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9)
2023(1958)
2022(1628)
2021(1584)
2020(1414)
2019(3131)
2018(3029)
2017(5320)
2016(3269)
2015(3576)
2014(3563)
2013(3465)
2012(3561)
2011(3312)
2010(3463)
2009(3165)
2008(3365)
2007(2974)
2006(2679)
2005(2381)
作者
(12568)
(10770)
(10722)
(10076)
(6909)
(5165)
(4652)
(4156)
(4090)
(3955)
(3941)
(3745)
(3666)
(3642)
(3509)
(3260)
(3245)
(3237)
(3217)
(3209)
(2872)
(2755)
(2684)
(2548)
(2518)
(2344)
(2333)
(2304)
(2276)
(2257)
学科
(10319)
经济(10301)
管理(6592)
(6232)
(5950)
(4791)
企业(4791)
方法(4528)
数学(3652)
数学方法(3549)
(3326)
中国(2571)
农业(2327)
理论(2297)
业经(2244)
(2031)
(1996)
地方(1844)
(1813)
贸易(1812)
环境(1796)
(1793)
技术(1767)
(1740)
金融(1738)
(1735)
(1625)
银行(1585)
及其(1556)
生态(1541)
机构
大学(54330)
学院(52025)
研究(23142)
科学(18309)
(15976)
(15185)
中国(15183)
管理(14988)
经济(14802)
(14013)
研究所(13300)
理学(13014)
农业(12942)
理学院(12711)
(12624)
业大(12469)
管理学(12093)
管理学院(12009)
中心(9192)
(8910)
(8604)
农业大学(8544)
(8475)
(8446)
实验(8355)
师范(8331)
实验室(8086)
(8085)
北京(8000)
重点(7712)
基金
项目(38588)
科学(28787)
基金(27618)
(27304)
国家(27122)
研究(22433)
科学基金(21010)
自然(16107)
自然科(15713)
自然科学(15703)
自然科学基金(15438)
(14885)
基金项目(14679)
(13783)
社会(12528)
社会科(11687)
社会科学(11680)
资助(11540)
教育(10545)
重点(9709)
计划(9670)
科技(9365)
(8073)
科研(7978)
(7939)
编号(7701)
专项(7486)
(7486)
创新(7109)
成果(7082)
期刊
(17149)
经济(17149)
学报(17148)
(14537)
科学(14238)
研究(13106)
大学(11976)
学学(11558)
中国(9798)
农业(9771)
业大(5699)
教育(5384)
管理(5345)
林业(5220)
(5127)
(4848)
(4828)
农业大学(4375)
自然(3601)
科技(3411)
资源(3359)
技术(3141)
(2965)
金融(2965)
财经(2901)
中国农业(2850)
自然科(2843)
自然科学(2843)
(2487)
(2485)
共检索到75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方梅  黄忠宝  赵立嵚  戴武  
【目的】观察比较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成若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条沙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镜扫描技术,系统观察条沙叶蝉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条沙叶蝉成虫两性间无差异,触角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众多耳状突起,梗节近端部着生有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1、2、4亚节上各有1个锥形感器,第3亚节上着生1毛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存在。【结论】条沙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若虫触角上感器的分布、数量及种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梅  师刘琦  戴武  
【目的】观察优雅粗端叶蝉(Taurotettix elegans(Melichar))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相似,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和梗节较粗短,其上分布有许多鱼鳞状突起;鞭节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优雅粗端叶蝉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4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和Ⅲ)和锥形感器(Ⅰ、Ⅱ和Ⅲ)主要位于梗节和鞭节基部,钟形感器(Ⅰ和Ⅱ)位于柄节和鞭节基部,腔锥形感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席驳鑫  尚素琴  胡桂馨  陈建纲  刘艳君  王彦  崔晓宁  
白刺粗角叶甲(Diorhabda rybakowi)是严重危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泡泡刺(N. sphaerocarpa)的主要害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该虫的触角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比较雌雄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刺粗角叶甲雌、雄成虫触角均为丝状,鞭节分为9个亚节,且雄虫触角(4 174.5μm)显著长于雌虫(3 780.5μm)(P=0.006)。雌、雄虫触角表面均分布有大量表皮孔和鱼鳞状感觉附肢。雌、雄虫共鉴定到6种感器,分为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腔锥形感器仅在雄虫触角梗节少量分布。这为研究白刺粗角叶甲感知寄主挥发物或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机制进而为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喜建  黄蓬英  刘馨怡  陈伟军  陈思涵  蔡立君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是重要的储粮害虫,如何有效防控仍是世界性的研究难题.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米象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证实了米象触角上仅分布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及锥形感器;采用嗅觉行为仪测定了米象对5种粮食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粮食对米象的引诱由强至弱依次为:燕麦>湖北丁优大米>黑米>莲子>薏米;同时观察了5种粮食对米象F1代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在莲子中米象F1代发育历期最长,米象F1代种群数量在供试粮食中由多到少依次为:黑米>燕麦>薏米>湖北丁优大米>莲子.研究其触角感器与取食偏好可为探索米象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进  李怡萍  成卫宁  宋月芹  仵均祥  孙会忠  贾晖  
【目的】研究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刺形感器又分为长刺形(Ⅰ型)和短刺形(Ⅱ型)两种。甜菜夜蛾的雌成虫触角感器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不同,两性间感器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比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涂蓉  季清娥  杨建全  陈家骅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切割潜蝇茧蜂的触角感器,并测定了触角对其寄主植物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EAG).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雌成虫触角有毛形感器、板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蒲姆氏鬃等4种,雄虫除了有以上4种外,还有腔形感器;雄虫的腔锥形感器比雌虫多.切割潜蝇茧蜂交配前的雌雄虫对反-2-癸烯醛和香橙烯的EAG反应最强烈;交配后雌雄虫触角最高EAG反应值均由里那醇引发.雌虫的里那醇在交配前后差异显著,其余化合物差异不显著;雄虫的里那醇和α-法呢烯在交配前后差异显著,其余化合物差异不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平  杨秀好  杨振德  
【目的】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结果】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结论】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慧  严善春  李杰  高璐璐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类型、结构、分布进行研究。松瘿小卷蛾触角共有8种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触角感器分布特点相同,但类型、数量不同,有性二型现象。在鳞翅目昆虫触角上观察到板形感器,其顶端具孔,可能具有味觉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奇妙  张龙  李文  贾君镇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颖慧  张东  林俊达  董巧香  黄长江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日本沼虾第一触角触鞭上各种感受器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日本沼虾触角感受器在种类、形态和分布上均相似。第一触角分为内、外两鞭,外鞭上具有附鞭。触角上共有四种感受器,分别为化感刚毛(或称嗅毛)、Ⅰ型简单刚毛、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化感刚毛上端柔软,顶端无孔,仅着生于附鞭的凹槽内。其它三种感受器在内外两鞭上均有分布。Ⅰ型简单刚毛通体光滑,顶端逐渐变细,具一顶孔,常伴生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但长度比后两种的短;Ⅱ型简单刚毛基部光滑,顶端被鳞片覆盖,且具复杂的孔结构;有齿刚毛有大小两种类型,表面长有许多齿状突起,齿状突起主要分布于刚毛近顶端1/2~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国辉  宋月芹  田晓丽  仵均祥  
【目的】明确梨小食心虫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种类与分布,以期为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寄主选择行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当天羽化的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各10头,对触角进行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呈丝状,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数量与分布不同。【结论】梨小食心虫有丝状触角,其上共分布有7种类型的感器,且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分布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