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84)
- 2023(22199)
- 2022(18966)
- 2021(17671)
- 2020(15082)
- 2019(34404)
- 2018(33745)
- 2017(64044)
- 2016(34992)
- 2015(39134)
- 2014(38956)
- 2013(38607)
- 2012(35572)
- 2011(32136)
- 2010(32015)
- 2009(30084)
- 2008(29175)
- 2007(25749)
- 2006(22138)
- 2005(19773)
- 学科
- 济(137826)
- 经济(137677)
- 管理(97307)
- 业(95513)
- 企(77537)
- 企业(77537)
- 方法(64477)
- 数学(56652)
- 数学方法(55947)
- 中国(42035)
- 财(37548)
- 农(36487)
- 学(31518)
- 融(31147)
- 金融(31143)
- 银(30972)
- 银行(30885)
- 业经(30090)
- 行(29578)
- 制(28580)
- 地方(28580)
- 贸(27394)
- 贸易(27378)
- 易(26666)
- 务(24778)
- 财务(24694)
- 财务管理(24644)
- 农业(24580)
- 企业财务(23427)
- 理论(22272)
- 机构
- 大学(498119)
- 学院(495517)
- 济(198328)
- 经济(194145)
- 管理(189310)
- 研究(171244)
- 理学(163948)
- 理学院(162052)
- 管理学(158876)
- 管理学院(158016)
- 中国(134730)
- 科学(109584)
- 京(106026)
- 财(91197)
- 农(91001)
- 所(88068)
- 研究所(81020)
- 中心(79529)
- 业大(79306)
- 财经(73709)
- 农业(72266)
- 江(71462)
- 经(67141)
- 北京(66849)
- 范(63291)
- 师范(62501)
- 院(61781)
- 经济学(61090)
- 州(58387)
- 经济学院(55331)
- 基金
- 项目(342181)
- 科学(266533)
- 基金(248534)
- 研究(240383)
- 家(220644)
- 国家(218873)
- 科学基金(185407)
- 社会(151113)
- 社会科(143232)
- 社会科学(143192)
- 省(133053)
- 基金项目(131000)
- 自然(123682)
- 自然科(120820)
- 自然科学(120776)
- 自然科学基金(118594)
- 划(113373)
- 教育(110246)
- 资助(103770)
- 编号(95929)
- 重点(77697)
- 成果(77341)
- 部(74757)
- 发(72690)
- 创(70586)
- 科研(66822)
- 课题(66430)
- 创新(66100)
- 计划(64623)
- 大学(63128)
- 期刊
- 济(206749)
- 经济(206749)
- 研究(141758)
- 中国(92761)
- 学报(89477)
- 农(81584)
- 科学(77850)
- 财(69555)
- 大学(66045)
- 管理(65915)
- 学学(62721)
- 农业(55251)
- 融(54829)
- 金融(54829)
- 教育(47612)
- 技术(40361)
- 财经(35727)
- 经济研究(34643)
- 业经(32871)
- 经(30655)
- 业(29403)
- 问题(26908)
- 版(25378)
- 科技(23787)
- 统计(23357)
- 图书(23288)
- 技术经济(23080)
- 业大(22974)
- 理论(22966)
- 贸(22710)
共检索到720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贾松波 周兵 徐健翔
为应对2008年次贷危机,我国采用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在经济复苏的同时,各部门杠杆率的较大攀升和整体杠杆率水平的上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结构性去杠杆成为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通常认为,快速上升的区域杠杆率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但通过选取我国2006-2018年31个省市数据,研究发现:区域杠杆率的上升会显著增大区域性金融风险,然而这一影响作用受制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当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区域杠杆率的增加会提升区域性金融风险,而当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区域杠杆率的增加反而可以对区域性金融风险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能够通过区域金融部门杠杆率进行传导。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建立差异化的区域杠杆率预警体系,并加强对区域金融部门的重点监管,从而有效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擎 刘军 毛锐
基于"CAMELS"评级体系构建区域银行业风险系数,计算大型、中型、小微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水平,从全国和地区层面系统性地研究杠杆率水平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大型企业杠杆率的提升将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而中小型企业杠杆率提升将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东部地区企业杠杆率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与全国保持一致,中部地区大型企业、小微企业杠杆率会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西部、东北地区影响则不显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会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稳杠杆和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制定应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关键词:
区域性金融风险 企业杠杆 居民杠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正辉 彭浬 谢梦园
依据中国大陆31个省(市)级行政区2013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的面板数据,构建单因素、多因素、交互效应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滞后性,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其影响最大,且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敏感度最高,金融市场预期对金融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固定效应模型 敏感性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正辉 彭浬 谢梦园
依据中国大陆31个省(市)级行政区2013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的面板数据,构建单因素、多因素、交互效应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滞后性,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其影响最大,且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敏感度最高,金融市场预期对金融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固定效应模型 敏感性分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 张占斌
数字金融的发展在缓解资金约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特征而放大金融风险。本文选择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社会过滤因子的调节效应。实证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显著增加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在两个社会过滤变量中,在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有更强的金融创新风险抵御能力,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正影响越弱;房价上涨率对数字金融与区域金融风险关系也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但仅在股票市场领域成立,针对银行业、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三个领域风险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升市场化水平、将房价上涨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有助于化解数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学平 杨利敏 徐梦洁
近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增长过快,且结构性特征突出。主要是政府主导加杠杆、银行刺激加杠杆、居民主动和盲目加杠杆所致。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导致金融机构存款减少,对实体经济贷款产生挤出效应,还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本文以荆州市为例,通过对多家银行及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分析居民杠杆率的增长特征、原因及影响,展现普通居民最切实的负债压力,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居民杠杆率 结构特征 金融风险 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熊家毅 马文博
数字金融的发展为我国传统金融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金融的跨区特性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隐患。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9年省级经验数据,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综合指数,研究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内金融风险同时受到本区域内和相邻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双重影响;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内金融风险存在激化作用,对区域外金融风险存在跨区域抑制作用;在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下,数字金融发展最终抑制了区域金融风险。同时,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地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加剧地区金融竞争激化区域金融风险。最后,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部门制定金融稳定政策,继续推动数字化发展战略,实现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建堂 董小君 时红秀 徐杰 马小芳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名义杠杆率并不高,但潜在风险并不小,一是存在较多隐性债务,二是债务增长偏快。杠杆率的过快上升,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过剩产能占压大量资金以及货币信贷政策过度工具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在稳增长下有效化解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关联的网络结构形态,并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桂虎 郭金龙
当前,宏观杠杆率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当前全球宏观杠杆率以及相应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然后基于全球40个国家或地区的面板数据来检验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门槛效应。分别使用借贷利率和金融稳定指数滞后一期作为门槛变量,并采用固定效应、系统GMM模型及稳健性检验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后,本文发现:借贷利率和金融稳定指数滞后一期均呈现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对应的宏观杠杆率的拐点值分别为182%和188%;当小于182%时,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负相关;当介于182%和188%之间时,两者之间的正负关系未必发生变化,但是线段的斜率或截距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大于188%时,宏观杠杆率将会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本文给出了对中国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系统性金融风险 门槛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彦斌 随晓芹 刘哲希
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一个经济体的过度负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根源,它会引发资产泡沫从而加剧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事前地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过度负债,提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较于杠杆率这一常用的预警指标,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含有资产泡沫和融资约束的宏观模型,系统论证了"杠杆率/投资率"是更好的预警指标。随后,本文基于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1)"杠杆率/投资率"上升会显著放大杠杆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更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2)杠杆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概率显著增加,但如果同时出现了"杠杆率/投资率"上升的情况,那么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会显著增大。2012年以来,中国开始出现"杠杆率/投资率"持续扩大的情况,需要高度警惕。未来,中国要打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不仅要在"结构性去杠杆"上下功夫,还要通过提振民间投资需求等手段有效降低"杠杆率/投资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成思 贾翔夫 廖闻亭
本文研究我国经济金融化对杠杆率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测度杠杆率水平,基于8个经济部门的24个相关因子抽取系统性金融风险信息,利用时变参数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TVP-FAVAR)模型构建杠杆率、金融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间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研究杠杆率和金融化的溢出效应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基于2004—2019年季度数据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化程度的提升对宏观杠杆率产生正向冲击,对微观杠杆率产生负向冲击,且冲击在2008年后快速减小;宏观杠杆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负向冲击,而在2008年后转为正向且冲击逐渐增大,微观杠杆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与宏观杠杆率相反。这些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杠杆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差异化影响,可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佩珈 梁婧
危机以来,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及其伴随的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经济增速放缓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IMF认为,主权债务风险将是未来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正步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债务风险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国经济各部门的债务率(杠杆率)发生了哪些变化,蕴含了何种风险,未来该如何应对?本文对杠杆率与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之间的作用进行理论探源,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各经济主体杠杆率的构成及变化,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以期捕捉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环节和风险薄弱领域。
关键词:
杠杆率 债务风险 金融风险 企业债务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擎 刘军 金致雯
以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界定为切入点,借鉴美联储商业银行风险"CAMELS"评级方法,通过指标体系和权重重建,收集2008~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数据样本,进行区域性风险的时间序列量化测度和比较分析,探索总结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特征、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同时,采用要素、制度、关系三维结构分析方法,测量分类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及演变。利用方差分析(ANOVA)、混合OLS估计、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和地方经济模式相互影响的传递过程以及贡献程度,找出规律性趋势和特征,为定量评估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状态与差异提供理论基础,提供协调经济增长与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理论建议和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