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8)
- 2023(11767)
- 2022(9597)
- 2021(9107)
- 2020(7522)
- 2019(17394)
- 2018(16792)
- 2017(32406)
- 2016(16659)
- 2015(18490)
- 2014(17773)
- 2013(17357)
- 2012(15591)
- 2011(13796)
- 2010(13621)
- 2009(12401)
- 2008(11599)
- 2007(9815)
- 2006(8514)
- 2005(6829)
- 学科
- 济(67852)
- 经济(67785)
- 业(48176)
- 管理(45815)
- 企(36988)
- 企业(36988)
- 方法(30763)
- 农(29660)
- 数学(27363)
- 数学方法(26920)
- 农业(19683)
- 中国(18240)
- 业经(18160)
- 财(18089)
- 制(13945)
- 地方(13402)
- 贸(11211)
- 贸易(11200)
- 学(10880)
- 易(10816)
- 务(10768)
- 财务(10718)
- 财务管理(10695)
- 理论(10596)
- 企业财务(10177)
- 技术(9795)
- 银(9760)
- 银行(9753)
- 体(9559)
- 发(9437)
- 机构
- 学院(222791)
- 大学(220617)
- 济(91415)
- 管理(90523)
- 经济(89556)
- 理学(79264)
- 理学院(78536)
- 管理学(77078)
- 管理学院(76658)
- 研究(68612)
- 中国(52628)
- 京(44036)
- 财(41676)
- 科学(39147)
- 农(36171)
- 中心(34252)
- 财经(33555)
- 江(32310)
- 业大(32107)
- 经(30762)
- 所(30740)
- 范(28977)
- 师范(28712)
- 经济学(28356)
- 研究所(27914)
- 农业(26828)
- 北京(26625)
- 经济学院(25628)
- 州(25489)
- 院(25370)
- 基金
- 项目(158758)
- 科学(127004)
- 研究(119777)
- 基金(116841)
- 家(100754)
- 国家(99856)
- 科学基金(87517)
- 社会(78408)
- 社会科(74115)
- 社会科学(74092)
- 省(62223)
- 基金项目(61839)
- 教育(56093)
- 自然(54977)
- 自然科(53770)
- 自然科学(53757)
- 自然科学基金(52748)
- 划(51628)
- 编号(48971)
- 资助(46097)
- 成果(38653)
- 部(35665)
- 重点(35460)
- 发(34281)
- 创(34060)
- 国家社会(32973)
- 课题(32931)
- 创新(31714)
- 教育部(31538)
- 制(31020)
共检索到318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村支两委“一肩挑”是一项旨在增强党在乡村场域内治理权威性与合法性的制度安排,并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这既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必要性考量,也为基层治理的党政统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制度试验。通过对科层制与复合科层式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复合科层式治理兼具政治与行政融合、权力结构糅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嵌以及行动主体角色均衡等多维复合与叠加优势。复合科层式治理理念在村支两委“一肩挑”层面形塑了“党政融合”的复合型治理结构、“双向赋权”的复合型权力结构、“融法于情”的复合型制度结构以及“三重代理”的复合型角色结构等多维度的乡村治理效能。在复合科层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以党建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动力,因而担任两委“一肩挑”角色的村庄组织更需要注重群众路线的实现以及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全过程民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洪振 任天驰 杨汭华
"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吗?本文采用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行政村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村两委"一肩挑"治理模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克服内生性以及村庄集体经济的原始差异问题后,"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村庄资源禀赋较高,人口规模适中、村支书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环境下;此外,异质性检验发现村支书的年轻化与素质化是克服"一肩挑"制约因素的影响的有效途径;最后,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通过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等渠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景川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村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隶属关系如何?谁是一把手问题?在实践中,有些村开始尝试用村两委"一肩挑"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一肩挑"模式在理论和政策中都得到了支持。福建省云霄县在推行这一模式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在全面推进村两委"一肩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村不愿意推行"一肩挑"制度、少数村选举产生的"一肩挑"负责人难以胜任村"两委"工作,影响了全面推进村两委"一肩挑"的进程。分析其原因是:村民、村党组织和村主任候选人、乡镇干部对新构建的村两委"一肩挑"机制,缺乏实践及理论指导。全面推进村两委"一肩挑"的优化路径:加强宣传和理论指导,确保民主选举真实合法有效;精兵简政,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解决一把手的监督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两委“一肩挑” 基层民主选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增阳 任宝玉
本文认为 ,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冲突包含个人间冲突、组织间冲突和权力间冲突三个 层次。村委会直选后 ,这三个层次的冲突都被放大。而“一肩挑”并不能真正解决“两委” 冲突 ,其对解决个人间冲突是有效的 ,对组织间冲突的解决是有限的 ,而对权力间冲突则 无能为力。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两委”冲突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村支部 村委会 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文成 朱荣康
新时代,全面推行村支书“一肩挑”是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一肩挑”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开创不同的“一肩挑”治理模式,加强了党的领导,化解了“两委”间的矛盾冲突,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治理效能。同时,“一肩挑”也存在党的政策与现行村委会组织法之间的张力、退出人员因利益受损易引发矛盾冲突、村庄中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一肩挑”村支书权力集中监督难等问题。为保证“一肩挑”顺利实施,必须化解“一肩挑”政策与现有法律之间的张力,妥善安置退出人员,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构建权力制约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劲
基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野,运用交叉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乡村贫困治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乡村贫困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中,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并非整体性的静态固化格局,而是因不同的互动情境呈现出多元性的动态实践特征和持续演化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程度低、策略性行动强的"合作博弈"的实体关系。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寻求贫困治理合作的可能性,贫困治理的目标一致程度和行动主体的利益契合程度是影响二者博弈最终走向的关键变量。借助于这种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在当前行政治理体系异常强大、社会主体性发育水平尚处低位的时代背景下,嵌入到乡村发展场域中,不仅发挥了贫困治理的实际功能,还获得了组织自身的发展空间。不过,由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合作博弈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以呼应政府部门偏好为核心特征,从而强化贫困治理中工具主义导向的事本逻辑,而更长远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社会互构论 合作博弈 利益契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彦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对推动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治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与约束:治理主体和村民主体性缺失、治理体制尚待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缺乏动力及主体法治观念不强。由此提出乡村有效治理的推进策略:激励农民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充分活化利用乡村社会资源;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增强干群法治观念,培育和弘扬乡村德治文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村善治 数字乡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凯斌
在不少地方,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 部的关系不协调,影响农村的稳 定和发展。为了摆脱困境,近年来有 些地方试图通过“两票制”、“两推一 选”等办法,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 委会主任“一肩挑”。董江爱博士在山 西某县的调查发现“两票制”、“两推 一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党支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义武 芦千文
基于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的“一肩挑”制度实践背景,本文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一肩挑”制度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但与其在探索期和倡导期的影响相比,这种提升效应在全面推进期有所下降;“一肩挑”制度实施可通过增强村庄集体行动能力、改善干群关系和壮大村庄经济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与村党组织书记为初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庄相比,村党组织书记拥有高中及同等学力的村庄实施“一肩挑”制度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村党组织书记任职前的身份是农业生产经营大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主、村“两委”干部的村庄相比,村党组织书记任职前的身份是退伍军人或政府干部的村庄实施“一肩挑”制度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特大型村庄相比,大型或中小型村庄实施“一肩挑”制度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东部地区村庄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村庄实施“一肩挑”制度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杰 李斌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全面推行,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直接体现,能够有效克服村级组织权威分散化问题及由此造成的村域治理限度。通过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特定人事安排,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促进了村级组织权威的重塑,并在其组织耦合中实现权力结构一体化运作,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同时,借由制度效能在村域治理中的延展,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亦可强化对村域公共事务的有机整合,促成以党为中心的村域整合治理,并在接受实践成效之检验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将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制度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乡村善治与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繁荣 闫言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的“资本逻辑”影响污染治理主体的理念和行为,使我国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过程中在乡村污染治理问题上存在形式主义、主导性缺失、意识淡薄、治理边缘化等主体异化的现实困境,导致乡村绿色发展效果弱化。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差异性入手,反思乡村污染治理主体异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探究地方政府“公共利益代表”与“经济人”特性的矛盾、村级组织“农民代理人”与“逐利者”身份并存、农民之间“互惠”转向“互利”、社会资本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产生根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向。乡村绿色发展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乡村污染治理过程中,要从遵循科学发展理念以及优化顶层制度设计、提高村级组织的组织自主性、完善乡村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转化为治理主体经济收益的市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优化路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佳婧
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来源于基层实践,在2019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均有表述。这种模式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宏观背景下,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回应日益复杂的乡村治理环境而做出的制度安排,目的是更好地赢得群众认同、促进村庄整合、提升治理效能。同时也要注意农村的差异性,注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加强村支部带头人队伍建设。
关键词:
“两委”关系 乡村治理 一肩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阳 张等文
驻村帮扶是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党和政府采取精英下沉方式主动介入乡村以改善村庄治理现状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嵌入乡村治理,驻村干部作为行政嵌入型治理力量构成国家重塑乡村治理秩序的重要手段,与乡村自治型的村两委形成分别代表国家正式权力和基层自治力量的"双轨并行"治理格局。作为对当前中国极具特色的驻村帮扶实践的经验总结,"双轨并行"治理格局使运行于外力轨道的驻村干部和内力轨道的村两委在村治场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共同形塑乡村协同治理的组织培育、争资跑项、文化建设、调解纠纷等实践样态,其生成机理与组织结构嵌套、产业资源竞合、文化价值建构、角色主体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