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3)
- 2023(16452)
- 2022(14060)
- 2021(13188)
- 2020(11461)
- 2019(26357)
- 2018(26355)
- 2017(50959)
- 2016(27676)
- 2015(31377)
- 2014(31544)
- 2013(30802)
- 2012(28482)
- 2011(25446)
- 2010(25526)
- 2009(23665)
- 2008(23385)
- 2007(21284)
- 2006(18027)
- 2005(16238)
- 学科
- 济(105330)
- 经济(105197)
- 管理(80605)
- 业(77733)
- 企(64158)
- 企业(64158)
- 方法(54160)
- 数学(47758)
- 数学方法(46991)
- 财(30544)
- 中国(28946)
- 制(28852)
- 银(27295)
- 农(27271)
- 银行(27149)
- 行(25629)
- 学(23515)
- 业经(22424)
- 融(21525)
- 金融(21517)
- 务(20235)
- 财务(20154)
- 财务管理(20100)
- 理论(19917)
- 贸(19310)
- 贸易(19297)
- 企业财务(19091)
- 易(18777)
- 地方(18697)
- 农业(17593)
- 机构
- 大学(389386)
- 学院(388831)
- 济(152372)
- 管理(150606)
- 经济(148894)
- 理学(129117)
- 理学院(127731)
- 研究(126290)
- 管理学(124987)
- 管理学院(124293)
- 中国(104627)
- 京(82456)
- 科学(80047)
- 财(74701)
- 农(70028)
- 所(64374)
- 中心(61653)
- 业大(60845)
- 江(59724)
- 财经(59337)
- 研究所(58740)
- 农业(55684)
- 经(53960)
- 北京(51487)
- 范(48123)
- 州(47863)
- 师范(47467)
- 经济学(46983)
- 院(45794)
- 财经大学(44543)
- 基金
- 项目(263848)
- 科学(206797)
- 基金(192071)
- 研究(186304)
- 家(169279)
- 国家(167932)
- 科学基金(144098)
- 社会(116260)
- 社会科(110102)
- 社会科学(110070)
- 省(103703)
- 基金项目(100759)
- 自然(97029)
- 自然科(94884)
- 自然科学(94853)
- 自然科学基金(93194)
- 教育(88235)
- 划(87810)
- 资助(81315)
- 编号(75038)
- 成果(60486)
- 重点(59883)
- 部(58228)
- 创(54874)
- 发(54530)
- 课题(52056)
- 科研(51742)
- 创新(51305)
- 教育部(49687)
- 计划(49678)
- 期刊
- 济(158088)
- 经济(158088)
- 研究(110114)
- 中国(77536)
- 学报(66703)
- 农(61654)
- 财(60191)
- 科学(58244)
- 管理(54652)
- 大学(50186)
- 融(49572)
- 金融(49572)
- 学学(47593)
- 教育(40750)
- 农业(40078)
- 技术(36391)
- 财经(29470)
- 经济研究(25941)
- 业经(25558)
- 经(25164)
- 业(21933)
- 统计(21082)
- 问题(20416)
- 版(19754)
- 策(19083)
- 技术经济(19045)
- 理论(18978)
- 图书(18010)
- 科技(17411)
- 实践(17302)
共检索到575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露 杨文华
杠杆率监管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监管的重大变革,其能否带来更加稳定的金融体系关系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文章构建引入杠杆率监管的内生性银行网络模型,模拟了杠杆率约束下的风险传染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在正常时期,杠杆率监管会使部分银行的风险资产比重上升,银行间网络关联程度下降。在危机时期,杠杆率监管会增加外生冲击下初始倒闭银行的数量,但可以降低风险传染的深度和广度。总体上看,最低4%的杠杆率要求会带来更加稳定的银行体系,而过高的监管要求则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可以对银行实施逆周期和差异化的杠杆率监管策略。同时,对市场进行及时的流动性救助,提高危机时期违约银行的贷款回收率,将有助于增强杠杆率监管的金融稳定效应。
关键词:
杠杆率监管 内生性网络模型 系统性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流动性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贷比指标不仅无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而且还会加剧商业银行放贷的冲动;二是流动性比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三是对于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而言,由于样本期内许多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尚未达标,因此,其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引导商业银行不再沿用存贷比指标监测、考评流动性风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将流动性风险监管与资本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监管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流动性资产规模,夯实应对流动性风险冲击的基础,从而达到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三是在推动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实际有效性的验证,不断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晓艳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影子银行体系 监管改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真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影子银行体系来分析现代金融体系,并重构现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比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国际上对影子银行体系并无公认的定义。影子银行具有证券化程度高、信息不透明、杠杆率较高等特征,这直接引致其存在诸多内生性金融风险,国际社会倾向于采用"类银行化"的监管路径对影子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国际社会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影子银行体系 金融风险 国际法律监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丝雨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0~2015年数据,运用非对称CoVaR模型测算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而比较不同资本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而增发普通股则会使系统性风险上升。
关键词:
银行资本工具 系统性风险 CoVaR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斌 范瑞
基于2007-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杠杆率对其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杠杆率监管有效降低了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且信用风险的发生具有持续性;商业银行自身特征变量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和拨备覆盖率与其杠杆率负相关,资产规模的增长提升了其信用风险;货币供给的扩张促使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与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抑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扩大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强身 于涛 徐剑
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稳定预期和防范道德风险。文章从商业银行股价波动入手,通过CAPM模型对商业银行日收益率和市场组合的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商业银行风险受到整体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中,股价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有着积极作用。为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应构建更严格的监管体系,采取差额费率法,推行强制存款保险制度。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市场风险 系统性风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洋
本文使用面板变系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利率衍生产品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当总体名义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变化率、期权类利率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变化率增加时,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整体降低,但各个商业银行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第二,总体利率衍生产品资产方公允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资产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增加时,各家商业银行的对冲交易所造成交易方向的一致性会导致整体系统性风险的增加;第三,负债方总体公允价值变化率、互换类利率衍生产品负债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和期权类利率衍生产品负债方公允价值变化率增加时,整体上会导致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增加,且商业银行个体层面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本文认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价方式能够有效反映市场对未来资产状况的预期和评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剑男 赵金楼 王世波
银行间市场能够有效地提供整个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险的传染,并将网络中的每,支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转。文章试图模拟一个银行间市场的网络去研究系统性风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考虑进去。进而调查每家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缓冲,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蔓延。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改进了一个银行间市场网络的模拟方法,并将其和每个银行的资产负债相结合去构建整个银行间市场;再在银行系统触发金融危机来模拟银行间网络的级联失效过程,以此研究如何调整准备金率以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平稳理政策。,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去掌握最好的系统性风险的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吕江林 申屠廉盛 郭珺莹 陈春霞
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中美贸易战和疫情的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尤其是企业杠杆率和家庭杠杆率出现快速攀升趋势,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成为宏观调控重中之重的任务。本文以一般均衡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小国开放型MS—DSGE模型,结合Wilson压力测试模型,来进行我国降低宏观杠杆率对银行业信用风险压力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企业杠杆率单季降幅超过4%,则商业银行将面临极大信用风险,可能引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而对家庭部门适当降杠杆则反会降低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应当宏观审慎地调降企业杠杆率,合理控制企业杠杆率下降速度;与此同时,可以通过降低家庭贷款价值比政策,并配合房地产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的调整,较大幅度地调低居民杠杆率,从而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沛 余丽霞 曹宣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作为系统性风险调控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本文基于商业银行2009—2017年数据,构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并运用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效果。研究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相符,VAR模型结果表明长期资本充足率存在逆周期效应,流动性比例在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性风险反应迅速,在降低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马亚娜
在使用条件在险价值(ΔCoVaR)计算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geRank算法测度每家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权重,并研究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对传染风险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第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在同一监管框架下发挥了降低传染风险的作用;第三,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的运用表现出较差的协同效应。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开发偿付能力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的协同机制。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清华 周学琴
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基于中国A股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202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是通过减少商业银行个体风险进而降低其系统性风险,二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均有积极的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会责任抑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并不明显。引入《绿色信贷指引》作为准自然实验并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上结论仍然成立。本研究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兆成
本文基于CCA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杠杆率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的攀升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上升,并且会通过股权与债权渠道助推系统性风险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传导。具体来说:一是债务杠杆的上升会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随着金融市场波动性的上升,同样程度的损失将会对各部门带来更大的冲击。三是当债务杠杆率在宏观网络模型中由较高水平的部门向较低水平的部门进行转移时,两个部门的宏观风险水平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整个宏观金融网络会更加稳健。四是增加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股权融资能够提升宏观金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
杠杆率 系统性风险 传染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孟楠 叶芳 赵茜 王宇光
本文结合当前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关键词:
影子银行体系 传统银行 资本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