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
- 2023(760)
- 2022(746)
- 2021(770)
- 2020(695)
- 2019(1561)
- 2018(1466)
- 2017(2768)
- 2016(1517)
- 2015(1592)
- 2014(1498)
- 2013(1469)
- 2012(1360)
- 2011(1226)
- 2010(1234)
- 2009(1095)
- 2008(1086)
- 2007(978)
- 2006(830)
- 2005(768)
- 学科
- 管理(5523)
- 业(4923)
- 济(4463)
- 经济(4447)
- 企(4199)
- 企业(4199)
- 方法(2612)
- 数学(2101)
- 数学方法(2089)
- 学(1993)
- 农(1640)
- 财(1590)
- 人事(1555)
- 人事管理(1555)
- 务(1236)
- 财务(1233)
- 财务管理(1231)
- 企业财务(1207)
- 业经(1165)
- 农业(1146)
- 制(1064)
- 理论(1042)
- 水产(1016)
- 划(904)
- 技术(864)
- 和(837)
- 银(771)
- 工作(768)
- 银行(764)
- 供销(740)
- 机构
- 大学(22475)
- 学院(21555)
- 管理(10037)
- 理学(9100)
- 理学院(9031)
- 管理学(8897)
- 管理学院(8870)
- 济(8020)
- 经济(7876)
- 研究(7480)
- 农(5732)
- 中国(5609)
- 科学(5253)
- 农业(4619)
- 业大(4451)
- 京(4423)
- 所(4218)
- 研究所(4000)
- 江(3628)
- 财(3423)
- 中心(3216)
- 院(3037)
- 农业大学(3008)
- 财经(2950)
- 经济管理(2805)
- 经(2725)
- 商学(2705)
- 研究院(2704)
- 商学院(2685)
- 室(2543)
共检索到29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立鹏 黄范全 王鸿斌 李国宏 孔祥波 张苏芳 张真
【目的】研究杨小舟蛾的生殖行为,为利用性信息素对该虫种群进行监测和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第3代老熟幼虫自然下树化蛹后的杨小舟蛾蛹,羽化后对杨小舟蛾的求偶、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对精子在交配过程中的转移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杨小舟蛾雌蛾有着明显的求偶时辰节律,存在2个求偶高峰,分别是4:00和21:00,其中19:00—21:00为日求偶最高峰时段;光期不存在求偶现象。杨小舟蛾有2种求偶方式,除了典型的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求偶外,也可仅通过飞舞追逐、不释放性信息素迅速完成求偶、交配过程,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1日龄成虫中。不同日龄的杨小舟蛾平均求偶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交配率也无显著差异,平均求...
关键词:
杨小舟蛾 生殖行为 求偶率 交配率 精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翠玲 钟觉民
利用蓑蛾科老熟幼虫头部的F1、AF1、AF2毛和Fa、AFa孔的相对着生位置,3对胸足的长度,第8和第9腹节上D1、D2、SD13对毛片的愈合程度,臀板上刚毛的数量,结合幼虫身体的大小、颜色以及袋囊的外部形态特征,鉴定了在中国已发现的11种蓑蛾的幼虫。
关键词:
蓑蛾,幼虫,分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伟 毕嘉瑞 刘梅 张吉辉 张益恺 臧连生
【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关键词:
杨背麦蛾 触角感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丽伟 王福维 李晓颖 高立军 李贞淑 陈域横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bionomics of Micromelopha troglodyta .The pest has 2 generations a year and overwinters in pupa in the fallen leaves.In the food lack condition,the last instar larvae is compelled to pupate in advance,the mass of the pupa is much lighter than that of normal pupa.If the m...
关键词:
杨小舟蛾 杨树 预测预报:数学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立鹏 王军辉 于占晶 黄范全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张真
为比较杨小舟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差异性,利用生物观察法研究了该成虫在5种黑杨无性系寄主间的停靠选择行为和产卵选择行为,验证了5种寄主挥发物对该虫进行寄主选择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5种寄主的选择率存在差异;雌性个体无论是否交配均表现出对5种样本相同的差异性选择,而雄性个体则未表现出这种选择差异性。在相同虫数下,有更多的交配后雌蛾对寄主做出了选择,与未交配雌蛾选择虫数相比差异显著。杨小舟蛾对碧玉杨的寄主产卵选择性最强,108杨次之,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杨小舟蛾 黑杨 动态顶空 寄主选择 产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集昆
采自新疆库尔勒香梨树上的1种新害虫,经鉴定为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优斑螟属1新种,其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鳞翅目 螟蛾科:新种 新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朴美花 方志刚 李灿镛
详细记述了中国螟蛾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均保存在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图2参7
关键词:
昆虫学 幼虫形态 螟蛾科 鳞翅目 中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朴美花 樊乐慧
详细记述了中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稻蛀茎夜蛾Seasamia inferens(Walker)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同斌 王虎诚 徐克勤 仇才楼 熊大斌 杜伟 杨中林 颜学武
调查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的生活史,并利用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进行了室内人工繁殖与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在江苏徐州1a可完成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壳内越冬。第1~5代小蜂羽化期均与各代杨小舟蛾蛹期相吻合,可逐代追踪寄生杨小舟蛾蛹。以杨小舟蛾和柞蚕蛹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最佳蛹蜂比分别为1∶3(或1∶4)和1∶100。释放30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小蜂,对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达(3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晓琴 臧建成 卢杰
【目的】2011年至2013年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受到食叶害虫朱颈褐锦斑蛾的严重危害,但文献资料仅有该害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记载。研究朱颈褐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完整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选定3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基地,在每个基地中选择5株典型受害植株,每株按东、西、南、北方向随机选10枝带虫的川滇高山栎枝条,每枝条用纱网笼罩,每星期观察一次,记录斑蛾习性、形态特征等。2011年3月中旬从观察基地采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朱颈褐锦斑蛾 形态特征 防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钱范俊 刘友樵
在我国长江以南杉木产区的一种织叶蛾危害杉木的球果和种子。经研究为Macrobathra属一新种,命名为杉木球果织蛾MacrobathraflavidusQianetLiu.这个种与日本产木包树织蛾MacrobathraquerceaMoriuti,1973相似[1],但在雌,雄外生殖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力 李慧琪 朱耿平 蔡波 李敏 刘强
【目的】椰子木蛾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上的重要食叶类害虫,2013年8月该虫已在我国海南省9个市县、广东省中山市和顺德市及广西防城港等地发现,局部地区已形成种群,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将其增补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对该新发现入侵害虫进行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可为实施监测和控制其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椰子木蛾已有的分布记录对其本土种群和我国入侵种群所占有的气候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入侵过程中生态位的保守性,然后结合其主要寄主植物椰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运用Maxent和GARP 2种相关性方案的生态位模型对椰子木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椰子木蛾本土种群和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杨秋珍 黄敬峰 王焱 葛建明 冯椿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瑞霞 谢丹洁 刘锦山 王青华 张永安 段立清
[目的]杆状病毒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鉴定1株具有高毒力的杨小舟蛾新病毒,为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病毒资源。[方法]通过研究该病毒的超微结构和生物活性确定其生防潜力。[结果]超微结构表明,该病毒包涵体多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0.43×0.21μm;包涵体中包埋一个杆状病毒粒子,具有颗粒体病毒结构特征,命名为杨小舟蛾颗粒体病毒(MisiGV)。生物活性显示,MisiGV对杨小舟蛾幼虫有致死作用,对3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2.37×10~5 OBs·mL~(-1);当浓度为1.2×10~7、4.0×10~6、4.0×10~5、1.2×10~5和4.0×10~4 OBs·mL~(-1),对3龄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T_(50)随着病毒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分别为7.55、11.61、14.69、16.06和17.62 d。不同龄期幼虫对MisiGV的敏感性表明,虫龄较小越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染,而且幼虫的死亡速度依赖于虫龄和病毒浓度。当浓度为4.0×10~6 OBs·mL~(-1)时,2和4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57.78%,而在该浓度下,杀死50%的2龄幼虫的所需时间=6.81 d,4龄=12.89 d;当病毒浓度为4.0×10~4 OBs·mL~(-1)时,2和4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33%和36.67%,LT_(50)值分别为11.91 d和25.65d。此外,MisiGV对存活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也有一定影响,病毒液浓度越高,化蛹率和羽化率越低。当MisiGV浓度为4.0×10~4 OBs·mL~(-1),MisiGV对羽化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本文报道的MisiGV新病毒是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
关键词:
杨小舟蛾 颗粒体病毒 生物活性 敏感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