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4)
2023(3574)
2022(2862)
2021(3003)
2020(2261)
2019(5409)
2018(5431)
2017(8274)
2016(5970)
2015(7004)
2014(7275)
2013(5910)
2012(5509)
2011(5179)
2010(5341)
2009(4449)
2008(4153)
2007(3934)
2006(3505)
2005(3193)
作者
(13269)
(11102)
(11071)
(10665)
(7112)
(5567)
(5256)
(4464)
(4280)
(4226)
(3877)
(3712)
(3591)
(3526)
(3477)
(3458)
(3391)
(3313)
(3217)
(3197)
(3090)
(2883)
(2727)
(2659)
(2561)
(2539)
(2454)
(2391)
(2347)
(2330)
学科
教育(19910)
(13209)
经济(13195)
中国(10521)
管理(8546)
教学(7093)
(6954)
理论(6594)
地方(5725)
(4987)
方法(4831)
(4775)
(4523)
企业(4523)
数学(4433)
数学方法(4285)
(4088)
思想(4034)
政治(3977)
思想政治(3777)
政治教育(3777)
治教(3777)
德育(3749)
发展(3691)
(3565)
(3544)
农业(3487)
(3437)
学法(3402)
教学法(3402)
机构
大学(73417)
学院(68908)
教育(28536)
研究(28506)
(22942)
师范(22876)
师范大学(19099)
(18559)
经济(17903)
(17726)
管理(17631)
科学(16433)
理学(15471)
理学院(15035)
管理学(14425)
管理学院(14259)
(13948)
研究所(12886)
职业(12807)
中国(12774)
北京(12247)
技术(12179)
(11684)
中心(11568)
教育学(11115)
(10343)
(9466)
(8993)
职业技术(8808)
研究院(8438)
基金
项目(45102)
研究(42243)
科学(37248)
教育(29623)
基金(28590)
(23975)
社会(23632)
国家(23567)
社会科(21915)
社会科学(21912)
编号(20457)
成果(20117)
科学基金(19402)
(18975)
(18680)
课题(18243)
(15910)
基金项目(14456)
规划(13246)
(12282)
重点(12128)
项目编号(11922)
(11859)
(11577)
教育部(11430)
(11390)
资助(11280)
研究成果(10836)
大学(10832)
自然(10629)
期刊
教育(51129)
研究(31967)
中国(25910)
(19375)
经济(19375)
职业(12493)
技术(9867)
学报(8995)
大学(8208)
技术教育(7726)
职业技术(7726)
职业技术教育(7726)
科学(7723)
(7215)
(6392)
成人(6073)
成人教育(6073)
高等(5823)
学学(5672)
(5609)
论坛(5609)
(5258)
农业(5203)
高等教育(5020)
管理(4827)
发展(4181)
(4181)
职教(3977)
财经(3820)
图书(3772)
共检索到112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艳玲  
从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来看,云南边境地区缅籍学生自发跨境入学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民族基于同源文化和共同的生活空间,营造了一种不受国家地缘政治边界区隔的"无隔阂"的文化心理氛围,边民的边界意识模糊,跨界交往比较频繁。缅籍学生跨境入学正是两侧边民惯常性跨界交往生活逻辑的自然延续;来华缅籍学生与我国学生同语同俗,在学习、生活上无障碍,且与我方学生享受大致同等的待遇。然而,受限于云南边境地区的办学条件,缅籍学生的入学机会严重不足。当前,应立足于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共同体"思维,重建中缅边境教育生态,提升我国边境学校的服务能力,以回应滇缅边民历代传承的珍贵情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征学  
云南边境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发展依然比较滞后。通过对保山市调研发现,除了人口密度低、距离经济中心远和区域分割严重外,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脆弱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一、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保山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但仍存一些亟待解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文坚  何桂耘  王淼  
近年来,随着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周边国家边境贸易、跨境投资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积极的政策制度安排,促使边贸结算从较为原始的现钞结算向较为规范的银行结算方式转变。人民币已取代美元成为云南边境贸易结算首选。人民币跨境流通对境内外国家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德生  
我们对云南与缅甸国交界的腾冲、盈江、陇川、畹町、潞西、耿马、景洪等7个县市进行人体与动物寄生虫调查,共剖检动物1737只(牛231头、马18匹、羊125只、猪590头、鸡281只、鸭278只、鹅100只、犬32只、鼠82只);市场内样检查730份(牛214份,猪516份);采血样检测1214份(羊300份,猪420份,鼠82份,犬32份,人380份);粪便检查820份(牛67份,人753份),检出人兽共患寄生虫共65种,其中原虫11种,吸虫1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丁文丽  李艳  游溯涛  
滇越、滇缅地下金融主要采取流动私人兑换点、地摊银行及地下钱庄的活动形式,三者的经营规模与业务类型各有特点;云南边境地区的地下金融交易方式,以中缅边境瑞丽一带最为典型。地下金融交易具有灵活性、便利性与隐蔽性的特征;地下金融形式多样,性质复杂,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有不可小觑的金融安全隐患。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杰  蒋梅英  罗仁娟  
本文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检验跨境流动就业对劳动者工资水平影响的边际效应。我们以被调查者的户籍和同一地区是否有人到外地经商或务工作为工具变量,考察了跨境流动可能具有的内生性是否会导致经验估计偏误。研究发现,跨境流动就业显著地提高了边境地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即使控制了年龄、性别、学历、民族和外流前的收入水平等潜在的影响因素,跨境流动就业对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升效应仍然显著且稳健。此外,我们还通过工具变量法的分位数回归研究发现,跨境流动就业对劳动者不同工资水平的提升效应具有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芳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缺乏专门的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各地方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云南模式"与"延边模式",但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价值与事实分离,造成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一些实践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基于事实的分析还可以归纳出义务教育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第三种模式,即:在实体价值层面,突出维护国家教育安全、强化中央政府责任、强调多样性与特色化;在程序价值层面,调整决策模式,关注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引入政策咨询等决策机制,以促进教育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完善政府责任分担机制与问责机制以提升政策执行有效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艾兵有  范益民  伍家旺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丽娟  
云南边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源自社会实情,在这一地区的现代教育萌芽之时,其社会实情就成为教育特殊性的主要参考要素。进入21世纪后,这一地区的教育生成为更加复杂的态势,学生失学、流失、厌学和国际教育竞争成为这一地区的互动因素。要应对这一局面,必须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对这一地区的适应性,并引导建立起"知行合一、影响广泛"的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欧以克  
近年来,国家针对边境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教育发展起点较低、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这一现状,在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着力支持边境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边境地区在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背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公共教育经费相对短缺,教育不公现象仍普遍存在,公共教育资源筹措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边境地区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边境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毅  
"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建设构想使中国西藏的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其中,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环境决定着南亚通道的质量。在构建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作为文化传递、交流和互鉴之载体的教育,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因此,关注西藏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有关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的传统研究,在价值取向、问题视角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更是缺乏文化立场的关照。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尝试提出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的转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近年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发展较快,但仍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普九"巩固难度大、教师队伍不稳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等问题。今后应建立"以省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体制,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支持边境地区学校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教育,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俊歌  林树高  
以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为例,在分析推演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交互机制的基础上,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快速增长,分别呈现“南北夹逼”与“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格局特征,二者在空间上形成鲜明的“错位”关系;(2)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递增的变化特征,二者关系历经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演变过程,区域之间多级分化现象明显;(3)在边境地区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要素、生态文明压力和生态文明治理对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主要起反向阻滞作用,交互促进作用尚显松弛。在顾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快推进兴边富民进程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是未来边境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俊歌  林树高  
以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为例,在分析推演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交互机制的基础上,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快速增长,分别呈现“南北夹逼”与“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格局特征,二者在空间上形成鲜明的“错位”关系;(2)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递增的变化特征,二者关系历经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演变过程,区域之间多级分化现象明显;(3)在边境地区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要素、生态文明压力和生态文明治理对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主要起反向阻滞作用,交互促进作用尚显松弛。在顾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快推进兴边富民进程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是未来边境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俊歌  林树高  
以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为例,在分析推演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交互机制的基础上,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西南边境地区广西段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快速增长,分别呈现“南北夹逼”与“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格局特征,二者在空间上形成鲜明的“错位”关系;(2)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递增的变化特征,二者关系历经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演变过程,区域之间多级分化现象明显;(3)在边境地区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要素、生态文明压力和生态文明治理对兴边富民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主要起反向阻滞作用,交互促进作用尚显松弛。在顾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快推进兴边富民进程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是未来边境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