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3)
- 2023(8500)
- 2022(7030)
- 2021(6384)
- 2020(5267)
- 2019(11856)
- 2018(11873)
- 2017(23148)
- 2016(12507)
- 2015(13578)
- 2014(13539)
- 2013(13426)
- 2012(12494)
- 2011(11562)
- 2010(11606)
- 2009(10937)
- 2008(10516)
- 2007(9721)
- 2006(8800)
- 2005(7745)
- 学科
- 济(49516)
- 经济(49429)
- 业(37161)
- 管理(36562)
- 农(30123)
- 企(24468)
- 企业(24468)
- 农业(20471)
- 财(16426)
- 制(16401)
- 业经(15214)
- 方法(14937)
- 中国(14231)
- 地方(13309)
- 数学(13025)
- 数学方法(12888)
- 体(11668)
- 体制(8827)
- 收入(8538)
- 银(8531)
- 银行(8524)
- 发(8418)
- 融(8321)
- 金融(8316)
- 行(8160)
- 农业经济(8020)
- 学(7991)
- 度(7691)
- 制度(7690)
- 环境(7645)
- 机构
- 学院(171813)
- 大学(169532)
- 济(71250)
- 经济(69511)
- 管理(65242)
- 研究(57003)
- 理学(55671)
- 理学院(55047)
- 管理学(54242)
- 管理学院(53892)
- 中国(44865)
- 财(36750)
- 京(35258)
- 农(32709)
- 科学(31872)
- 江(28235)
- 中心(27754)
- 财经(27358)
- 所(26939)
- 业大(24842)
- 经(24603)
- 研究所(23774)
- 农业(23759)
- 范(23716)
- 师范(23576)
- 经济学(22112)
- 州(21721)
- 北京(21506)
- 院(20421)
- 省(20258)
- 基金
- 项目(113582)
- 科学(90362)
- 研究(89211)
- 基金(82422)
- 家(69731)
- 国家(69008)
- 科学基金(59866)
- 社会(59113)
- 社会科(55562)
- 社会科学(55552)
- 省(45367)
- 基金项目(44014)
- 教育(39797)
- 编号(37658)
- 划(36706)
- 自然(34933)
- 自然科(34040)
- 自然科学(34035)
- 自然科学基金(33405)
- 成果(31864)
- 资助(31589)
- 制(28327)
- 课题(25758)
- 部(25513)
- 发(25406)
- 重点(24978)
- 国家社会(24747)
- 创(23428)
- 性(23368)
- 教育部(22370)
共检索到269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龙斧
项目资源的输入可以有效激活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实践。在资源输入和公共品供给过程中,通过公共品成本分摊方案的民主协商,达成了"谁投资谁受益"的成本分摊和权利义务均衡的共识,这种村民自主达成的不成文的规定,就成为村民开展自主治理的非正式规则。在尊重村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基础上,动员村落社会力量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发挥村民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协商和治理少数不合作者方面的主体性,项目资源激活了熟人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自治主体的力量,这种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权力的运作,重塑了村民的自治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以三个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案例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在国家资源输入背景下,当村社作为资源支配的主体时,村级组织如何通过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研究发现,当村级组织可自主支配资源时,利益博弈逻辑会主导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村民动员具有自发性;如果国家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输入了科层制的资源使用程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就会显示出较高的程序正义逻辑,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也具有制度性的特征;与之对比,如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获取与村干部个人能力高度相关,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主要依靠村干部的长官权威,这种动员形式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村社主导的公共品供给可以重建利益博弈的政治空间,为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创造制度性的条件,避免政权的"悬浮",同时可以激活村庄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威,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胡洪曙
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是指农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公共事务,从而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实现的具体形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农村社区的居民,客体是农村社区的公共产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文君
以甘肃省L县B村为例,从村民参与角度探讨了整村推进的实践逻辑和扶贫效果。研究表明,在一个县域之内扶贫机制既定的情况下,村民参与机制是影响整村推进扶贫效果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由于对扶贫资源的性质和利益相关者认识不清,在村民集体参与下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资源的平均主义分配导致益贫效果减弱;贫困户能力贫困,自愿参与项目中资源获致受限,造成资源向中等及以上农户集中,影响整村推进的目标实现。为了实现整村推进的扶贫目标和精准扶贫,建议明确整村推进资金和项目的性质,对农户分类,加强贫困群体的参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制度场域 乡村治理 公众参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制度场域 乡村治理 公众参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海波
实践中,自治单元内的社会关联、利益相关与精英收益是村民自治的三重社会动力机制,决定着村民自治的效果。在湖北秭归的双层村民自治实践中,社会动力机制在行政村和村落两种自治单元内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村落较行政村更能保存社区记忆和建立现代社会关联;在公共品供给、土地产权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行政村很难形成一致性利益,而村落内具有高度同质性利益;相较于村庄内的面子、权威等社会性收益,村干部更关注来自县乡的经济性收益,但村落的"两长八员"需要面子、声誉、权威等社会性收益以及低保等经济性收益。三重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力机制对村落村民自治的推动力更为充足,村民自治在村落自治单元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民主的治理功能。因此,村民自治应与村庄社会基础相适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文钊 张黎黎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提出研究村民自治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对赶场坡村村组自治实践的分析,提出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村民能否通过自主治理来解决自身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提供,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处理。赶场坡村组自治的实践,它意味着中国村民可以在小范围内成功自发和自主治理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其试验的示范意义甚至高于试验本身,它预示着只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国村民也拥有自治能力,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公共问题。
关键词:
村民自治 集体行动 制度变迁 公共精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艳妮 吕翔
以陕西省S县的实际调查为依据,对该县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施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粗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S县村民自治机制的良好运行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系,但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村民自治机制良好运行的根本基础,制度建设是村民自治的有力保障,转变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是新形势下村民自治的必然选择,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和基本能力是对村民自治主体群众的培养,也是S县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运行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乐平 韦广雄
"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是广西河池市对于改善乡村治理机制作出的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所创造的"引、放、议、评"四步工作法抓住了当前乡村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该模式表明:在充分肯定和坚持村民自治制度的前提下,保障和实现村民自治权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彩霞,朱玲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贾海薇
国家与公民的责权利是一一映射的,在县域治理环境下,国家管理控制与基层村民自治的对接是通过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来拟合实现,而国家管理与基层自治在乡村治理中各有优势与不足。通过分析乡村治理中政府代表的公共权利与农民代表的私人权利之间的博弈互动发现,由于公私权利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同是"理性经济人"的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在序贯重复博弈过程中是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的。现实情境中确实存在导致"不合作"的干扰因素,但只要按照善治理念与现代管理方法,改革乡镇政府、培养各级干部、教育提升农民就可以促进国家管理控制与基层社会自治的良好对接,实现基层社会民主管理与国家管理基础稳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洪曙
本文认为,公共选择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核心机制。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如下的认识: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在"经济人"假说上的同一性;集体行动的背后总是能找出个人的动机;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可以应用交易行为的同一分析框架。进一步说,完整的个人产权,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动力与前提条件。所以,村民自治的构架应该按照明确个人产权→个人利益驱动→自由、独立的决策的思路去建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厚安 谭同学
本文在对湖北黄陂区木兰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了村民自治背景下乡对村 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 ,以及“村治”对乡政务的影响 ,认为目前乡村关系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 :乡财政与村财务处于困境、地税征收压力与泡沫成分上升、村自治功能发挥不良、 农村经济粗放发展、乡与村利益矛盾突出等。文章还剖析了村民自治背景下乡行政主控 型乡村关系的形成及原因、“乡政”与“村治”的互动关系、乡村建制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等 问题。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关系 乡行政主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陕西关中村民小组治理的实践,对乡村"微自治"的运行基础与实践机制进行了考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及农民的离散化状态造成新一轮治理困境的背景下,乡村"微自治"试图通过乡村社会内生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强化行政村层级以下治理单元的自治功能,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兴办村庄公共事务。土地所有权关系、以民间信仰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及熟人社会是乡村"微自治"有效运行的基础。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对中坚农民实行组织吸纳,综合援引政策法规、人情面子机制和分类治理机制,推动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乡村"微自治"再造了乡村社会的组织性,体现为动员农民参与村庄治理,重塑公共秩序;有效约束钉子户,提升村庄公共利益;整合村级组织,增强治理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