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2)
- 2023(8287)
- 2022(6734)
- 2021(6213)
- 2020(4929)
- 2019(10755)
- 2018(10352)
- 2017(19700)
- 2016(10714)
- 2015(11306)
- 2014(10898)
- 2013(10938)
- 2012(9933)
- 2011(8992)
- 2010(8831)
- 2009(8187)
- 2008(7992)
- 2007(7224)
- 2006(6403)
- 2005(5309)
- 学科
- 农(48582)
- 济(47858)
- 经济(47804)
- 业(37388)
- 农业(32321)
- 管理(23281)
- 业经(17228)
- 方法(16603)
- 企(15864)
- 企业(15864)
- 数学(15443)
- 数学方法(15372)
- 农业经济(12285)
- 中国(11109)
- 发(10066)
- 地方(9880)
- 财(9787)
- 贸(9488)
- 贸易(9487)
- 村(9383)
- 农村(9366)
- 制(9342)
- 易(9308)
- 发展(8674)
- 展(8672)
- 收入(8603)
- 学(7926)
- 策(7493)
- 土地(7298)
- 技术(7281)
- 机构
- 学院(155665)
- 大学(149268)
- 济(67129)
- 经济(66077)
- 管理(59367)
- 农(56783)
- 理学(53107)
- 研究(52635)
- 理学院(52562)
- 管理学(51735)
- 管理学院(51487)
- 农业(43699)
- 中国(40497)
- 业大(35991)
- 科学(34442)
- 京(29265)
- 农业大学(27591)
- 所(27340)
- 财(25418)
- 中心(25377)
- 研究所(25298)
- 江(22208)
- 业(21451)
- 财经(20897)
- 经济管理(20223)
- 经济学(19713)
- 省(19447)
- 经(19298)
- 范(18520)
- 科学院(18519)
- 基金
- 项目(112832)
- 科学(88324)
- 基金(82926)
- 研究(78682)
- 家(74853)
- 国家(74067)
- 科学基金(62465)
- 社会(53049)
- 社会科(49886)
- 社会科学(49872)
- 省(45819)
- 基金项目(45378)
- 自然(40248)
- 自然科(39315)
- 自然科学(39302)
- 自然科学基金(38639)
- 划(37211)
- 农(33086)
- 教育(32925)
- 编号(31221)
- 资助(31035)
- 发(25775)
- 重点(24865)
- 部(24543)
- 业(23953)
- 创(23858)
- 国家社会(22742)
- 成果(22448)
- 创新(22294)
- 科研(21903)
- 期刊
- 济(77010)
- 经济(77010)
- 农(63632)
- 农业(43176)
- 研究(37041)
- 学报(32413)
- 中国(28958)
- 科学(28185)
- 大学(24676)
- 学学(24368)
- 业经(21655)
- 业(19279)
- 财(16193)
- 融(15468)
- 金融(15468)
- 管理(14558)
- 农业经济(14331)
- 农村(13604)
- 村(13604)
- 问题(12218)
- 版(11953)
- 业大(11378)
- 农业大学(10401)
- 经济研究(10276)
- 世界(10034)
- 技术(9444)
- 财经(9249)
- 农村经济(9130)
- 经济问题(8938)
- 资源(8716)
共检索到216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前恒 职嘉男
运用中国中西部地区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56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村庄直接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直接民主能够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村民大会召开次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62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把穷人与非穷人分开进行分析时,村庄直接民主对非穷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穷人幸福感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村庄直接民主仍是必要的,并应采取适当的政策促使村庄直接民主能够增进穷人的幸福。
关键词:
村庄直接民主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法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健 孟庆跃 Winnie Yip 王丽娜 曲江斌 贾莉英 孙强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我国有9亿农民,农民感觉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文章采用昨日重现法,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居民平均有12.79%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有27.00%的居民U指数大于0,均数为47.03%,说明平均有47.03%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不同特征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查县、文化程度、相对经济状况、失眠状况、心情抑郁和时间压力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本文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的幸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社区网络覆盖率作为工具变量估计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至少通过网络学习和休闲娱乐两类渠道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效应;异质性分析指出,与东部地区相比,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效应。与农村老年群体和中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幸福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丰富了互联网发展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福利效应分析,对当前如何开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村惠民工程,从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福感的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教育的收入效应上,而东部地区这种影响机制更主要表现在教育带来的健康状况改善和住房偏好满足。
关键词:
教育 幸福感 半参数估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
关键词:
教育 幸福感 半参数估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曾鸣
基于CGSS2010和CGSS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公共文化支出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首先,公共文化支出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幸福感概率提高2.87%;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再分配水平、互联网使用和社会信任感是公共文化支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机制。最后,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阶层认同、道德素养和文化活动参与五种不同文化元素符号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逐渐递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远 毕文泰 滕奎秀
[目的]通过探究家庭资产和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估计和有序Probit模型考察了家庭资产和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互动在家庭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结果]随着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非住房资产、无风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程度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是正向显著影响。并且,较高程度的社会互动不仅能显著提高住房资产、非住房资产、无风险金融资产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还能有效缓解风险金融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向作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除风险金融资产,其他家庭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程度的提升,均能提升农村居民感觉“非常幸福”的概率;社会互动在家庭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中起到正向显著的调节作用;东部地区或西部地区、家庭年收入中等和老一代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增加更容易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由此,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资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并支持农村居民创业等是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文婷婷
文章利用CGSS2010调查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研究亲贫式支出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亲贫式支出可提升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效果不显著;从结构上看,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正效应,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负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亲贫式支出对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正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此,文章提出公共支出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尤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且要调整支出结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卓 续竞秦 吴伟光
本文以浙江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构建ologit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收入类别(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不同阶层状况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强,超过80%的被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表示幸福或较幸福;尽管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边际效应随着相对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所下降,但绝对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不同阶层(职业类别)农户主观幸福感,以及相对收入对不同阶层农户主观幸福感的边际影响效应存在差异。与转移支付型农户相比,自营工商型、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户的主观幸福感较强;同时,相对收入对务工型农户的边际效应最高,其次是自营工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大鹏 孙治一 于滨铜 李阳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村居民 非农就业 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海平 傅国华
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的数据可以考察公共服务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他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2)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农村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对农村非老年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3)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东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对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4)人均收入和相对收入是农村非老年居民和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农村居民 幸福感 社会保障服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对7031个农村居民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多维刻画,运用OLS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高0.138个单位。利用工具变量法再检验后,结论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阶层认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娱乐休闲和开展商务活动的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线上商务活动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在不区分上网活动目的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在男性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区分上网活动用途后发现,女性群体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的群体线上娱乐休闲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居民 幸福感 社会经济地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清华 冷晨昕 祝仲坤
人情消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以人情消费作为代理变量,采用有序Logit模型、有序Probit模型,在考虑个体异质性因素、地区因素基础上,考察人情消费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情消费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人情消费具有福利效应的"拐点"出现在家庭人情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约为42%处。通过变换估计方法、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当人情消费位于均值11.41%处,农村居民自我幸福感评价为"非常幸福"的概率显著提高8.8%;人情消费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差异,西部地区、低收入、已婚、中老年群体人情消费超过"拐点"的比例更高,党员超过"拐点"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普通群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