应,筛选出与对照差异显著的植物挥发物,再进行浓度梯度筛选。进而,进行Y型嗅觉仪和风洞生物测定。【结果】糠醛、苯甲酸、丁香酚、橙花醇、香茅醇、香柏油6种植物挥发物在1mol·L-1浓度下均能引起雌雄成虫较强的EAG反应(P<0.05);行为反应测试表明:Y型嗅觉仪生测中1mol·L-1寄主植物挥发物糠醛对杨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振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赵晓杰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3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航 迟德富 陈海一 宇佳 李晓灿
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和风洞的方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的植物挥发物,为该害虫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稀释102、103倍的薄荷精油和1 mol.L-1的香叶醇能引发双斑长跗萤叶甲强烈的EAG反应(P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EAG 行为反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 彭璐 严善春 廖月枝
本文研究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挥发物组分S型α--蒎烯、R型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罗勒烯、莰烯、3--蒈烯及反--柠檬烯8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及0.8mol/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8种挥发物单体在各浓度下均能引起松梢象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相同挥发物EAG反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梢象尤其对0.4和0.8mol/L浓度下的S型α--蒎烯、R型α--蒎烯反应较强。"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表明,除β--月桂烯无明显定向作用、反--柠檬烯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外,其他6种挥发物对松梢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引作用。反--柠檬烯在0...
关键词:
松梢象 红松 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丁倩倩 吴兴波 刘芳 许改平 郑洁 高岩
为了探究木兰科Magnoliaceae几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鲜花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动态顶空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分析了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飞黄玉兰Magnolia denudata‘Feihuang’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鲜花VOCs成分。结果表明:二乔玉兰含有顺-罗勒烯(27.59%),β-蒎烯(14.34%)和芳樟醇(12.90%)等15种萜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2.60%;紫玉兰鲜花释放的VOCs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包括月桂烯(21.98%),桉叶烯(1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冯青 高群英 张汝民 高岩 侯平
为了探究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和文竹Asparagus plumosus 3种百合科植物VOCs,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吊兰释放34种VOCs,包含萜类、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5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香茅醇相对含量最高(28.79%);一叶兰释放VOCs共鉴定出25种,包含醛类、酯类、醇类、萜类、酮类、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壬醛(相对含量为12.12%)为其主要成分;文竹释放出38种V...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祝传书 赵惠燕
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特性,挥发物与韧皮部取食的昆虫,茉莉酮酸(JA)与挥发物的释放,C6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挥发物的诱导物及挥发物的生态学功能,为以后研究植物挥发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立军 李新岗 刘惠霞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喆 李会霞 孟瑞霞 魏春光 史丽 冯淑军 孟焕文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最重要的优势种害虫之一,尤其近些年来亚洲小车蝗在各地起飞严重,作为前锋聚集迁移。试验采用EAG技术研究了亚洲小车蝗成虫对其雌成虫粪便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雌成虫粪便挥发物单组分(1-羟基丙酮、2-甲基-2-丙烯醛、2,3-丁二酮、3-甲基丁醛及2-甲基丁醛)及其混合物对亚洲小车蝗成虫均具有电生理活性。在低浓度(≤1/1000原液浓度)时雄成虫对1-羟基丙酮、2,3-丁二酮的反应较雌成虫更为强烈,而且在低浓度时雄成虫对1-羟基丙酮的EAG反应值最高;随着浓度的增加,雌虫的反应增强,在1/1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健 宋学森 胡碗晴 蔡普默 陈家骅
用小笼测试了8种与橘小实蝇气味结合蛋白Bdor OBP1结合强烈的寄主植物挥发物(β-紫罗兰酮、乙酸异戊酯、罗勒烯、苯乙醇、己酸乙酯、乙酸叶醇酯、乙酸丁酯、苯甲醛)及其混合物对不同发育期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除苯甲醛外,7种挥发物对性成熟的橘小实蝇雌雄成虫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且对雌雄虫的引诱效果无明显差异(乙酸丁酯除外);挥发物两两混配中,100μL·mL~(-1)乙酸异戊酯和20μL·mL~(-1)乙酸叶醇酯混配对橘小实蝇雌虫的引诱作用与单一挥发物相比显著减弱,500μL·mL~(-1)己酸乙酯和20μL·mL~(-1)乙酸叶醇酯混配的引诱作用与单一挥发物相比显著增强,引诱率为62.4%; 3种挥发物的混配没有明显增效.
关键词:
橘小实蝇 挥发物 引诱效果 气味结合蛋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萌 阿不都瓦哈·艾再孜 阿地力·沙塔尔
[目的]探究对枣实蝇有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研发基于行为调节的防治技术。[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田间引诱试验。[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具有显著正趋性。枣实蝇雌虫对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30%以上;雄虫对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25%以上,从不同浓度梯度(原液、10%溶液、1%溶液)的选择率和选择系数来看,随浓度的递减,其选择率和选择系数也在递减,原液的选择率分别为10%溶液及1%溶液的2.5倍及5倍以上。田间试验发现:肉豆蔻酸对枣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较强,2 d最多诱捕数量为15头·只-1,平均诱捕数量为11.4头·只-1,十四酸乙酯次之。在6种不同挥发物中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对枣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较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6种挥发性物质及混合物中,月桂酸乙酯及十四酸乙酯对枣实蝇雌雄虫的引诱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果挥发物中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与枣实蝇偏爱选择密切相关。在田间试验中:枣实蝇成虫对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为研发枣实蝇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枣实蝇 挥发物 嗅觉仪 选择率 选择系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晓宁 伊志豪 王明 刘德广 廖书江 许正
【目的】初步确定苹小吉丁成虫补充营养时的植物选择性和偏好,并分析相关植物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为指导经济林树种合理间作、开发植物源诱捕或驱避剂、科学有效防控害虫提供依据。【方法】以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桃为供试植物,测试苹小吉丁成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趋性和取食量,利用顶空吸附法测定供试植物叶片挥发物组分及含量。【结果】苹小吉丁成虫对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桃4种植物叶片的选择性和取食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成虫对海棠的选择性高于苹果,对梨和桃的选择性较低。对海棠的取食量显著大于苹果,对梨和桃则表现出不取食现象。4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组分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测得71种挥发物,其中烷烃类5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雯雯 郑华 张弘
采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的蝴蝶蜜源植物马缨丹、马利筋及非蜜源植物缅栀子花的挥发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同为蝴蝶的蜜源植物,马利筋和马缨丹的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有差异.马缨丹的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60%),而马利筋中醛类(33.72%)含量相对高些,烯烃含量约占11%,二者都含有少量的醇.作为蝴蝶的非蜜源植物,缅栀子花的挥发物中有一定量的肟类(24.99%)和腈类(5.34%),在马利筋和马缨丹中均未检测出这2种组分.
关键词:
蝴蝶 蜜源植物 挥发物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宁 张冬勇 沈红霞 胡琴 樊建庭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的寄主植物范围广泛,既危害衰弱寄主也危害健康寄主。为了寻找影响光肩星天牛产卵的植物源信息物质,并为研制绿色无公害的光肩星天牛引诱剂奠定基础,通过室内有选择和无选择产卵试验,测定了光肩星天牛对青皮垂柳Salix ohsidare,苦楝Melia azedarach和复叶槭Acer negundo等3种寄主植物的产卵偏好行为,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3种寄主植物树干挥发物成分。有选择产卵试验和无选择产卵试验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帆 张晓曼 赵磊 崔旭红 李红亮 罗晨
【目的】克隆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化学感受蛋白1(chemosensory protein 1,CSP1)基因,诱导表达Q型烟粉虱CSP1重组蛋白(以下简称Bt CSP1),研究其与主要寄主植物挥发性气味分子的结合特性。【方法】利用全长引物通过RT-PCR扩增并克隆Q型烟粉虱CSP1基因ORF全长,连接并构建p ET-30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并用IPTG诱导表达Bt CSP1重组蛋白。收集菌液后超声破碎细胞,离心取上清,经Ni2+-琼脂糖柱结合梯度浓度咪唑洗脱纯化后,经PBS反复透析获得重组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重组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