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4)
2023(6114)
2022(5084)
2021(4734)
2020(3620)
2019(8174)
2018(8063)
2017(15575)
2016(8422)
2015(9224)
2014(9032)
2013(9405)
2012(8630)
2011(7948)
2010(8055)
2009(7731)
2008(7481)
2007(7106)
2006(6600)
2005(5812)
作者
(24011)
(20759)
(20395)
(19349)
(12753)
(10207)
(9066)
(8041)
(7874)
(7245)
(7134)
(6843)
(6527)
(6471)
(6132)
(6081)
(6042)
(6034)
(5703)
(5690)
(5236)
(5135)
(5045)
(5021)
(4702)
(4654)
(4614)
(4393)
(4280)
(4253)
学科
(48581)
(42462)
经济(42316)
农业(32616)
(30779)
业经(17403)
管理(14989)
农业经济(12406)
方法(12269)
地方(12257)
中国(11240)
(11185)
企业(11185)
(9915)
(9440)
农村(9420)
(9280)
数学(9134)
数学方法(9040)
发展(8679)
(8665)
收入(7855)
建设(7584)
土地(7382)
(7226)
(7116)
(7016)
劳动(7013)
(6791)
(6766)
机构
学院(123362)
大学(117430)
(53176)
经济(52140)
管理(46581)
(45015)
研究(44507)
理学(40507)
理学院(40038)
管理学(39382)
管理学院(39160)
中国(35700)
农业(33687)
科学(26914)
业大(26097)
(24358)
(22811)
中心(22166)
(21611)
农业大学(20595)
研究所(20447)
(20022)
(17502)
师范(17386)
(16749)
财经(16599)
经济管理(16386)
(16101)
(15775)
(15601)
基金
项目(82374)
科学(65120)
研究(63852)
基金(59351)
(51679)
国家(51032)
社会(43490)
科学基金(43195)
社会科(39476)
社会科学(39460)
(33286)
基金项目(32075)
编号(27915)
(27841)
教育(26937)
(26762)
自然(25374)
自然科(24749)
自然科学(24742)
自然科学基金(24316)
成果(22289)
资助(22064)
(19824)
(18787)
重点(18034)
课题(17781)
国家社会(17626)
(16756)
(16731)
(16694)
期刊
(70855)
经济(70855)
(54045)
农业(36733)
研究(35294)
中国(30109)
学报(21398)
科学(20569)
业经(19013)
大学(17541)
学学(16907)
(15902)
(14887)
(14688)
金融(14688)
农业经济(14434)
农村(13779)
(13779)
管理(11935)
教育(11797)
问题(10681)
(9928)
农村经济(9196)
社会(9103)
世界(9018)
技术(8854)
经济问题(8522)
社会科(8118)
社会科学(8118)
财经(8044)
共检索到193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阶层之间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互动,因此,阶层关系的机制性研究在熟人社会中得以实现,农村阶层研究的关系论范式在这一熟人社会中同样得以实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甘露  
应理性看待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问题:已实际存在但分化相对不足,适度阶层分化有利于西部农村实现后发赶超。延展阶层分化空间、调整阶层分化瞄准机制、消除阶层分化的制度性障碍是提高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广度和深度的必要手段。阶层分化还具有策源性特点,要警惕其过度分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华  罗兴佐  
村级贿选是东部地区村级民主选举的顽疾,它的发生除了制度不健全外,主要与当地农民高度分化有关。高度分化导致高收入阶层农民较低收入阶层农民更有意愿竞选村干部,而低收入阶层农民的原子化和离散化,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一致行动能力和政治效能感。同时,高度分化造成了阶层间的区隔和不信任感,亲情、人情和面子等传统动员方式失效,贿选成为有效的动员方式。村级贿选加剧了上层农民对村庄政治的垄断,加深了低收入阶层农民的政治无力感,需要在政治和技术层面予以遏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文龙  
近期各地频发的校车事故并不是孤立事件,这是长期的城市中心论、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阶层固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校车事件表明农村阶层分化与教育分化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已经形成,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发展环境持续恶化,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尽快废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纠正不公平的教育投资机制,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我们才能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促进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缓解社会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殷晶晶  
在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经历变迁,各阶层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重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边缘阶层为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下层位置的群体,对于解析社会结构性质与现实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传统时期农村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道德与伦理为标准,边缘阶层为在家庭与社区层面未能达到公共道德规范要求的群体,他们对主流规范有着一定的认同以及存有为共同体再接纳的空间,因此对社会秩序稳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分化的转型期,村庄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经济收入与财富多寡为标准,"新边缘阶层"主要为缺乏市场能力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的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于既无法将仪式事务办得体面又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被动的向内收缩。"新边缘阶层"日益被主流结构强制甩出,从而积攒起负向情绪,增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冲击的风险。为防止社会结构愈益紧张,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华  欧阳静  
本研究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力图论证农村老年人自杀作为底层问题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研究认为,中国底层社会的绝大部分问题,通过城乡二元结构与资源积聚机制,转嫁给了农村。在农村内部,这些问题则通过阶层分化与竞争机制,被分配到了农村的某些阶层,而非均质地分布在各个阶层。同时,农村社会又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分工与剥削机制,将被分配到某些阶层的底层问题,转嫁到了这些阶层的老年人身上。农村老年人自杀通过底层的去道德化机制被合理化,中国底层社会的某些问题最终通过牺牲农村老年人而得以解决和消化。这是近年农村自杀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的根源。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娟  
农业改革的推进使农业经营者呈现以生产力的分化为基础的阶层重塑,这种重塑对农业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过程影响深刻。各阶层因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了异质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中以大资本为基础、以企业式规模经营为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经营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其它阶层的需求之间存在本质性冲突,即资本大生产与家庭小生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并且这种冲突由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层面扩展至了社会层面,加剧了阶层间的冲突。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呈现出反映阶层力量结构的重塑趋势,即朝更有利于资源俘获能力更强的大规模经营者的方向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