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1)
2023(6937)
2022(5494)
2021(5393)
2020(3744)
2019(8504)
2018(8205)
2017(14946)
2016(8269)
2015(9007)
2014(8762)
2013(8484)
2012(7844)
2011(7149)
2010(7510)
2009(6962)
2008(6903)
2007(6228)
2006(5626)
2005(4763)
作者
(21810)
(18287)
(17997)
(17525)
(11458)
(8864)
(8434)
(7029)
(6960)
(6509)
(6211)
(6120)
(5658)
(5615)
(5571)
(5463)
(5295)
(5260)
(5221)
(5116)
(4548)
(4458)
(4388)
(4221)
(4207)
(4126)
(4109)
(4087)
(3759)
(3646)
学科
(29679)
经济(29638)
(24033)
(23010)
管理(18942)
农业(16440)
(13902)
企业(13902)
业经(11484)
中国(9648)
(9361)
地方(7993)
方法(7801)
(7312)
农业经济(7284)
(7236)
(6737)
数学(6413)
数学方法(6301)
(5962)
银行(5957)
发展(5871)
(5857)
(5831)
金融(5830)
(5785)
教育(5587)
理论(5464)
(5460)
工作(5361)
机构
学院(112051)
大学(107337)
(41792)
经济(40635)
管理(39723)
研究(38042)
理学(33606)
理学院(33229)
管理学(32705)
管理学院(32475)
中国(30277)
(23291)
(21787)
科学(21479)
(21058)
中心(18768)
(18192)
(17952)
(17326)
师范(17188)
农业(16676)
业大(16220)
研究所(16009)
财经(15965)
(14898)
(14460)
(13828)
北京(13780)
师范大学(13538)
(13195)
基金
项目(72966)
研究(60682)
科学(56791)
基金(49621)
(42183)
国家(41663)
社会(37832)
社会科(35276)
社会科学(35267)
科学基金(35079)
(30432)
教育(28946)
编号(27281)
基金项目(25720)
(24465)
成果(23608)
课题(19568)
自然(19177)
资助(18790)
自然科(18632)
自然科学(18630)
自然科学基金(18275)
(17327)
(17007)
重点(16771)
(16680)
(16187)
(15869)
(15575)
项目编号(15229)
期刊
(55807)
经济(55807)
研究(33203)
(29427)
中国(28642)
教育(20490)
农业(18999)
(15383)
学报(15357)
科学(15205)
(14662)
金融(14662)
管理(13688)
业经(12839)
大学(12827)
学学(11884)
技术(10534)
农村(8543)
(8543)
农业经济(8460)
(7485)
财经(7384)
问题(7215)
职业(7193)
(7132)
经济研究(6731)
社会(6529)
(6369)
社会科(5661)
社会科学(5661)
共检索到176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秋月  
我国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村级治理采取村-社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实现行政-自治二元治理体系下的联动。行政村承担行政职能并发挥村庄内部的统筹功能,社队具有土地分配、公共品供给及公共规则生产等能力,进而能够承担自治职能。村-社两级既相互分工,又需要彼此协作完成本级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随着行政力量的不断介入,行政村的自主空间被压缩且无力回应治理诉求,社队因土地分配权力的丧失、公共品供给能力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导致治理能力不断弱化,村级治理失效。村级治理的困境不在于基层治理单元的调整,而在于构建良性的村社关系。川西平原一直贯彻着村社传统,并形塑了较为有效的治理效果,对于其他地方的村级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村级有效治理需要重塑村社关系,在再生产社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村社一定的自主治理空间,并充分依靠村社内生治理资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贺瑞康  
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还应包括产前、产后的服务,并开始向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立体农业过渡。为适应这种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使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宁波现状农户经营规模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文琼  
本文旨在探讨乡镇政权运作能力的视域下,资源匮乏地区富人治村的生成、运作及其后果。通过对华北平原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发现:首先,项目进村已然成为乡村治理的主旋律,在"不完整政权"的乡镇,资源匮乏使项目进村与富人治村具有高度亲和性;其次,富人治村从治理主体及其相互间关系、治理任务与治理过程这三个维度上重塑了"不完整政权"下的村级治理;最后,乡镇政权实现了从依赖中坚农民到依赖富人参与的转变,导致原本就不完整的政权随着富人垄断村庄政治和制衡乡村关系而进一步削弱。本文实现了富人治村研究的两个转向:一是研究视域上从基层民主自治到乡镇政权运作能力的转向,二是研究场域上从资源密集地区转向资源匮乏地区的转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望超凡  
资源下乡背景下,部分农民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不合作行为是阻碍村级公共品得到充分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实地研究发现,项目落地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造成破坏,形成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落地成本",农民不愿承担这一成本是其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源。广西星村的经验表明,通过转变资源下乡形式、调整基层治理单元并强化规则供给,可以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村社包干"模式。该模式能够重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并激活基层民主,从而有效激发农民承担"落地成本"的意识与意愿,实现对农民不合作行为的有效治理。"村社包干"模式的提出为资源下乡背景下的村级公共品供给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俞桂球  楼君春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如何实施农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村民群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昌县在实践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本文就此进行总结和探讨,并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或模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村级财务管理或模式的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推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陆书通  吴明华  张卫民  施洪燕  
启东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侧,陆地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人。全市共有24个乡镇,317个行政村。从2006年下半年起,启东市开始推进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经过近1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共新建25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改建5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农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歆  
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农村财务监督模式的变革。各地在积极探索村级审计监督模式时,出现了"政府直审"、"联合审计"等六种模式。本文在比较了六种模式的特点后得出以下结论:各地在考虑村级审计模式时,需要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并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水平相适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德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清泉  
本文从内部控制与宏观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出发,阐明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强化信用社员工内控意识,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文化和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明亮  
市场和政府是推动土地规模流转的两大重要因素。土地流转导致农村出现了多元化的就业结构,农民因职业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除了少数拥有市场和技术资本的村民在竞争中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外,多数村民不得不向外寻求就业机会,如何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缓解贫富分化、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  赵秋倩  
多元合作共治下农民合作社日益成为乡村社会中不可忽略的治理主体,不论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抑或自主嵌入乡村社会与其他治理主体联合,均体现出组织形态变迁中新事物的内在生命力。在质性研究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合作社在农村基层治理存续进行了实践检视、合法性基础的描述以及对现实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集经济实力、组织认同、权威基础于一体,为农村市场转型、农业分工制度建设提供组织动力,对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村社协作共治具有现实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  赵秋倩  
多元合作共治下农民合作社日益成为乡村社会中不可忽略的治理主体,不论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抑或自主嵌入乡村社会与其他治理主体联合,均体现出组织形态变迁中新事物的内在生命力。在质性研究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合作社在农村基层治理存续进行了实践检视、合法性基础的描述以及对现实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集经济实力、组织认同、权威基础于一体,为农村市场转型、农业分工制度建设提供组织动力,对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村社协作共治具有现实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