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63)
2023(4114)
2022(3288)
2021(3143)
2020(2394)
2019(5425)
2018(4908)
2017(8957)
2016(4525)
2015(4708)
2014(4700)
2013(4742)
2012(4515)
2011(4362)
2010(4473)
2009(4330)
2008(4030)
2007(3799)
2006(3480)
2005(2774)
作者
(12791)
(11083)
(10678)
(10231)
(6682)
(5204)
(4752)
(4225)
(4085)
(3804)
(3755)
(3600)
(3461)
(3365)
(3243)
(3159)
(3089)
(3056)
(3021)
(2867)
(2747)
(2607)
(2594)
(2571)
(2449)
(2445)
(2380)
(2304)
(2259)
(2239)
学科
(24125)
(21592)
经济(21556)
(17640)
农业(17169)
业经(8838)
管理(8671)
收入(8103)
中国(7239)
(6974)
企业(6974)
(6848)
农业经济(6780)
方法(6470)
地方(6294)
分配(6005)
数学(5883)
数学方法(5860)
(5847)
(5754)
发展(5355)
(5349)
(4822)
农村(4805)
建设(4272)
(4076)
金融(4076)
(3993)
银行(3987)
(3918)
机构
学院(67880)
大学(64718)
(29613)
经济(28950)
管理(24472)
研究(23484)
理学(21235)
理学院(21028)
管理学(20686)
管理学院(20563)
中国(18985)
(17790)
(14294)
科学(12584)
(12476)
农业(12365)
中心(11880)
(10874)
业大(10857)
财经(10837)
(10519)
(9918)
(9835)
经济学(9826)
师范(9775)
研究所(9703)
经济学院(8962)
(8814)
(8299)
(8284)
基金
项目(45798)
科学(36655)
研究(36572)
基金(33872)
(28795)
国家(28433)
社会(25647)
科学基金(24513)
社会科(23952)
社会科学(23948)
(18392)
基金项目(17919)
教育(15698)
编号(15167)
(14415)
自然(13113)
成果(12816)
自然科(12788)
自然科学(12784)
资助(12741)
自然科学基金(12555)
(12231)
国家社会(11198)
(11077)
(10397)
课题(10328)
(10200)
(10163)
(10016)
重点(9999)
期刊
(39815)
经济(39815)
(24992)
研究(19958)
中国(16606)
农业(15957)
学报(10847)
科学(10520)
业经(10359)
(9997)
(9712)
金融(9712)
大学(9569)
学学(9305)
农业经济(7694)
农村(7570)
(7570)
管理(6590)
教育(6479)
(5538)
财经(5480)
问题(5359)
社会(5257)
农村经济(5110)
(4909)
经济研究(4868)
社会科(4752)
社会科学(4752)
(4726)
经济问题(4224)
共检索到104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超峰  肖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实践创新案例。作为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实践创新典范,条块结对能够整合资源、调整科层流程,从而实现治理目标。采用无结构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部S省Q县的考察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门与村庄结对形成任务型行动共同体,以项目进村为工作核心,通过定目标、结对子、谈项目、抓落实来完成相应的脱贫任务。在部门进村过程中,条块结对利用资源整合与科层压缩两种机制,通过对项目的合成、借用与转化来回应脱贫任务下的压力考核。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发挥结对的治理优势,但面对整合与压缩后的基层治理场域,则需要关注因资源与权力过密可能存在的项目持续与治理内卷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超峰  肖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实践创新案例。作为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实践创新典范,条块结对能够整合资源、调整科层流程,从而实现治理目标。采用无结构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部S省Q县的考察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门与村庄结对形成任务型行动共同体,以项目进村为工作核心,通过定目标、结对子、谈项目、抓落实来完成相应的脱贫任务。在部门进村过程中,条块结对利用资源整合与科层压缩两种机制,通过对项目的合成、借用与转化来回应脱贫任务下的压力考核。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发挥结对的治理优势,但面对整合与压缩后的基层治理场域,则需要关注因资源与权力过密可能存在的项目持续与治理内卷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目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路径构造理论和资源配置视角,从学理上阐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动力由“行政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型。第二,无论是“有效市场”,还是“有为政府”,都不可能绕开“有能集体”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基于路径构造理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任务是培育“有能集体”,以及通过生态资本化和文化资本化实现路径突破。第四,路径创造和路径设计是较为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路径突破方式。路径创造包括人力资本培训、农村创业扶持和特色产业培育三个方面内容;路径设计包括构建防止返贫与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资源性资产的市场定价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机制和帮扶资金转化市场资本的转化机制四个方面内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目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路径构造理论和资源配置视角,从学理上阐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动力由“行政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型。第二,无论是“有效市场”,还是“有为政府”,都不可能绕开“有能集体”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基于路径构造理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任务是培育“有能集体”,以及通过生态资本化和文化资本化实现路径突破。第四,路径创造和路径设计是较为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路径突破方式。路径创造包括人力资本培训、农村创业扶持和特色产业培育三个方面内容;路径设计包括构建防止返贫与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资源性资产的市场定价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机制和帮扶资金转化市场资本的转化机制四个方面内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美荣  王帅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两者的跨界复杂性和多元综合性决定了其衔接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从政策协同视角来看,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与协同理论相契合,其政策供给目标、政策供给方式和政策供给内容等方面在多个维度和层级都具政策协同性。因此,以政策协同为分析框架,从政策协同的内容入手,做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政策协同的方式入手,统筹推进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从政策协同的机制入手,构建好结构性机制和程序性机制,以此探索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汝胜  
2020年全国已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开始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和任务。广西部分典型地区在脱贫攻坚时期十分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同步推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后脱贫时代推进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益启示。面对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不稳定、主体能力不足、带动力量不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广西应做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理念、政策、机制、产业、基础、人才等方面的衔接,通过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防范机制、打造现代农产品全产业链、切实保障稳岗就业、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内驱发展动力、继续做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钱泽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战略目标和内容的变动与提升、农户内生动力的培育与内嵌、保障机制的融合与优化3个层面,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同时指出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应清晰认识三个持续、两个缺位以及两个局限等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即"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邱密  张伟达  贾广宇  
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并可划分为政府决策引导型、企业市场化主导型、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型三种农业产业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对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了明晰多中心治理目标、构建有效沟通协商机制、灵活匹配适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农业产业治理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而且要求微观政策转移接续。从地方实践来看,自“三农”工作重心转移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领导体制、制度设计、机构队伍、考核机制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各地在实践中面临着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认识不足、各级部门责任与能力不匹配、衔接安排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规划引领与考核力度不够、扶贫资产管理利用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和难点。建议进一步深化对推进衔接的认识、明确领导体制和职责分工、差异化制定衔接节奏和方向、强化规划引领和考核应用、优化扶贫资产管理利用机制,以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工作落实落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陈坤秋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相关研究系统性不足,缺乏空间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方法集成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分区分类研究。文章沿着"问题—理论—实证—调控"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以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现实差距与困境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二者有效衔接的经验,探讨其理论框架构建、情景模拟与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以及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的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不仅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助推学科发展,也要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分析工具、话语体系上寻求多维突破。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关键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与成效提升策略、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以及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等科学命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于雪霞  贺艳华  陈奕璋  毕方泽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基于对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提出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认为针对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构建需以地域分异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做好"三类政策"衔接、"三个一批"调整、"三分协同"落地的政策顶层设计,根据空间尺度、地域类型与发展阶段选取创建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区。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确立则应立足湖南省实际情况与发展远景,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特色发展机制、多维吸引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互动协同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湖南省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钱泽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战略目标和内容的变动与提升、农户内生动力的培育与内嵌、保障机制的融合与优化3个层面,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同时指出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应清晰认识三个持续、两个缺位以及两个局限等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即"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婷  蔡幸  王水莲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铺路石”作用。在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金融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却也面临着挑战。加快畅通金融支农渠道,充分释放金融动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巨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藏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4元增加到2020年的14598元,增长83.9倍。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均17131元的85%,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极大地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