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79)
2023(12923)
2022(10765)
2021(10410)
2020(8581)
2019(19563)
2018(19265)
2017(36825)
2016(19764)
2015(22148)
2014(21813)
2013(21263)
2012(19621)
2011(17397)
2010(17501)
2009(16085)
2008(15699)
2007(14029)
2006(12451)
2005(10942)
作者
(53961)
(45825)
(45152)
(42984)
(28955)
(22022)
(20602)
(17766)
(17371)
(16050)
(15673)
(15469)
(14176)
(14111)
(13906)
(13853)
(13562)
(13301)
(13197)
(12968)
(11370)
(11074)
(10991)
(10764)
(10313)
(10259)
(10174)
(9840)
(9168)
(9141)
学科
(82315)
经济(82203)
(61405)
管理(51503)
(50547)
(40008)
企业(40008)
方法(34421)
农业(33657)
数学(30425)
数学方法(29883)
业经(23111)
中国(21450)
(19399)
地方(17126)
(17087)
(15342)
(14145)
贸易(14134)
(13791)
(13248)
(12575)
银行(12556)
农业经济(12543)
(12142)
技术(12117)
(12026)
(11957)
理论(11740)
(11724)
机构
学院(272767)
大学(270238)
(111422)
经济(109155)
管理(107931)
理学(93281)
理学院(92347)
管理学(90634)
管理学院(90112)
研究(88075)
中国(69337)
(61055)
(55353)
科学(53046)
(50278)
农业(46464)
业大(45248)
中心(44420)
(42701)
(42638)
财经(39801)
研究所(38532)
(36506)
(36315)
师范(36133)
(35814)
北京(33704)
经济学(33095)
(31083)
经济管理(30717)
基金
项目(186571)
科学(147871)
研究(139354)
基金(136294)
(118662)
国家(117280)
科学基金(101366)
社会(89595)
社会科(84435)
社会科学(84413)
(73459)
基金项目(71957)
自然(64307)
教育(63427)
自然科(62872)
自然科学(62859)
自然科学基金(61707)
(60532)
编号(57658)
资助(54869)
成果(46391)
(41680)
重点(41285)
(40576)
(38883)
课题(38242)
国家社会(37411)
创新(36239)
教育部(35785)
科研(35707)
期刊
(127777)
经济(127777)
研究(76817)
(65179)
中国(55818)
农业(44310)
学报(43022)
科学(39675)
(38600)
管理(36643)
大学(34599)
学学(32546)
教育(29840)
(28123)
金融(28123)
业经(27186)
技术(24771)
(20792)
财经(19081)
问题(18190)
经济研究(16840)
(16369)
(16253)
农村(15339)
(15339)
农业经济(15015)
世界(14243)
图书(14235)
技术经济(13078)
经济问题(12813)
共检索到409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林磊  
本文从村社理性视角分析"村改居"进程中村社反馈机制的差异。强村社理性的"村改居"得益于村社理性与国家理性的有效结合,从而避免了改造过程中权力主导与资本主导的消极后果,保护了村民在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村社具有贯彻国家理性,构建强共同体式福利再分配的功能。而弱理性村社"村改居"则因为村社理性无法调和国家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农户个体理性力量过度膨胀,分化了国家的改造力度,增加了国家对村社改造的社会成本。村社理性无法有效整合个体农户理性,就会导致国家与分散农户的冲突与矛盾。强村社理性整合了政府、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与诉求,型构了合作性治理框架,而弱理性村社则形成了各个群体各自为政的分化型治理形态,造成了村庄内部的撕裂与无序。村社理性应建立在村集体经济与村级组织的民主化进程中,在与国家理性的良性互动中完善与强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莫经梅  张社梅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各类群体的参与作为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成都市蒲江箭塔村的典型案例解剖,重点探讨城市群体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条件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体的绿色发展愿景、社会网络支持以及对农民自组织的赋能是其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初始条件,只有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城市群体参与才会有效;(2)在遵循农户认知—意愿—行动的行为框架下,城市群体首先强化先进小农户的绿色认知,再叠加城市社会资本并打通绿色农产品"出口",最后通过乡村组织促进更多小农户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开启了外部力量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小农户行为及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慧波  赵霞  
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不足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剖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并结合湖南省湘潭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总结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了实施该制度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农民为生活垃圾排放的负外部性付费符合理论逻辑,亦具备现实基础;现阶段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农村适宜地区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可行的,起初可按人或按户制定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标准,并以小额度定额收费方式培养农民的付费意识,之后逐步推广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可采取政社互动的治理模式,由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自主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多元参与为农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依托村民自治对该制度的推行开展动员和监督,可以有效地解决该制度推行中农民消极应对的难题,有利于实现该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推进;借鉴湖南省湘潭市政社互动模式探索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时,还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实际情况、农民参与意愿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等方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本文梳理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双重逻辑,指出了行政权力嵌入其中的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尤其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报酬管理的经验考察,文章发现效率逻辑的应用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出现了分化。处于一线的基层政府通过调整报酬构成项目、稳定报酬增长趋势、软化行政考核效力等方式,偏离了根据贡献确定回报的效率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通过持续互动与有效合作,共同分解了集体收益固定板块的分配权。最终,干部报酬异化为基层政府完成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行政资源和满足乡村精英群体需求的特定利益。作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重要项目,干部报酬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的匹配度、与集体成员的关联度,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群燕  刘建平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转型期农民心理的趋利化、知识农民的外流化、乡土秩序的作用惯性和自主合作治理权威的弥散化给农民自主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带来困境。农民自主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注意农村社区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步骤、有区别的逐步推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管珊  
在农地确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确权政策表达遭遇到多方面的抵制,导致确权实践的"被产权"逻辑。即一方面政策实践脱离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需要,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农村和农民被动接受政策,不得不用某些策略性方式纠正政策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背离。具体而言,基层治理原有秩序机制、村庄社会运作逻辑和农民的土地认知结构等成为形塑"被产权"实践的主要因素,诸种反制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消极作用,但是契合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实际需求,具有实质合理性。在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依靠产权制度孤军深入,往往陷入"头疼医脚"的实践困境,损害而并非保障农民利益。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宪宝  高强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户发生了显著分化,影响了农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如何在农户分化背景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使其对差异化凸显且不断分化的异质性农户产生积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户分化过程中,家庭承包制改革对农户理性的释放构成了分化的基础,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带动的劳动力流动及土地流转为分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及工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为分化提供了途径。改革以来农户分化呈现纯农户比重下降、兼业农户及非农户比重上升的态势。在现有分化条件下,纯农户及兼业户向非农户转化缓慢、兼业农户将持续占据较大比重,应当结合农户分化特点作出针对性政策安排,以避免对农业生产及城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尤亮  霍学喜  杜文超  
本文用陕西两个村庄苹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绝对收入、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解析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样本村农民的绝对收入及农民间绝对收入的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农民的社会比较方式具有上行比较特征,并导致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同化效应;农民以绝对收入进行的社会比较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村庄因素对农民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来源于村庄间特征效应的差异,其中绝对收入对村庄间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度贡献度最大,社会比较次之;系数效应能有效缩小村庄间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