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4)
2023(8439)
2022(7045)
2021(6350)
2020(5300)
2019(12431)
2018(11943)
2017(23023)
2016(12438)
2015(13949)
2014(14176)
2013(14192)
2012(13478)
2011(12325)
2010(12563)
2009(11931)
2008(12088)
2007(11313)
2006(9781)
2005(8345)
作者
(37723)
(31939)
(31802)
(30461)
(19817)
(15406)
(14654)
(12357)
(11866)
(11252)
(10745)
(10648)
(9985)
(9971)
(9879)
(9843)
(9803)
(9174)
(9160)
(9142)
(7980)
(7734)
(7674)
(7219)
(7174)
(7161)
(7009)
(6910)
(6496)
(6440)
学科
(59007)
经济(58948)
(38319)
管理(34609)
(28308)
方法(28030)
(26967)
企业(26967)
数学(25467)
数学方法(25279)
农业(18738)
(15464)
业经(14937)
中国(14392)
(12223)
地方(11942)
(10883)
(10018)
贸易(10017)
(9732)
(9611)
财务(9594)
财务管理(9569)
企业财务(9105)
(8848)
银行(8824)
(8447)
(8385)
(8373)
金融(8370)
机构
学院(190860)
大学(190435)
(81503)
经济(79770)
管理(73425)
理学(63582)
理学院(62918)
研究(62879)
管理学(61966)
管理学院(61603)
中国(47690)
(39707)
(38413)
科学(37817)
(36933)
(31546)
业大(30881)
中心(30580)
农业(30427)
财经(29809)
(28764)
研究所(28722)
(27094)
经济学(26109)
(24923)
师范(24692)
经济学院(23873)
北京(23737)
(22644)
财经大学(21976)
基金
项目(127566)
科学(100427)
研究(93944)
基金(93022)
(80593)
国家(79875)
科学基金(68111)
社会(61360)
社会科(57983)
社会科学(57962)
(50432)
基金项目(49492)
教育(42641)
自然(42237)
(41913)
自然科(41224)
自然科学(41210)
自然科学基金(40506)
编号(38545)
资助(37115)
成果(31462)
(29061)
重点(28680)
(28279)
(26352)
课题(25927)
国家社会(25687)
教育部(24862)
创新(24691)
科研(24637)
期刊
(90684)
经济(90684)
研究(52418)
(41485)
中国(35080)
学报(31383)
(28834)
科学(28497)
农业(27189)
大学(23995)
学学(22862)
管理(22112)
(18298)
金融(18298)
业经(18120)
教育(16498)
技术(15290)
财经(14930)
经济研究(13522)
(12816)
问题(12727)
(11830)
(11381)
技术经济(9928)
农村(9317)
(9317)
统计(9075)
农业经济(8992)
理论(8919)
商业(8727)
共检索到273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新艳  朱文珏  刘凯  
通过"自下而上"的案例探讨方式,分析浪山村地权配置效率的形成以及实践效果,提出"农地价值属性、主体行为能力与产权权能配置三者匹配促进效率生成"理论分析框架。浪山村地权配置制度的实践分析表明,竞价的农地经营权促进了农地要素价值实现及其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分工效率,均户的价值型农地承包权促进了农地资产价值实现及其农地流转效率,村组织的农地调控权促进了农地公共价值实现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由此得到村落地权分离形成多种基本权能,分别对应配置于合适的产权主体,有利于实现农地的多重价值属性,平衡村落中多个效率目标的结论。浪山村个案总结为中国村落地权制度创新及其村庄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经验启迪。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胡新艳  罗必良  王晓海  
本文选取广东省茂名市浪山村进行个案研究,以揭示村落地权实践中表现出的复杂而真实的产权形态。浪山村的实践表明,地权配置之于农民,是一个伦理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体;将承包权均等赋予有资格的人,表达了公平理念;将经营权竞价配置给有能力的人,构成了效率增进与分工演化,由此满足了农民对公平与效率的双重追求。从实践效应看,这一特殊村庄的地权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展示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三大转型特征,可能蕴涵着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发生机制,对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具有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智宁  叶新凤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现有发展模式过于强调对企业的规制而忽视了企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企业角度探讨其低碳成长的价值逻辑与战略组合表明,企业在低碳成长起步阶段往往采用"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控"战略,当步入正轨后应该注意战略组合与企业发展情况的匹配与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小康  
倾向值匹配处理非随机数据以消除其选择偏差的数据处理方法,在通过Logistic回归等方法计算倾向值后,可以其为匹配的依据对观测数据使用贪婪匹配、最优匹配等算法进行事后匹配,从而进行因果推断。但该方法依赖于条件独立和共同支持两个假定,未满足条件时应慎用此方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双立  徐珊珊  许思宁  
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式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张力,如何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的"开放悖论"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基于开放式创新情境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现实困境,本研究从内生变量视角构建了整合型知识产权战略概念透镜。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开放式创新两大复杂系统的过程性融合与策略匹配,最终构建开放式创新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整合型决策分析框架。期望通过本研究,为企业解决"开放悖论"提供灵活权变的战略权衡模式,为开放式创新各个阶段进行最优知识产权决策提供策略选择依据,为实现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价值最大化提供现实的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建章   周立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和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如何通过选优配强促进人才振兴,以及由此带来强村富民的累进性成效。研究发现,“千万工程”20年3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对乡村人才选优配强,实现3个阶段的“强人强村”。依托扎根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解释性框架: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政府启动“千万工程”,通过选优配强破解了“谁来强村”的瓶颈;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带头人通过村庄经营,运用企业家思维,探索了“怎么强村”的路径;在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村集体通过业态营造实现公地培育,回答了“为谁强村”的问题。“强人强村”的实践逻辑表明,政府将村庄能人“引回来”是前提,能人在村庄经营中“有作为”是关键,村集体重视产业公地培育“能带动”是结果。由此,本文从村庄能人视角提出“强人强村说”,对话了“乡村精英说”、“经营村庄说”和“赋权增能说”这3个竞争性解释,为“千万工程”20年实践提供了一个精英再生产的“吸纳-赋权”新解释,也为推动“千万工程”在全国进一步立起“千村引领”之标杆,形成“万村振兴”之势头,提供强村先育人、富民需强村、强村终富民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日新  吴剑辉  
通过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试图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寻求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洋  高晋康  
我国现行法律及政策文本将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中的权力细分为“条”的央地分权和“块”的职能分工。理论界质疑现行制度的系统化、有序性,认为会导致处置权力主体的权责失衡。但本文发现,实践中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核心是央地政府在金融监管权、金融稳定权和金融资源配置权上的权力叠合运行。央地权力的叠合运行有利于提高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效率及实现保护公众利益的效果。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和中央监管机构“默认放权”的行动者逻辑共同形成了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中权力叠合的成因。这一发现有利于从实然视角认识本土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并对我国未来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特别立法《金融稳定法》有所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先红  陈玲  
本文沿循地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试图推进有关地权配置问题的讨论。跟这一视角多关注行动者和社会规范对地权配置的影响的思路不同,本文提出从"产权的社会建构逻辑"到"产权的社会结构逻辑"转换的思路,并侧重从阶层的角度来理解地权配置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个"阶层地权"的分析框架,来统摄全文对地权配置问题的讨论。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产权不仅是一个权利界定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权利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阶层竞争关系问题。阶层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在农地大规模流转中的态度、行为逻辑和行动能力的差异。我们将以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实地调研所获取的农地规模流转经验材料为基础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涵括的研究论题、分析概念和理论思...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李远天  胥英明  王文倩  
金融结构调整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主旋律,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并以2001—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中国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通过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而相对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这一影响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董帅兵  邱星  
农村集体产权的国家性、社区性与市场性,决定集体资产股权配置受改革主体和改革逻辑的双重塑造。改革主体包括政府和村庄,分别依靠行政和自治的推动力量;改革逻辑包括效率与公平,分别代表市场和社会的价值追求。"政府行政主导、社会公平优先""政府行政主导、市场效率优先""村庄自治主导、社会公平优先""村庄自治主导、市场效率优先"是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配置的四种典型模式。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受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改革试验村、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集体资产股权配置的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配置的关键是政府与村庄关系的协调,核心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平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坚持"协调政府行政与村庄自治、均衡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改革路径,做好集体资产股权的有效管理、权能拓展等前瞻性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窦银娣   刘悦滢   李伯华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功能属性与结构特征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探索其更新演进的行动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行动科学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与行动逻辑表达式的耦合关系,构建了有机更新的行动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表明:(1)行动逻辑表达式的三个要素“主体、场合、行动”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行动主体、行动领域、行动本身”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耦合关系。(2)以多元主体视角为研究起点,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需求、系统、时间、空间四个维度构建行动逻辑框架,梳理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内在逻辑规律。(3)将需求协调逻辑、系统互促逻辑、时间控制逻辑、空间支撑逻辑作为基点,形成了“主体需求协调与主体治理协同、主体系统升级与主体关系重构、更新时序控制与更新节律平衡、空间更新优化与场域资本互动”的优化路径。本文以探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行动逻辑的未来演变趋向,形成具有客观性、能动性与规律性特征的行动路径,为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理论框架和创新路径提供了经验借鉴与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