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28)
2023(4051)
2022(3341)
2021(3206)
2020(2473)
2019(5733)
2018(5618)
2017(10364)
2016(5588)
2015(6241)
2014(6117)
2013(6063)
2012(5799)
2011(5401)
2010(5250)
2009(4845)
2008(4534)
2007(4123)
2006(3689)
2005(2812)
作者
(14992)
(12940)
(12294)
(11832)
(7856)
(6269)
(5722)
(5067)
(4834)
(4588)
(4416)
(4176)
(4101)
(3908)
(3759)
(3721)
(3700)
(3592)
(3450)
(3389)
(3107)
(3080)
(3035)
(2911)
(2905)
(2815)
(2768)
(2663)
(2632)
(2630)
学科
(22951)
(21565)
经济(21537)
农业(15646)
(15037)
管理(9567)
业经(8667)
地方(8578)
农业经济(6866)
中国(6216)
(5767)
企业(5767)
(5424)
(5374)
方法(5089)
(4729)
农村(4708)
土地(4703)
发展(4674)
(4672)
数学(4444)
工作(4391)
数学方法(4383)
收入(4272)
建设(4130)
分配(3842)
人口(3599)
(3592)
(3521)
(3319)
机构
学院(74372)
大学(71060)
管理(27277)
(26534)
经济(25688)
研究(24741)
理学(23289)
理学院(22956)
管理学(22558)
管理学院(22398)
中国(20087)
(19485)
(15414)
科学(15216)
农业(13860)
中心(13556)
业大(13189)
(12897)
师范(12846)
(12653)
(11502)
(11331)
(10445)
研究所(10359)
师范大学(10122)
(9716)
农业大学(9452)
北京(9235)
(8790)
财经(8685)
基金
项目(51748)
研究(42418)
科学(40418)
基金(35516)
(29749)
国家(29302)
社会(26504)
科学基金(25160)
社会科(24539)
社会科学(24536)
(22305)
基金项目(19886)
编号(19679)
教育(18506)
(17551)
成果(16152)
自然(14518)
自然科(14089)
自然科学(14087)
自然科学基金(13805)
(13207)
课题(13124)
资助(12726)
(12507)
(11242)
重点(11014)
(10898)
(10752)
(10493)
规划(10370)
期刊
(38399)
经济(38399)
(24583)
研究(21330)
中国(18743)
农业(15832)
科学(11014)
学报(10678)
业经(10667)
教育(10005)
(8994)
金融(8994)
大学(8869)
(8160)
学学(8107)
农村(7628)
(7628)
农业经济(7482)
管理(6181)
技术(5752)
(5682)
问题(5453)
资源(5427)
(5361)
图书(5347)
社会(5226)
农村经济(5146)
社会科(4772)
社会科学(4772)
(4771)
共检索到116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梅  胡鸿保  
《盘村瑶族》尽管是《花蓝瑶社会组织》的后续研究,却是一部"史志合璧"之作,堪称建构费孝通"历史功能论"理论大厦的一块厚重奠基石。从民族志撰写与历史文献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盘村瑶族》等前辈民族学家的作品,既不能完全依据英美标准"马凌诺斯基式民族志"的尺度来衡量,也不应忽略历史情境、在"主体性"方面予以过度诠释。新中国成立之后到学科重建之前的中国民族研究,对世界人类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梅  胡鸿保  
《盘村瑶族》尽管是《花蓝瑶社会组织》的后续研究,却是一部"史志合璧"之作,堪称建构费孝通"历史功能论"理论大厦的一块厚重奠基石。从民族志撰写与历史文献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盘村瑶族》等前辈民族学家的作品,既不能完全依据英美标准"马凌诺斯基式民族志"的尺度来衡量,也不应忽略历史情境、在"主体性"方面予以过度诠释。新中国成立之后到学科重建之前的中国民族研究,对世界人类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剑阁  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魏超杰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静  陈静  
本文以对鲁南两个村的实地调查为例 ,说明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侵入造  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 ,即村干部对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 ,并试图用“弱监护人”这一  表述概括之。同时 ,从村干部和村民个人利益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政府以"联系点"名义推动的项目制实践对基层治理结构产生了新的要求。旧精英及其所依赖的日常治理方式难以适应项目造点的治理需求,新精英凭借其掌握的经济资源和暴力资源充实了村庄治理的权力结构。在项目造点的治理逻辑之下,政府的介入和主导抑制了新旧精英更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维持了精英更替的平稳,减少了权力结构的耗散。新旧精英的更替实际上通过"共谋"的方式表达,并促成了基层政府以项目为中心的治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精英更替的不可逆性和悬浮性,随着政府行为退出和利益输送中断,村庄日常治理可能面临去政治化的困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济  朱晓华  刘彦随  李亚云  
村庄用地潜力调查是村庄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摸清村域尺度土地潜力状况对于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使用0.25m分辨率高清遥感影像判读,在山东省巨野县12个村庄进行了实地应用,将村庄各土地类型定量化从而测算了近期和远期的土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巨野县12个村庄平均的近期潜力为68.2亩,占村庄总面积的3.69%,近期土地的潜力构成因地而异;远期潜力分户均标准和人均标准两种,无论在数量上或比例上户均标准的潜力都比人均标准潜力大,超标现象也更加突出;同时发现,村庄的土地资源潜力并不只是在宅基地本身,更多地蕴含在空闲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土地类型之中,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仅是其中的表象之一。该研究成果可直接为我国村域尺度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与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旭  
村庄治理是构造村庄秩序,维护村庄有序良性运行的综合性活动。村民自治一度作为国家外缘式引入村庄的组织形式,是要在农村社区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制度却遭遇诸多矛盾,以致陷入困境。村庄精英作为内生于村庄内部的特殊群体,在社区公共事务中自发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一个西北村庄的个案研究,试图在分析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和角色实践的基础上,寻找他们引导村民集体实践的行动逻辑,进而置于国家—精英—村民的框架内探讨他们的功能,发掘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对村庄治理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1991年初,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274个固定观察村点的双层经营体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其重点之一是,这些村庄集体(指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下同)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的情况。274个调查村除个别外大都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苑鹏  
本文以作者长期进行跟踪调查的东部地区某发达村庄20余年的经济变迁为切入点,应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经验,同时探讨发达村庄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发挥发达村庄集体的组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钟庆君  
村内通婚使村庄内部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姻亲关系产生的小亲族和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在消解家族对抗的同时,也导致村庄内部凝聚力进一步下降。本文以S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村内通婚对村内人际关系的改变和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后认为,在一个既定的村庄内,村内通婚对村庄治理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而从长远看,大量的村内通婚不利于村庄的治理和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颖  
精准扶贫需要对集中连片地区村庄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深入调查。本次调查以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地区100余个村庄为对象。通过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对比发现,贫困村距离县城、乡镇地理位置更远,距离中学以上教育资源更远。当前农村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村庄基础生活设施普遍得以改善,但是互联网建设严重滞后。贫困村拥有的土地资源远小于非贫困村。贫困村获得扶贫的项目数和资金均不如非贫困村,扶贫瞄准精度有待大幅度提高。当前扶贫项目主要由政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社发展严重滞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萌  郑华伟  高春雨  罗其友  
[目的]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村庄环境整治评估工作开展并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有效探索,明确农民对当前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满意程度,分析制约当地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更好地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方向,使村庄环境整治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方法]以江苏省姜堰区、高邮市、大丰市和涟水县271个有效样本为基础,构建了包括4个方面21个具体指标的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个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借助四象限对比分析找出制约当地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果]4个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7.07分,当地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得到了农民的基本认可;四象限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对其需求较为强烈,但是目前的整治现状尚不能达到农民期望值的制约因素主要为河塘污染治理、人禽粪便处理、乡村道路和排水管网设施,其次房屋内外装修、工业污染治理、文化娱乐设施、公厕数量与质量和娱乐活动等指标农民满意度偏低,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结论]当前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总体较高,影响满意度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文末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参与性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