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14)
2023(8479)
2022(7698)
2021(7399)
2020(6112)
2019(14316)
2018(14416)
2017(28104)
2016(15345)
2015(17328)
2014(17360)
2013(17145)
2012(15499)
2011(13849)
2010(13562)
2009(12183)
2008(11575)
2007(9777)
2006(8358)
2005(7024)
作者
(43750)
(36078)
(35804)
(34088)
(22999)
(17332)
(16235)
(14374)
(13745)
(12752)
(12509)
(11891)
(11238)
(11235)
(11091)
(10968)
(10826)
(10787)
(10225)
(10101)
(9020)
(8653)
(8581)
(8132)
(8040)
(8038)
(7995)
(7861)
(7220)
(7201)
学科
(57918)
经济(57854)
管理(43440)
(40975)
(34772)
企业(34772)
方法(29418)
数学(25453)
数学方法(25174)
(14845)
中国(13975)
(13765)
(13481)
业经(12888)
地方(12022)
理论(10574)
(10184)
农业(9992)
(9960)
贸易(9956)
技术(9691)
(9649)
环境(9500)
(9217)
财务(9160)
财务管理(9146)
(8902)
教育(8699)
企业财务(8662)
(8381)
机构
大学(213319)
学院(211605)
管理(88955)
(78542)
理学(78256)
理学院(77421)
经济(76700)
管理学(76098)
管理学院(75736)
研究(67151)
中国(47478)
(45361)
科学(44224)
(34063)
业大(33484)
(33153)
(32896)
研究所(30667)
中心(30178)
北京(28562)
(28532)
财经(28334)
(28244)
师范(28010)
农业(25841)
(25824)
(24667)
(23981)
师范大学(22754)
技术(22613)
基金
项目(153242)
科学(119631)
研究(111945)
基金(110382)
(95820)
国家(95024)
科学基金(81885)
社会(68126)
社会科(64452)
社会科学(64434)
(60267)
基金项目(59985)
自然(54811)
自然科(53507)
自然科学(53496)
自然科学基金(52509)
教育(50988)
(50605)
编号(46515)
资助(45399)
成果(37051)
重点(33546)
(33200)
(31957)
(31896)
课题(31234)
创新(29664)
科研(29476)
项目编号(29004)
大学(28614)
期刊
(81545)
经济(81545)
研究(59526)
学报(34852)
中国(34606)
科学(31737)
管理(31133)
(29512)
大学(25990)
学学(24378)
教育(24257)
(23956)
农业(21315)
技术(18189)
业经(13856)
(13837)
金融(13837)
图书(13191)
财经(12711)
经济研究(12419)
科技(11685)
理论(11610)
实践(11008)
(11008)
问题(10612)
(10591)
(10388)
情报(10288)
技术经济(10074)
现代(9668)
共检索到289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金年  孙启时  苏印泉  董娟娥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提取条件下杜仲醇的提取量,研究了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杜仲醇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杜仲醇含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杜仲醇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原材料粉碎,加10倍体积的蒸馏水在80℃下水浴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在此提取条件下,杜仲醇的提取量最高,达8.95 g/k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柏林  梁淑芳  韩冰  梁晓理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为因素,以桃叶珊瑚甙提取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对杜仲叶中桃叶珊瑚甙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影响提取效果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参数为:温度80℃,时间1h,料液比1∶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友谊  刘波  罗新飞  阳永学  李洪发  戴凯凡  
对杜仲绿茶干燥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炒的干燥方式以叶量150 g、干燥温度80℃的条件干燥和高温提香有利于杜仲绿茶品质的形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雯  肖斌  王丽霞  蒲国涛  高婷  柳洁  李佼  
【目的】研究杀青工艺对杜仲复合茶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杜仲复合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杜仲鲜叶与茶鲜叶以不同质量比(9∶1,7∶3,5∶5,3∶7,1∶9)混合,以及在3∶7质量比下,采用不同杀青方式(锅式、蒸汽、微波)生产的杜仲复合茶中各活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水浸出物)含量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微波杀青方式,以杀青功率和转速为试验因素,杀青功率设6和4kW 2个水平,杀青转速设350,300和250r/min 3个水平,两因素各水平两两组合形成6个处理,分析杀青条件对杜仲复合茶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杜仲鲜叶与茶鲜叶按3∶7的质量比混合时,杜仲复合茶中各活性成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峻山  张聿梅  姜声虎  
本文概述了杜仲在资源、栽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红岩  杜兰英  李芳东  
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杜仲果实含胶率的年变化及逐年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杜仲果实内含胶特性的年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果实基本停止生长以前,果皮和果实含胶率变化与果实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果皮和果实含胶率随着果实的生长而迅速提高;在果实基本停止生长以后,含胶率提高缓慢。不同树龄杜仲果皮和果实的含胶率比较稳定。采用高接换雌建园和嫁接苗建园两种方式建立杜仲高产胶果园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红岩  
杜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之一。提高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和革命性的杜仲良种是“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加大杜仲产业化力度的基础。构建杜仲现代分子育种体系对提高育种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推动良种更新换代和育种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RAPD、SSR、ISSR以及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杜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篇章,为杜仲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核心种质库构建和早期鉴定等提供了依据。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完善,鉴定出大量与生长发育、活性成分相关的QTLs,对功能基因发掘、关键性状的定位和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揭示了杜仲起源与进化、系统发育及环境适应的分子基础,发掘了一批调控杜仲胶、活性成分以及响应环境胁迫等的功能基因,推动着杜仲分子育种进入新阶段。初步建立的杜仲本体遗传转化体系,为杜仲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设计育种开辟出新途径。未来杜仲分子育种应开发更多与产量、品质、抗性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精准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基因,突破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高精尖育种技术,构建杜仲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实现对现有良种的遗传改良和突破性良种培育,引领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琰  张朝红  崔宏安  丁虹茹  
 采用杜仲优树的幼叶、嫩茎及种子无菌苗的下胚轴、子叶、真叶、根为外植体,以B5和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0mg/LNAA和0.3mg/LBA,进行了不同外植体种类、外植体大小、试验接种方式、外植体采样时间、光照条件、培养基pH值共6种因素对杜仲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杜仲愈伤组织诱导中,田间材料幼叶取样时间以3月中旬为好,幼茎的取材时间以4月中旬以前最佳;无菌苗以下胚轴、子叶、真叶诱导效果较好;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pH值以6.3较适宜;培养室的光照条件以12h光照、12h暗培养较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茎段的大小和接种方式以0.7cm长度横放方式诱导效果较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琰  张靖  辛转霞  王雅君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基本培养基、采样时间对杜仲腋芽诱导和生长的影响,并对丛芽增殖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生根培养基类型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最佳取材时间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添加0.05mg/LNAA+0.5mg/LBA或者0.1mg/LIBA+0.5mg/LBA的培养基中,腋芽的诱导和生长较好;继代增殖培养以MS+0.5mg/LBA+0.01mg/LNAA的培养基丛芽数量最多,增殖系数最高;在White培养基上生根率可达57.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蓁  谢马辉  蔡雪刁  高锦明  姚欢欢  张康健  
【目的】对杜仲籽油粕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对杜仲籽油粕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矿质元素、糖分、脂肪、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功效成分,包括总黄酮、绿原酸和桃叶珊瑚苷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测定。【结果】杜仲籽油粕中蛋白质、糖分和脂肪的含量分别为337.50,140.00和16.50 g/kg;钾、钠、钙、铁的含量分别为11.2,0.014,4.2和0.38 g/kg,具有显著的高蛋白低脂肪、髙钾低钠的特性。杜仲籽油粕中维生素B1和B2含量分别为6.30和3.18 mg/kg。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杰  苏印泉  李雪红  马场健史  张付远  
用有机溶剂法提取杜仲不同无性系叶中的杜仲胶,对其含量进行比较,并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对杜仲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杜仲无性系间杜仲胶的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G 3叶中的杜仲胶含量最高,G 2中的含量最低,无性系G 3,X 18,L 49和L 1(胶含量均在35.00 g/kg以上)可以作为叶胶产量高的优良无性系;相对分子质量较高(Mw在1.550×105以上)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较宽(MW D在13.50以上)的无性系G 2,L 23,L 33和G 1叶中的杜仲胶较适合用作高弹性材料,而相对分子质量较低(Mw在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尚胜  翁蔚  查森俊  童启庆  
试验研究了复火温度 ( 95、110、12 5℃ )和复火时间 ( 1、2、3h)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对杜仲红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茶黄素、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茶红素含量在 95℃复火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10 5℃复火 2h时达到最高值 ,12 5℃复火时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糖胺化合物含量在复火处理的前 1h内均比对照有所增加 ,增幅以 95℃时最高 ,但复火 1h后均持续下降 ,且处理的温度越低 ,降速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结果判断 ,110℃复火 1~ 2h较有利于杜仲红茶良好品质的形...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尚胜  翁蔚  韩颖生  童启庆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持续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判断,100℃复火1~2h或80℃复火2~3h有利于杜仲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娟娥  梁宗锁  靳爱仙  余震宇  成密红  
研究杜仲叶酸性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及其含量测定的简便方法。结果表明,以提取过药用有效成分后的杜仲叶为原料提取酸性多糖的较佳工艺条件是1.0%的碱水在100℃下提取2次,每次2h;提取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多次醇沉等步骤分离的酸性多糖含量可达到41.46%。采用DNS法测定杜仲叶酸性多糖含量时水解时间控制在15~20min,显色反应为10min,检测波长为492nm;在试验条件下,葡萄糖浓度在0.20~0.60mg.mL-1范围内显色灵敏、稳定,线性关系良好;用该法测定杜仲叶渣酸性多糖含量时加样回收率为98.30%,RSD为1.76%;显色溶液在2h内吸光度值比较稳定,能够完全满足测定工作要求,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正伟  秦利军  赵德刚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得率高的杜仲胶颗粒提取技术,为进一步分析胶颗粒膜蛋白、脂肪酸、糖脂等组成及杜仲橡胶分子量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叶片和翅果为材料,利用不同离心条件及研磨次数探究杜仲胶颗粒得率,并结合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探讨适合从不同杜仲组织器官中提取胶颗粒的最优条件。[结果]杜仲组织(叶片或翅果)液氮经速冻、反复研磨捣碎6次过滤10次,在4℃条件下以5 000 g离心力,45度定角离心10 min,并反复漂洗8次得到的杜仲胶颗粒含量最高。在此条件下,以10月采摘的杜仲叶和翅果为材料,提取的杜仲胶颗粒含量可分别达3.70 g·kg~(-1)叶片、5.37 g·kg~(-1)翅果。进一步观察发现,不论是杜仲叶片或翅果随着其发育的成熟,组织中胶颗粒粒径大小和积累量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杜仲胶颗粒在光镜和电镜下呈球形,胶颗粒间粒径大小差异较大。以10月杜仲叶、翅果及树皮为例,小胶颗粒(1■4μm)分别占39%,53%,98.38%,中等胶颗粒(4■7μm)分别占38%,34%,0.12%,大胶颗粒(7■11μm)分别占23%,13%,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杜仲胶颗粒提取技术较为快捷,得率高,可快速对不同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杜仲胶颗粒进行提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