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0)
2023(4297)
2022(3620)
2021(3520)
2020(2852)
2019(6123)
2018(6253)
2017(12164)
2016(6663)
2015(7195)
2014(7009)
2013(7021)
2012(6430)
2011(6048)
2010(6277)
2009(5922)
2008(5750)
2007(5377)
2006(5021)
2005(4375)
作者
(19284)
(17064)
(16386)
(15478)
(9903)
(8188)
(7173)
(6489)
(6231)
(5731)
(5728)
(5353)
(5090)
(5088)
(4987)
(4947)
(4880)
(4819)
(4611)
(4538)
(4385)
(4112)
(4090)
(3938)
(3877)
(3795)
(3784)
(3475)
(3437)
(3420)
学科
(43663)
(30019)
经济(30001)
农业(29052)
(26829)
管理(16073)
环境(13922)
业经(11697)
农业经济(9752)
(9255)
(8918)
农村(8913)
地方(7779)
发展(7531)
(7526)
方法(7416)
(7325)
土地(6993)
(6878)
企业(6878)
生态(6662)
(6630)
中国(6580)
数学(6538)
数学方法(6492)
(6462)
劳动(6462)
资源(6284)
农业劳动(6272)
(6249)
机构
学院(98100)
大学(90393)
(42895)
(42237)
经济(42149)
管理(38264)
研究(34261)
理学(33623)
理学院(33342)
管理学(32858)
管理学院(32732)
农业(31773)
中国(27488)
业大(24454)
科学(22445)
农业大学(19275)
(18597)
(17888)
中心(17084)
研究所(16384)
(15532)
(15188)
经济管理(15086)
(14983)
(13608)
科学院(12905)
(12765)
(12378)
师范(12303)
(11873)
基金
项目(68509)
科学(53878)
研究(52060)
基金(49144)
(43263)
国家(42779)
科学基金(36168)
社会(34256)
社会科(31964)
社会科学(31953)
(29322)
基金项目(27196)
(26029)
(22697)
编号(22539)
自然(22035)
自然科(21280)
自然科学(21276)
自然科学基金(20861)
教育(20349)
资助(18045)
(17220)
成果(16261)
重点(15200)
(15009)
(14970)
(14344)
国家社会(14287)
发展(14165)
(14124)
期刊
(56333)
经济(56333)
(49074)
农业(33392)
研究(22559)
中国(21560)
业经(17265)
学报(16849)
科学(16383)
(14982)
大学(13369)
学学(13210)
农业经济(13112)
农村(12695)
(12695)
(10490)
金融(10490)
(9013)
资源(8938)
问题(8920)
农村经济(8628)
(7816)
管理(7504)
经济问题(7433)
世界(7372)
技术(6683)
社会(6677)
业大(6429)
社会科(6312)
社会科学(6312)
共检索到144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玉彬  袁玉欣  裴保华  王德艺  魏红侠  
本文根据5a(1993~1997年)人工和自动气象仪器的观测资料,对不同模式杨农间作田中的温、湿、风和蒸发等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杨农间作的防风效能为45%~87%,平均57%;可降低日最高气温03℃~34℃,平均降低13℃;降低地面日最高温度60℃,最高可达195℃;提高日平均绝对湿度09hPa~24hPa,平均14hPa;提高日平均相对湿度1%~13%,平均5%;减少水分蒸发17%~36%,平均25%;在干热风日可使相对湿度<30%的持续时间减少45h。因此,杨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减少蒸发的作用,这对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妥德宝  段玉  赵沛义  郑大玮  陈铭  赵举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特点及风蚀作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观察研究了粮草、粮薯和灌草带状间作及其残茬覆盖度对减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指出在农田防护林不完善的阴山北麓旱农区,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农田风蚀沙化,减轻风蚀危害,进而明确了不同类型退化农田应采用的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方式与增产增收配套技术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希成  
本文认为,土地的荒漠化、盐渍化、贫瘠化和农膜、农药、化肥污染(“三化一污”)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而水的低效和非生态利用是其直接原因。由此,本文提出了以高效节水灌溉为先导的阳光生态工程这一解决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张军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喻朝庆  周允华  林忠辉  刘允芬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传统解释认为: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光温配合好,小麦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消耗小,有利于更多地积累同化产物。而研究表明:在高产条件下,高原小麦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略低于平原地区。传统观点不能对此作出很好解释。事实上,青藏高原CO2密度低会严重制约小麦的光合作用;但高原太阳辐射强、群体结构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CO2的不足,使得其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仅略低于平原地区。高原年均温低导致小麦的生育期远长于平原地区,因此,单季小麦能够更长时间地利用各种生态条件。略低的干物质累积速率和长得多的生长期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干物质单产高于平原地区;收获指数高的小麦在高原获得了创记录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窦铁岭  冯丽肖  张维宏  张立峰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蔓覆盖地面,显著提高了南瓜行间和榆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林-瓜间作地水分的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了23.7%~163.3%;间作改变了南瓜行间杂草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物种,其饲用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较林带间杂草显著提高。间作比单作南瓜增产24.4%,榆树生物量累积提高28.4%,杂草增产144.4%,南瓜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3.2%。林-瓜间作比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革  
沼气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近年来,辽宁省一直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以部、省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建设事业。截止2008年底,我省共发展"北方农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裴保华  袁玉欣  贾玉彬  王文全  Josef Eitzinger  
根据实测光强 ,利用作物和树木光———光合曲线中的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以及各物候期的叶面积系数 ,叶幕消光系数等参数 ,估算了杨农间作与单一农作物 (对照 )的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 ,三种杨农间作模式的总光能利用率都高于对照 ,约可提高 2 7 5 6 %~ 48 6 4%。间作田农作物的日累积光合量随日累积光量减少而降低 ,呈线性正相关。当相对光强 >6 0 %时 ,间作田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稍高于对照田农作物 ;相对光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海林  孙国峰  陈继康  陈阜  
土壤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特点,对土壤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在保护性耕作上对土壤碳循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保护性耕作碳循环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农田碳效应及其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尽的阐述,并再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对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学  苏玲  张欢  方明  
研究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风蚀损失量的防治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地表粗糙度大,表层含水率高,不同的覆盖模式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的风蚀损失量,损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传统耕作>留茬5cm不覆盖>浅松秸秆覆盖>留茬5cm条带覆盖>压实秸秆覆盖>留茬5cm全覆盖,其中,留茬5cm不覆盖的风蚀量仅次于传统耕作,其风蚀量对比传统耕作降低了30.8%,可见,保护性耕作对减小土壤风蚀量的重要性,留茬5cm全覆盖的抗风蚀效果最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海军  李钢  沈连峰  
通过对河南省9个县(市)中9个乡(镇)的非沼气户和沼气户土壤、地表径流和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定量对比分析了户用沼气池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结果显示,沼气户土壤中的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要高于非沼气户,且"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户土壤中4种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三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户地表径流中的COD、NH3-N、TP浓度均低于非沼气户;沼气户室内空气中的CO、SO2、NH3、PM10浓度均低于非沼气户,且室内空气中的4项污染物浓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这说明户用沼气池建设对于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书楷  朱德明  
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应遵循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粗放状态;从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资源使用浪费的现状看,我国比其他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走农业集约化道路。以产值、数量、速度为导向的农业粗放经营是我同农业经济发展滞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实观我国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是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乐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短板,要消除困扰我国数十年的金融与"三农"经济严重失衡的矛盾,应从改革这个短板开始。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从体制或机制入手,在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实现金融企业和各方利益均等,这不仅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合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侯冬梅  苑晓东  吴麟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又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加恩  蔡子华  胡艳华  沈晓春  来红  徐锡虎  康占军  
通过嘉善县表层土壤采样分析,取得了0.5km×0.5km网格密度的土壤元素数据,依据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肥力分级标准、土地富硒标准、灌溉水水质标准,评价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各评价成果,结合土壤重金属累积及酸化速率,依据嘉善县基本农田约束性保护指标,应用GIS划定该县基本农田保护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