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15)
- 2023(12361)
- 2022(10279)
- 2021(9745)
- 2020(7980)
- 2019(17877)
- 2018(17437)
- 2017(34087)
- 2016(17742)
- 2015(19470)
- 2014(19016)
- 2013(18641)
- 2012(16771)
- 2011(14873)
- 2010(14534)
- 2009(12740)
- 2008(12175)
- 2007(10236)
- 2006(8388)
- 2005(6572)
- 学科
- 济(68585)
- 经济(68504)
- 业(51452)
- 管理(49150)
- 企(37970)
- 企业(37970)
- 方法(33732)
- 农(32796)
- 数学(30419)
- 数学方法(30003)
- 农业(20044)
- 财(19576)
- 业经(17421)
- 中国(17073)
- 学(13902)
- 贸(13862)
- 贸易(13857)
- 易(13560)
- 制(13511)
- 地方(12868)
- 务(12097)
- 财务(12064)
- 财务管理(12040)
- 企业财务(11519)
- 技术(10700)
- 银(10328)
- 银行(10314)
- 行(9815)
- 融(9731)
- 金融(9730)
- 机构
- 学院(239807)
- 大学(236276)
- 济(97614)
- 管理(97142)
- 经济(95685)
- 理学(85696)
- 理学院(84813)
- 管理学(83288)
- 管理学院(82823)
- 研究(74289)
- 中国(55675)
- 京(46119)
- 科学(45659)
- 财(44499)
- 农(43951)
- 业大(37471)
- 中心(37233)
- 财经(36360)
- 所(34852)
- 江(33606)
- 农业(33593)
- 经(33428)
- 研究所(32172)
- 范(30569)
- 经济学(30506)
- 师范(30228)
- 经济学院(27783)
- 财经大学(27448)
- 院(27294)
- 北京(27273)
- 基金
- 项目(176883)
- 科学(141649)
- 基金(132098)
- 研究(128239)
- 家(115712)
- 国家(114751)
- 科学基金(99890)
- 社会(84426)
- 社会科(79973)
- 社会科学(79956)
- 基金项目(70661)
- 省(68902)
- 自然(64930)
- 自然科(63499)
- 自然科学(63480)
- 自然科学基金(62340)
- 教育(58382)
- 划(57982)
- 资助(52002)
- 编号(51034)
- 重点(39747)
- 部(39619)
- 成果(39395)
- 发(38133)
- 创(37462)
- 国家社会(36056)
- 创新(35040)
- 科研(34997)
- 教育部(34279)
- 人文(33882)
共检索到327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密 康壮
村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作为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村干部,其人格特征是否会对村级公共产品筹资方式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辽宁省271位村干部的调查数据,应用人格经济学领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大五"人格量表测度村干部的人格特征,实证分析村干部人格特征对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中一事一议制度筹资方式的影响,以及人格特征在其中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外向性人格高的村干部,保守程度低,容易获得村民的支持,在筹资时更易获得村民出资;开放性人格高的村干部,思想较活跃,更倾向于进行风险投资,从而选择村集体出资建设村级公共产品;严谨性高的村干部,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从而选择村集体和村民混合出资。相应的政策涵义在于:政府在制定相应的完善村级公共产品筹资决策制度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村干部人格特征对政策效力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佳妮 吴平
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资金不足成为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的瓶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村级公共品供给迈出的第一步。文章从投融资角度对当前村级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资金不足进行探讨,以城乡统筹改革成都试验区为例。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村级公共品 融资方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威 侯东东 李俊浩
本文以河南省光山县三个样本村为例,考察了光山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村干部参与对互助资金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村干部把关,互助社确实有效地控制了贷款风险,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助社的民主程度,进而阻碍了互助社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建议,互助社应该做到真正放权,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同时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专业人才等,实现互助资金操作规范化,从而保证互助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敏 姚顺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成为尤为重要的热点问题。从"制度"与"主体"视角出发,探讨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治理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及非正式制度因素均对村级治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村干部素质中村支书受教育程度与任职年数、村主任受教育程度与特殊经历也是影响村级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民主选举能够通过选举出高素质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提高村庄资源获取能力及发展村内经济能力进而改善村庄综合治理能力;而民主监督与非正式制度对村干部的约束未能显著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民主制度 宗族规模 村干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永祥 刘迪平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效供给,前提是解决其筹资问题。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长效筹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在农村公共产品筹资过程中,主体区分和机制构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筹措应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模式,即通过政府(财政)筹资、市场筹资和其它方式筹资来实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旭东 郑风田 郑淋议
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新内源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具有个体户经历的村书记能够显著提升村庄总收入,具有企业老板经历的村书记对村庄总收入和集体资产收益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从影响机制看,具有从商经历的村书记更容易获得政府项目支持以及更能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从“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两方面助推村庄新内源式发展。从异质性看,在实行“一肩挑”制度的村庄,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再显著;宗族这种非正式制度限制了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收入的促进作用。从政策导向看,要多措并举激励能人返乡,为其创业创新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要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及完善基层治理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学伟 张广胜
解决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已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所需资金存在着资金总量不足、结构单一、管理机制不科学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公共财政筹资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社会自治机制,促进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同时,还要创新资金运作机制,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高效。
关键词:
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筹资 问题 原因 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朝阳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由于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性及其他种种原因,决定了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担当起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在此基础上,从税费、政府债券、转移支付、政府补贴以及政策性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投入等五个方面,对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具体筹资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非盈利性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筹资方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秀平 刘林 孙庆忠
本文通过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提出村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精英“化缘型”供给模式。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缺乏集体积累的贫困村庄主要依靠外援来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村庄精英的奉献精神与丰厚的社会资本成为供给的源头。然而,村民的漠视、两委本身的分歧、村级财务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村级治理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制约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持续性与完善程度。
关键词:
公共产品与服务 村庄精英 治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桂英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不同周期阶段呈现不同的财务特征,而且具有不同阶段的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在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以达到控制风险,正确利用财务杠杆的目的。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 风险 财务特征 筹资方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龙春霞
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筹资制度历经多次变迁,但现行的筹资制度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例如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行前提条件苛刻与制度目标的冲突等。应明确政府的筹资主体地位,积极运作市场筹资,鼓励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筹资;完善现行筹资制度,培育良好的筹资制度运行环境。
关键词: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 筹资制度 河北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许莉 邱长溶 李大垒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一事一议"成为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渠道,"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后税费时代中国农村村级公共物品供给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其有效性和适应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在梳理"一事一议"制度出台背景的基础上,考察了"一事一议"制度有效实施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困境。指出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需要因事、因地而宜,方法创新;调整筹资上限标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强化激励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为民
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社会因素与财政因素两个维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一事一议"制度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优化,其显著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农村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有利于克服集体行动中的"自利行为"和"搭便车"倾向,促进了"一事一议"的开展,而当前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形成了公共产品的偏好差异,提高了"一事一议"的交易成本,但是有效率的村级治理体制对村庄开展"一事一议"具有促进作用。"一事一议"挂钩的财政补助,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实证研究结论对于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培育内生性的公共产品自主供给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方式研究》课题组
本文主要以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为框架,重点探讨了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和手段对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影响,推导出带有共性的行为特征,并在分析影响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筹资的体制和政策问题的基础上,就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共产品筹资 制度转型 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岚
筹资机制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突破口,包括筹资主体、客体和程序三个部分。筹资主体包括主导性主体(各级政府组成的"三层结构")、辅助性主体(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个人)和其他重要主体(国际组织);筹资客体包括核心客体(税收、公债和财政政策)和重要客体(收费、民间资金和国际资金);筹资程序应当满足科学化和法治化两个标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机制的法律调整应当采用"四步骤"模式,在宪法、行政法规、专门性法律规范和特殊性法律规范四个层面构建筹资机制的法律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