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9)
- 2023(10444)
- 2022(9317)
- 2021(8750)
- 2020(7308)
- 2019(16795)
- 2018(16708)
- 2017(31884)
- 2016(17751)
- 2015(19770)
- 2014(19771)
- 2013(19573)
- 2012(17847)
- 2011(15947)
- 2010(15759)
- 2009(14093)
- 2008(13490)
- 2007(11515)
- 2006(9869)
- 2005(8321)
- 学科
- 济(68395)
- 经济(68328)
- 管理(47163)
- 业(44275)
- 企(36886)
- 企业(36886)
- 方法(32182)
- 数学(28000)
- 数学方法(27698)
- 学(18442)
- 地方(17407)
- 农(17228)
- 中国(16179)
- 财(14760)
- 业经(14532)
- 和(11843)
- 农业(11811)
- 环境(11521)
- 理论(11197)
- 贸(10880)
- 贸易(10876)
- 技术(10603)
- 易(10492)
- 地方经济(10045)
- 制(9894)
- 务(9569)
- 财务(9512)
- 财务管理(9496)
- 划(9409)
- 教育(9271)
- 机构
- 大学(247969)
- 学院(247047)
- 管理(97761)
- 济(89060)
- 经济(86959)
- 理学(85867)
- 理学院(84845)
- 研究(84765)
- 管理学(83203)
- 管理学院(82786)
- 中国(59067)
- 科学(59049)
- 京(53397)
- 农(47402)
- 所(44218)
- 业大(43810)
- 研究所(41269)
- 财(37856)
- 农业(37587)
- 中心(37362)
- 江(34597)
- 北京(33498)
- 范(33184)
- 师范(32817)
- 财经(31472)
- 院(31114)
- 州(28718)
- 经(28667)
- 技术(27893)
- 师范大学(26655)
- 基金
- 项目(183029)
- 科学(141491)
- 基金(130726)
- 研究(127742)
- 家(117217)
- 国家(116310)
- 科学基金(97746)
- 社会(77032)
- 省(72997)
- 社会科(72826)
- 社会科学(72805)
- 基金项目(70843)
- 自然(67156)
- 自然科(65492)
- 自然科学(65472)
- 自然科学基金(64237)
- 划(62405)
- 教育(57703)
- 资助(53415)
- 编号(51754)
- 重点(41809)
- 成果(40823)
- 发(39670)
- 部(38542)
- 创(37962)
- 计划(36251)
- 课题(35869)
- 科研(35774)
- 创新(35459)
- 大学(32949)
共检索到338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玮 朱军 吴鹏 丁访军 崔迎春
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杠寨小流域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水分物理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密度增加,渗透系数减小,火棘灌丛土壤密度(1.24 g/cm3)最大,华山松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密度(1.04 g/cm3)最小;华山松林渗透系数最大,为7.17 m/d,麻栎林渗透系数最小(2.2 m/d)。(2)杠寨小流域土壤的总孔隙度在50%左右,麻栎林及火棘灌丛毛管孔隙度所占比例最小,仅占总孔隙度的1/10,针叶林的非毛管孔隙度相对较大,占总孔隙度的1/5以上。(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现有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华山松林>马尾松林>火棘灌丛>华山松马尾松混...
关键词:
杠寨小流域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贻菊 李倩 崔迎春 赵文君 杨滨 丁访军 朱军 吴鹏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朱军 崔迎春 丁访军 周玮
为全面评价黔中杠寨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小流域主要的5种植被类型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无林地为对照,选取了多个与土壤抗蚀性相关的指标,分析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评价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计算了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1)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均要优于无林地(少数几个指标除外),麻栎灌木林在各抗蚀性指标上表现最好,马尾松+华山松混交林幼林次之;(2)不同植被类型下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五指标分别是:>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破坏率、分散系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3)根据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5种不同植被类型及无林...
关键词:
杠寨小流域 植被类型 土壤抗蚀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英 孙虎 胡克志 耿海波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县寨沟区域典型植被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板栗林、灌木林、荒坡草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有林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均优于荒坡和坡耕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高,蓄水能力明显好于其它植被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各种植被类型坡地土壤含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趋势,但有林地下降幅度较大,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与坡耕地表层。由此可见,在涵养水源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好,针叶林、板栗林与灌木林次之,荒坡与坡耕地较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田育新 陈建华 张珉 邓楠 陈艺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伟钦 陈步峰 尹光天 张刚华 罗瑞强 李意德
The soil moistur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ecosystem at 7 sites in Shunde regio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s and the po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the soil waterholding characteristic of Jun'an town is superior to that of Jingping H...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甲霞 张万军 曹建生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通过对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黄背草、荆条及其混合植被下的土壤水分及以上3种植被水分利用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随着降雨量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植被生长期降雨量多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大,降雨量小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小;3种植被不同坡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平坡大于斜坡,丰水年,混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枯水年,黄背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毅 王维 张永娥 王渝淞 丁兵兵 樊登星 贾国栋 余新晓 董俊杰
【目的】土壤水是连接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关键因子,在地表径流、降雨入渗和植被蒸腾等生态水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坝上高原地区不同雨量降雨事件中各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响应过程及差异,将有助于深入探讨该区土壤水分含量的补给效应特性,对优化区域植被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的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张北县草地、柠条灌木林、杨树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2019年4-10月连续土壤水分含量和降雨数据,分析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对大小降雨事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差异。【结果】(1)研究区主要降雨事件由小雨和中雨构成,但主要降雨量由大雨提供。小雨和中雨发生次数占比为81.58%,其贡献的降雨量仅占年总降雨量42.66%;大雨发生次数占比仅为18.42%,却提供了年总降雨量的57.34%。(2)4-10月杨树乔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均值显著高于草地(P 柠条灌木林(12.63±0.93)%>草地(10.67±2.77)%,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均值呈柠条灌木林(26.22%)>杨树乔木林(20.51%)>草地(13.89%),均为中等强度变异。(3)草地2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及40~100 cm的4个土层(P
关键词:
土壤水分含量 降雨 植被类型 坝上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择福 李昌哲
通过实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不同植被的土壤持水性。结果表明:土壤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它们的数学模型为:θ=aSb;土壤的持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阴坡灌木、阴坡裸地、阴坡油松、阳坡灌木、阳坡裸地、阳坡侧柏;坡向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持水性影响极大。同一坡向中,灌木林地的土壤持水性优于乔木林地,所有林地的表层土壤(0~20cm)的持水性均优于下层土壤(20~60c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影响土壤中、低吸力段持水性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梅 焦峰 温仲明 林坤 王信增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俊亮 郭胜利 李泽 张芳 张彦军 周小刚 南雅芳
地形和土地利用决定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空间分布格局为研究水碳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土壤水分的强变异性和SOC的相对稳定性对土壤水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挑战。研究基于陆地水量平衡角度,选择雨季后土壤水分恢复期在晋西黄土丘陵小流域尺度进行了重复采样,按照3种地貌类型(沟底、沟坡、峁坡)和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林地、草地)共布置37个样点,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水分和SOC,探讨土壤水分与SOC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和SOC总体上沟底>沟坡>峁坡;同一地貌类型下,土壤水分农地>草地>林地,SOC...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有机碳 小流域 土壤水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剑荣 杨磊 卫伟 张钦弟
为探究半干旱黄土区柠条灌丛在不同植被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龙滩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2016-2018年生长季0-1.8 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检测,分析人工柠条灌丛[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不同植被管理方式[对照(不平茬也不除草)、平茬除草、平茬、除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茬除草管理方式的土壤水分最高,在上、中、下坡位均高于其他3种管理方式的土壤水分。2)在整个生长季内,各管理方式0-0.4 m浅层土壤水分波动最大,而1.0-1.8 m较深土层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和降水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是干旱年还是平水年,平茬除草管理方式在各土层中土壤水分均高于其他3种管理方式的土壤水分。3)采用最优分割法将不同植被管理方式的土壤水分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平茬除草管理方式土壤水分的活跃层与次活跃层的深度为0-0.8 m,其深度大于其他3种管理方式;而对照管理方式土壤水分在0.3 m以下都为相对稳定层,其深度小于其他3种管理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平茬除草管理方式更适合研究区柠条灌丛植被的管理,这为该区域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管理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提供了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小改 段春燕 刘素云 刘改秀 薛娴
以盆栽牡丹朱砂垒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牡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相对水分亏缺(RWD)加大;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土壤相对含水量85%到55%间,含量略有增加,后逐渐下降;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O2产生速率都明显增加;SOD酶活性降低;POD酶活性则增加。
关键词:
牡丹 土壤相对含水量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洪生 刘金铜 刘慧涛 徐友信 李志祥 高树红 于淑会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5;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呈中等变异性,40~60 cm土壤水分变异性达0.98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植物篱不种植农作物(T3)土壤含水量最高(21.25),其次为草地(T4)(20.62),而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下的植物篱+农作物(T1)、农作物(T2)土壤含水量最低;T2田间持水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余利用类型土地田间持水量在0~40 cm土层呈下降规律,至40 cm附近为最低值,然后随深度进一步增加呈缓慢升高趋势。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水分 田间持水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志清 宋红竹 陈涛 李昌哲
该文采用定位观测和谐波分析的方法对黄家二岔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何种降雨年型, 流域内中游地段土壤含水量最高, 下游地段土壤含水量高于上游, 坡下部的高于坡上部, 阴坡高于阳坡.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定位观测 谐波分析 空间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