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63)
- 2023(3443)
- 2022(2729)
- 2021(2551)
- 2020(1905)
- 2019(4380)
- 2018(4097)
- 2017(7778)
- 2016(4066)
- 2015(4028)
- 2014(3995)
- 2013(4076)
- 2012(3896)
- 2011(3692)
- 2010(3922)
- 2009(3726)
- 2008(3617)
- 2007(3508)
- 2006(3224)
- 2005(2542)
- 学科
- 济(20913)
- 经济(20898)
- 农(20188)
- 业(14623)
- 农业(13430)
- 管理(8788)
- 业经(8533)
- 企(7242)
- 企业(7242)
- 方法(6430)
- 农业经济(6324)
- 制(6251)
- 数学(5837)
- 中国(5834)
- 数学方法(5803)
- 地方(5685)
- 结构(5178)
- 发(4961)
- 财(4805)
- 村(4610)
- 农村(4591)
- 发展(4589)
- 展(4586)
- 产业(4528)
- 体(4319)
- 收入(3992)
- 建设(3754)
- 学(3603)
- 策(3565)
- 银(3463)
- 机构
- 学院(62704)
- 大学(60219)
- 济(27354)
- 经济(26764)
- 管理(23552)
- 研究(20945)
- 理学(20792)
- 理学院(20531)
- 管理学(20157)
- 管理学院(20036)
- 中国(16394)
- 农(15859)
- 科学(12091)
- 财(11767)
- 京(11661)
- 农业(11074)
- 业大(10348)
- 中心(10071)
- 所(9940)
- 财经(9415)
- 江(9364)
- 研究所(9029)
- 范(8966)
- 师范(8873)
- 经济学(8795)
- 经(8548)
- 经济学院(7990)
- 州(7484)
- 省(7336)
- 农业大学(7179)
- 基金
- 项目(42436)
- 科学(34309)
- 研究(32444)
- 基金(31509)
- 家(26824)
- 国家(26492)
- 科学基金(23128)
- 社会(22927)
- 社会科(21490)
- 社会科学(21487)
- 省(17460)
- 基金项目(16980)
- 教育(14069)
- 划(13607)
- 自然(13289)
- 编号(13159)
- 自然科(12984)
- 自然科学(12982)
- 自然科学基金(12767)
- 资助(11896)
- 农(10819)
- 成果(10510)
- 发(10214)
- 国家社会(9601)
- 部(9573)
- 重点(9443)
- 村(9112)
- 课题(8922)
- 创(8574)
- 制(8527)
共检索到91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叶本乾
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 ,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体制内精英即通常所说的村干部 ,体制外精英指村庄的宗族精英、帮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 ,村庄精英整体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特指乡镇政府 )和普通村民之间产生博弈
关键词:
村庄精英 权力结构 中介地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君 贾梦宇
权力继替规则是观察与理解中国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政治精英、社会精英与经济精英的长期争斗与合作中,村庄治理格局逐渐从权力主导的"多元精英"治村过渡到"富人"治村。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村委会选举和资源无疑是关键因素。选举与资源构成了村庄精英权力继替的基本规则,而这种规则与逻辑在"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普通村民"的村庄政治分层结构中发挥作用,形成了中国村庄特有的"精英流动"现象。
关键词:
多元精英 富人治村 选举 林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必亮
本文在对温州一个村庄的标会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 ,将村庄共同体理论和信任理论与该村的非正式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 ,初步地建立了“村庄信任”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 :(1 )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 (2 )因为村庄共同体与区域性文化等因素对标会行为的嵌入 (embeddedness) ,小规模、社区性标会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很小。 (3 )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该允许各种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晓毅
:紧张 (tension)是指在社会中存在了许多不满 ,但这些不满并未表现为公开的冲突。在中国农村 ,紧张是普遍存在的。尽管紧张尚未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冲突 ,但是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构成很大的侵蚀作用。中国农村的紧张是一种结构性矛盾的体现 ,与一般的农村发展逻辑不同 ,在市场化和国家进入的同时 ,中国的农村没有被完全开放 ,甚至通过国家的作用 ,村庄具有了更加封闭的特征。由此村庄成员要求村庄提供庇护 ,而在外界社会开放的环境下 ,村庄无法提供有效的村内庇护 ,这种庇护要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社会的普遍紧张。由于没有认识到这种结构性的紧张 ,所以许多试图解决农村问题的政策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紧张 村庄 开放 封闭 庇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园园 李祖佩
项目下乡背景下,为吸引项目进村,村庄以提高项目承载力为核心进行了各种努力。通过对广西A村的调查发现,村庄为加强干部团结,提供治理能力,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了两级再造,即将经济精英吸纳为村委干部,将灰黑势力发展为村民小组长,并将其改造成一种依附关系。权力的两级构造带来了治理资源和手段的两级分化。村庄治理呈现依靠传统治理资源进行试探性治理,依靠私人资源进行应急性治理,依靠象征暴力资源进行常规治理的治理秩序。然而,这种治理模式过度依赖私人资源,造成村庄治理去公共性的严重后果。项目越推进,村民越对村庄政治生活绝望。村级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笔者认为,村级治理权力结构的再造,应嵌入到村庄自身的社会网络中。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端锋
本文对村庄权力研究进行了回顾性梳理和前瞻性讨论,认为20世纪的村庄权力经历了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国家政权内卷化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人民公社时期的村庄权力以及“乡政村治”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不同时期村庄权力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既有的关于村庄权力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家/社会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也有学者试图进入村庄内部进行村庄权力结构分析。在今后的村庄权力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村级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要正确认识“乡政村治”背景下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洁 杨晓娟
乡村权力结构一直是乡村研究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笔者从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视角,对我国乡村权力结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权力结构 村庄政治 村庄精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政府以"联系点"名义推动的项目制实践对基层治理结构产生了新的要求。旧精英及其所依赖的日常治理方式难以适应项目造点的治理需求,新精英凭借其掌握的经济资源和暴力资源充实了村庄治理的权力结构。在项目造点的治理逻辑之下,政府的介入和主导抑制了新旧精英更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维持了精英更替的平稳,减少了权力结构的耗散。新旧精英的更替实际上通过"共谋"的方式表达,并促成了基层政府以项目为中心的治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精英更替的不可逆性和悬浮性,随着政府行为退出和利益输送中断,村庄日常治理可能面临去政治化的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旭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
乡村秩序 村庄精英 历史嬗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增付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新土地精英 村庄治理 公共资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旭
村庄治理是构造村庄秩序,维护村庄有序良性运行的综合性活动。村民自治一度作为国家外缘式引入村庄的组织形式,是要在农村社区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制度却遭遇诸多矛盾,以致陷入困境。村庄精英作为内生于村庄内部的特殊群体,在社区公共事务中自发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一个西北村庄的个案研究,试图在分析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和角色实践的基础上,寻找他们引导村民集体实践的行动逻辑,进而置于国家—精英—村民的框架内探讨他们的功能,发掘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对村庄治理的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梅欢欢
以公共空间拓展和公共精神培育为内核的村庄公共性建设是乡土价值重塑的关键。村庄公共性由改革开放前的理想化向改革开放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空间传统退现代进以及公共精神阶段性缺失的困境,亟待在协同治村、合力并进中实现真正的蜕变。强化村庄公共性对培育时代新农民的耦合和递进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靠农业农村无望的难关;强化其对和谐村庄建设的协调和联动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善分不善合的难关,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理念下的乡村振兴伟业。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时代新农民 村庄和谐 新时代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剑阁 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