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2)
2023(10635)
2022(8716)
2021(8183)
2020(6553)
2019(14191)
2018(14186)
2017(26188)
2016(14030)
2015(15298)
2014(14654)
2013(14017)
2012(12923)
2011(11828)
2010(12016)
2009(11303)
2008(11091)
2007(10449)
2006(9364)
2005(8050)
作者
(38183)
(32833)
(31891)
(30263)
(20055)
(15607)
(14244)
(12529)
(12334)
(11199)
(11007)
(10669)
(10323)
(10102)
(9884)
(9605)
(9288)
(9228)
(9228)
(9165)
(8052)
(7934)
(7762)
(7753)
(7363)
(7350)
(7077)
(7062)
(6743)
(6460)
学科
(54394)
经济(54236)
(52356)
(48901)
管理(39565)
(33464)
企业(33464)
农业(32774)
业经(22477)
中国(17389)
技术(16925)
方法(15891)
(14909)
地方(12792)
(12697)
农业经济(12445)
(12384)
技术管理(11512)
数学(11234)
数学方法(11127)
(11116)
理论(10864)
(10759)
(10422)
(9541)
(9529)
农村(9521)
银行(9509)
发展(9455)
(9429)
机构
学院(194091)
大学(187089)
(78874)
经济(77196)
管理(76309)
研究(66330)
理学(65894)
理学院(65245)
管理学(64293)
管理学院(63918)
(52484)
中国(51633)
农业(39562)
科学(39179)
(38612)
(35012)
业大(34805)
(32312)
中心(31905)
(31480)
研究所(29050)
财经(26724)
(25931)
师范(25690)
农业大学(24395)
(24381)
(24242)
北京(23389)
(23079)
(23030)
基金
项目(130734)
科学(104558)
研究(102360)
基金(93140)
(80587)
国家(79666)
科学基金(68901)
社会(67607)
社会科(62572)
社会科学(62551)
(54897)
基金项目(49654)
教育(45431)
(43800)
编号(43383)
自然(40938)
自然科(39997)
自然科学(39989)
自然科学基金(39339)
成果(35195)
资助(33927)
(33117)
(30823)
课题(29988)
(29930)
创新(29926)
重点(28942)
(28604)
国家社会(27430)
(27419)
期刊
(99732)
经济(99732)
(59140)
研究(56560)
中国(49844)
农业(39887)
学报(30321)
科学(29571)
管理(26617)
(26266)
教育(25916)
大学(24671)
业经(23739)
学学(23381)
(20204)
金融(20204)
(18463)
技术(17397)
农业经济(14672)
农村(14446)
(14446)
问题(13410)
财经(12865)
经济研究(12721)
(12666)
科技(12273)
(11135)
社会(10873)
世界(10866)
技术经济(10158)
共检索到300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方冠群  张红霞  张学东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处于变迁之中。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传统道德习俗逐步边缘化,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也逐步离散化。在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要想改变农村社会治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困境,需整合乡村文化,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性治理,并运用现代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池上新  
本文借鉴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国村落共同体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村落共同体社会资本是典型的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区别以往的研究,本文将以村落而非个人为研究单位,分析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社团参与、互惠规范以及信任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作用关系,而是—种多向度的互动关系,其中社会网络与互惠规范、互惠规范与社团参与、社团参与与社会信任均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本文发现,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村落共同体的社会资本。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军华   王丽莎   吕培亮  
城乡融合进程中村落共同体秩序变迁的多元动力机制及多样实践样态,使得村落共同体秩序重建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复合性等实践特征。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社会学理论启示,构建内生力、政府力、市场力三维一体分析框架,以贵州省H市S镇L村为例,从生产生计、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村落治理四个维度系统阐释村落共同体秩序变迁及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居住空间集聚化和社会空间社区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生计结构、治理模式、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心理等不同维度的嬗变和重塑。新发展社会学视角下的村落共同体秩序重建,是内生力、政府力和社会力等多元主体辩证互构的过程,其实践形态表现为经济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四体同构”的动态实践;其间涉及生计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及文化心理等不同维度的动态演化,势必会引发价值冲突、利益博弈甚至社会稳定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唐茂林  郝云宏  王淑贤  
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角看,农村工业化的冲击力是世界工业资本向农村不断扩张的结构性力量,村落共同体因受到冲击而逐步解构直至解体,社会出现文化失调和伦理失落。农民感知逐渐失去村落共同体的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和秩序感,产生消极情感。"德性律令"以"共享心智模型"为村落农民的认知图式,认为冲击与反应的辩证互动是以德性为核心,农村工业化的结构性力量会不断扩张,经济理性冲击德性伦理理性;德性会反抗经济理性,农民会为承认而斗争。文章从崭新的视角——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角,为"农村工业化的冲击和农民的反应"提供一种可能的文化解释。"中国道路"让作者由现代世界体系工业资本扩张反思农村工业化,中国需要从单一的农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华  
南方村落多为单姓聚族而居,以血缘为联结纽带,构成"血缘共同体";北方村落则是多姓杂居,家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最重要的关系形态,是村落共同体的联结方式,以此为纽带形成的是"关系共同体",族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决定村落的生活和治理的不同面貌。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因其内部的结合方式和纽带的差异,使得共同体内部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地方性共识、规范和伦理取向也大相径庭,相异成趣,进而在村落治理层面形成不同的政治社会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省身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强调以更加现代的治理理念、平台与工具运用,而便捷民众意愿表达、提升认同感;着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以筑牢“共同家园”的归属感而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这就需要实现“数字化+能动化”的治理理念重塑,促进“智能化+智慧化”的治理能力强化,并着力于“效能+公平”的农民福祉增进。既要打造发展与治理互相促进的强力引擎、持续强化共识与合作两大基础元素,也要构建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共同体机制,并优化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融合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  
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及人口老龄化等"三化"现象是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往村落的空间治理,如村庄合并、"村民上楼"和生态移民等方式由于忽略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破坏了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缺乏组织保障,导致村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空间。本文以一个"三化"问题严重的典型县域乡村社会调查为例,从空间治理视角分析W县政府基于村民的条件差异和其生活环境进行居住空间的再造,并因群而异在地创新设置大量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组织,将该县近四成的60岁以上的空巢老年群体安置其中,受到了当地老年人群的认可。这种结合乡村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村落空心化特征的居住空间合理化的改造,为以多样化的社会养老组织为中心的乡村社会再组织和乡村老年人群共同体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以河南省新乡市M社区为例,系统性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实践逻辑。社会空间的集约化转型导致了传统村落共同体在社会边界、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多重维度的消解,具体表现为地域边界、地域生活和地域功能不同程度消解,地域共同体重建具体包括基于特定节地率的地域边界重建、基于"户籍均沾"的房屋配置模式和轮流赡养安置策略的地域生活重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原则下的地域公共性重建,就地域社会学理论视角而言,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核心是地域社会整合机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消解是一种建立在都市过密化和乡村疏离化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地域共同体是一个将都市和村落统合起来的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实践过程充满动态性、统合性和关联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焦明娟  
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20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共同体建设各要素和社区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治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和村民福祉三个方面测量社区治理绩效,并用社区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区公共性代表共同体建设所需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规范对组织治理绩效和村民福祉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邻里互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服务绩效,但在邻里交往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其对公共服务绩效的积极效应。邻里互助和村民福祉是负相关关系,线上交往会负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社区公共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尽管邻里社会资本的衰落会使社区治理绩效降低,但整合农村依然保留着的共同体资源,能够凝聚社区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和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程伟  张红  
本文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以村落社会交往与村落权利的重构两方面为抓手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文中得出结论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并且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胡盈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在于以社区民众生产生活基本聚落为基础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整体性开发。面对旅游利益分配差距扩大的现实,获益较少者要求实现旅游利益分配正义的呼声愈发强烈。而旅游共同体为其提供了最重要的学理支撑,其基本内涵是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社区民众从旅游资源生成、旅游持续发展到旅游成本分担等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资源共同体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前提,持续发展共同体是传统村落持续获益的基础,而成本分担共同体是传统村落有序运行的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远旺  卢璐  
针对传统乡村社区的性质与特征,学界先后提出过"村落共同体""宗族共同体"以及"市场共同体"几种不同的界说。虽然这些观点也注意到村落的开放性尤其是"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联系,但主要是采取一种整体性和静态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一种相对封闭和自治体。晚清以降,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域外因素日益介入乡村治理,加剧了乡村官僚化和行政化趋势。在国家整合及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手段改造乡村社区,在部分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及后果。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应走"服务嵌入"之路,通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碧玲   王财莉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可共享的发展成果,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对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撑,促进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科学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关系,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确实应该以村民为中心,以集体经济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红泉  
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对解决当下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综合利用地方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农村精英分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才能有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农村现代化成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祥云  
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要求构建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企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是企业与农民、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的互动体现。通过长期频繁的互动,在文化、社会、政治方面形成嵌入机制,这是企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形成机制。而要维持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稳定,还需要有动力机制。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会在组织利益与治理参与间建立交换机制。嵌入机制与交换机制相互强化,不仅促使企业有效参与村庄治理,也可维护企业利益,为其参与村庄建设提供基础。研究发现企业的治理行为与盈利行为有机结合才更具现实可行性,这为厘清企业这一主体如何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