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7)
- 2023(8026)
- 2022(6623)
- 2021(5936)
- 2020(4668)
- 2019(10189)
- 2018(9739)
- 2017(18092)
- 2016(9644)
- 2015(10189)
- 2014(9805)
- 2013(9743)
- 2012(8853)
- 2011(8041)
- 2010(8017)
- 2009(7519)
- 2008(7338)
- 2007(6693)
- 2006(5905)
- 2005(4531)
- 学科
- 济(39931)
- 经济(39771)
- 业(29308)
- 农(25062)
- 管理(24836)
- 企(20097)
- 企业(20097)
- 方法(17041)
- 农业(16854)
- 业经(14237)
- 数学(13656)
- 数学方法(13543)
- 中国(11514)
- 财(10066)
- 制(8905)
- 学(8353)
- 地方(7878)
- 贸(7479)
- 贸易(7474)
- 易(7310)
- 发(6859)
- 农业经济(6855)
- 和(6296)
- 收入(6163)
- 理论(6079)
- 银(6036)
- 银行(6004)
- 策(5992)
- 发展(5971)
- 展(5964)
- 机构
- 学院(140186)
- 大学(138784)
- 济(56581)
- 经济(55453)
- 管理(53842)
- 理学(47932)
- 研究(47751)
- 理学院(47368)
- 管理学(46536)
- 管理学院(46284)
- 农(36189)
- 中国(35462)
- 科学(30967)
- 农业(27546)
- 京(27509)
- 业大(27034)
- 财(24246)
- 所(23959)
- 中心(22940)
- 研究所(22201)
- 江(20196)
- 财经(19896)
- 农业大学(18699)
- 范(18347)
- 经(18181)
- 师范(18055)
- 经济学(17164)
- 院(16484)
- 北京(16384)
- 省(16366)
- 基金
- 项目(102459)
- 科学(80887)
- 基金(76141)
- 研究(70421)
- 家(68749)
- 国家(68056)
- 科学基金(57690)
- 社会(49541)
- 社会科(45643)
- 社会科学(45624)
- 基金项目(41267)
- 省(40520)
- 自然(37479)
- 自然科(36664)
- 自然科学(36650)
- 自然科学基金(36049)
- 划(34020)
- 教育(31012)
- 资助(28539)
- 编号(27095)
- 重点(22821)
- 部(22212)
- 发(22044)
- 创(21593)
- 农(21082)
- 国家社会(20672)
- 成果(20653)
- 创新(20123)
- 科研(20052)
- 计划(19831)
共检索到196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殷晶晶
在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经历变迁,各阶层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重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边缘阶层为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下层位置的群体,对于解析社会结构性质与现实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传统时期农村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道德与伦理为标准,边缘阶层为在家庭与社区层面未能达到公共道德规范要求的群体,他们对主流规范有着一定的认同以及存有为共同体再接纳的空间,因此对社会秩序稳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分化的转型期,村庄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经济收入与财富多寡为标准,"新边缘阶层"主要为缺乏市场能力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的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于既无法将仪式事务办得体面又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被动的向内收缩。"新边缘阶层"日益被主流结构强制甩出,从而积攒起负向情绪,增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冲击的风险。为防止社会结构愈益紧张,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关键词:
土地资本化 社会阶层 阶层固化 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关键词:
土地资本化 社会阶层 阶层固化 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阶层 征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阶层 征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小芹 简小鹰
经验调查呈现出: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阶层的关联问题。研究发现:地权变革是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再分配与重组过程。已经严重分化的农民及其对土地不同程度的依赖和流转意愿是土地流转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自发流转塑造出中间阶级,是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发挥着"中间价值"的功能,这种流转模式基于自愿并使流转双方互利共赢,当前地权变革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土地大规模流转则消解中间阶层,从而引发村治困境及农村社会动荡等系列问题,对这种流转模式,在"过密型"农业仍将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必须谨慎对待。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夏云
在以往宏大的革命叙事背景的视角下,根据地新权力阶层长期在研究者的视阈中失语。作为根据地乡村新的有权阶层,冬学为他们提供了革命思想启蒙、觉醒、成长的环境。乡村新权力阶层的形成,推动了根据地政治生态的重构,使中共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组织真空,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干部储备。
关键词:
冬学 山西根据地 乡村社会 权力阶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受传统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制定制度甚至创立民主看作是政府的事情。但真正的民主是公民自己的创造和自己努力的结果。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则是实现这种创造的前提。目前,由政府推动的村民自治建设存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乏力,宗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迎生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给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离婚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趋向上升。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社会由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抚育功能、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外移、淡化或社会化,夫妇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随之削弱,从而导致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传统纽带愈益松弛乃至消失。 第二,现代社会成员社会流动性强,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宽,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但同时也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1)现代社会不同地区、职业乃至不同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的增加,使人们接触面扩大,在婚姻家庭关系上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增多;现代社会阶层体系日益开放,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上升,这种变化同时伴随着个人身份、地位、声望的升降,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难以维系而要作出相应的调整。(2)由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吉宏 杨太康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催生着多种财富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引致了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嬗变,使社会阶级结构演变为阶层结构。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各个利益集团和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并引发了各自不同的政治诉求,从而构成新的社会矛盾体系。在新的社会矛盾体系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其基本的属性,"和而不同"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矛盾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