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11)
- 2023(5585)
- 2022(4550)
- 2021(4741)
- 2020(3674)
- 2019(8813)
- 2018(8730)
- 2017(14549)
- 2016(8833)
- 2015(10397)
- 2014(10457)
- 2013(9709)
- 2012(9121)
- 2011(8667)
- 2010(8728)
- 2009(7652)
- 2008(7557)
- 2007(6535)
- 2006(5987)
- 2005(5630)
- 学科
- 济(32359)
- 经济(32332)
- 中国(18911)
- 教育(18784)
- 管理(16047)
- 方法(14710)
- 业(14270)
- 数学(13448)
- 数学方法(13354)
- 企(10619)
- 企业(10619)
- 贸(9670)
- 贸易(9663)
- 易(9568)
- 理论(7398)
- 农(7380)
- 学(7330)
- 发(6807)
- 财(6165)
- 制(6054)
- 发展(5887)
- 出(5768)
- 展(5765)
- 关系(5711)
- 教学(5690)
- 业经(5426)
- 银(5205)
- 银行(5205)
- 行(5123)
- 技术(5084)
- 机构
- 大学(124950)
- 学院(116687)
- 济(53193)
- 经济(52326)
- 研究(50644)
- 管理(36726)
- 中国(33424)
- 理学(31389)
- 理学院(30916)
- 管理学(30458)
- 管理学院(30200)
- 京(28881)
- 教育(27447)
- 科学(26045)
- 范(25666)
- 师范(25593)
- 所(24595)
- 研究所(22550)
- 财(22189)
- 师范大学(21678)
- 中心(20211)
- 北京(20092)
- 经济学(18518)
- 财经(18127)
- 院(17991)
- 经(16941)
- 经济学院(16691)
- 江(16320)
- 研究中心(14015)
- 研究院(14009)
- 基金
- 项目(73312)
- 研究(62063)
- 科学(60599)
- 基金(53309)
- 家(45762)
- 国家(45319)
- 社会(39872)
- 社会科(37713)
- 科学基金(37709)
- 社会科学(37708)
- 教育(36644)
- 基金项目(26191)
- 编号(25442)
- 省(25112)
- 划(24936)
- 成果(24036)
- 资助(22452)
- 课题(21388)
- 自然(20649)
- 部(20437)
- 自然科(20221)
- 自然科学(20215)
- 自然科学基金(19905)
- 中国(18719)
- 教育部(18675)
- 重点(18305)
- 年(17444)
- 发(17178)
- 国家社会(17021)
- 性(16956)
共检索到191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兴韵
1920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就"是否应保持独立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展开了激烈论争,时值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孟禄相继访华,南北各派学人借机争夺二人以壮本派声威,谋求中国教育变革的龙头地位。不同的学术团体和个人推动、接受或抗拒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背后,牵连的是民国教育界各种派系的人事关系和学校存废、发展方向的现实问题。杜威、孟禄访华期间的许多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界各方力量的较量和势力消长,以及学人矛盾对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杜威 孟禄 中国高等教育界 派别纷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赵康
本文围绕杜威访华,分析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杜威访华前,胡适已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吸收并大力宣传实用主义,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阐述精辟,但也反映出其选择倾向、阐释的缺失和过度现象。杜威访华期间,胡适对杜威大量演讲的通达翻译,体现了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系统吸收;一些误译和漏译虽会招致误解,但却集中传达了杜威教育思想要旨,影响深远。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他改良中国社会的努力,透露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转化。杜威离华后,胡适持续吸收杜威教育思想,并对先前的吸收有所反思和修正。胡适并未全盘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他在某个层面可能借助杜威之旗推进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主张,但总体上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以应对当时社会现实之需。
关键词:
胡适 杜威访华 杜威教育思想 吸收 转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申国昌 赵凯
自1913年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孟禄先后14次来华访问,实地调查中国教育情况,与各地师生、学界名流、地方军阀、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教育交往,举行了多场座谈、讨论、讲演活动。孟禄在华期间的教育交往,加速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指导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促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立,推动教育调查事业的发展;宣传了科学教育思想,助力科学教育的繁荣;促进了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为中国教育发展搭建桥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孟禄 教育交往 中国教育 早期现代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彩丹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高师)与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结缘甚深。北高师积极参与两位西方教育家的来华活动,成为杜威、孟禄在华活动的重要基地。同时,师生们积极译介其思想,践行其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北高师成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一支生力军,近代中外教育交流的学术重镇。
关键词:
北高师 杜威 孟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国栋
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 ,现代信息和通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因科技应用而发生的变化 ,有的被认为是具有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教育改革措施 ,有些却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对此 ,美国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文主要阐述在科技迅速发展以及机遇和压力交替作用的社会背景下 ,科技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诸多作用与影响 ,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科技应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科技 美国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勃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文在分析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提升课程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进步主义 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课程建设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娄岙菲
自章士钊兼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起,开始推行整顿教育计划,学界对此毁誉参半。"五七"事件后学生借机表达不满,学风不靖更激发其调整的决心。章士钊专任教育总长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女师大风潮以重塑教育部权威;与此同时,教育界具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亦想借此机会实现掌控教育界的目的。教育与政治互为影响,女师大风潮对于192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界带有转折意义,是日后一系列更激烈冲突的相对温和的预演。
关键词:
章士钊 北京教育界 女师大风潮 派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胡适、陶行知等邀请杜威访华以来,杜威研究先后出现诸多意义不一的范式,这些范式多是围绕杜威教育理论本身展开分析,忽视了杜威这个人及其理论形成方式。这个人曾长期考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剧烈社会变迁,探索美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如果像杜威这个人学习,便应考察当代中国近三十年剧烈社会变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急需何种"新教育",进而生产中国教育学。
关键词:
杜威研究 社会变迁 中国教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教育学科的构建时代,作为学科构建的最重要领航者,杜威的相关言说和行动,一方面是我们了解当时教育学科构建和发展样态不可或缺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检验当代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一种参照。杜威在其相关的三个重要文献中,以及在芝加哥大学创建教育系、实验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实践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学科的基本看法和设想,即创建一种"统一的教育科学"。这是杜威赋予教育学的一种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当时的种种现实条件下还难以实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藤春
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关于职业与教育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而有见地,论述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都值得称道,特别是在拜读了他的《教育与职业》一文后,我对于职业与教育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应然之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观,杜威先生又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与看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学义 龚波
胡锦涛总书记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共鸣。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深感总书记对教育、教师、人才培养问题最为重视,特别是对教育的价值、教师的价值、人才的价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高明
二战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期,进入80年代人们对战后这3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通过重点对80年代5篇著名教育改革文献的深入剖析,发现扩张期中的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5条改革的对策与建议:提高高等教育的标准与要求;形成"完整的核心"和"充实的专业";平衡教学与科研,丰富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学校环境改善为教师工作的场所;构建学习社区,让学生投身学习。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 大扩张 危机 对策与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嘉慧
关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杜威教育哲学所提出的学术批评,可为中国学者更准确地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得失提供更冷静的研究视角。白璧德与杜威之争主要包括三个分歧。从白杜之争的视角来看,杜威教育哲学至少在三方面值得关注和重新评估:当杜威以一元论哲学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教育哲学时,这种一元论容易把个人本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或他人;当杜威从民主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其教育哲学体系时,需要谨慎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度浪漫的情感主义;当杜威将进化论作为其教育哲学的基本视角时,需要谨慎对待这种进化论所激发出来的"古今之争"。
关键词:
白璧德 杜威 一元论 理性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红亮
在杜威访华的百年历程中,胡适、陶行知、梁漱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作出三种不同的诠释。它分别被解读为"教育即实验"、"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命"。这些颇具个性的诠释,一方面展示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有很强的理论辐射力和开放性,另一方面展示一批现代中国思想家有活跃的诠释创造力和充沛的思想活力。胡适、陶行知、梁漱溟对"教育即生活"观念的诠释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个案。尽管有三个维度的解读,但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中国化的诠释。
关键词:
杜威 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和学新 田尊道
在影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国外教育理论中,杜威教育理论是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中国化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批判与否定和多元发展四个阶段。杜威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威教育理论本身的时代性、实用性、真理性是根本性因素,文化从深层次上影响了其在中国的扎根深度,政治变动影响了其兴衰起伏,杜威的来华及其中国弟子的努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杜威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既要尊重中国实情,还要张显主体意识,同时又要在借鉴和创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关键词:
杜威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中国化 经验 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