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74)
2023(18479)
2022(15447)
2021(14477)
2020(11893)
2019(27175)
2018(26766)
2017(51654)
2016(28188)
2015(31730)
2014(31574)
2013(30801)
2012(27975)
2011(25041)
2010(25040)
2009(22803)
2008(22050)
2007(19355)
2006(17146)
2005(14876)
作者
(79755)
(66771)
(66064)
(63137)
(41965)
(31881)
(29960)
(26395)
(25243)
(23483)
(22543)
(22375)
(20922)
(20894)
(20538)
(20456)
(19766)
(19746)
(19070)
(18847)
(16410)
(16361)
(16170)
(15451)
(14933)
(14803)
(14702)
(14579)
(13434)
(13206)
学科
(115303)
经济(115172)
(82748)
管理(78871)
(61638)
企业(61638)
(51899)
方法(51830)
数学(44961)
数学方法(44266)
农业(34536)
业经(30878)
中国(30830)
(27613)
(24326)
地方(23018)
(21452)
理论(19395)
(18315)
贸易(18304)
(17780)
技术(17580)
(16820)
(16797)
(16650)
环境(16648)
财务(16564)
财务管理(16523)
(16240)
(16062)
机构
学院(395877)
大学(394241)
管理(158190)
(155591)
经济(152254)
理学(138248)
理学院(136788)
管理学(134047)
管理学院(133329)
研究(129114)
中国(95691)
(82580)
科学(81143)
(78441)
(69025)
业大(64288)
(63487)
农业(60206)
中心(59943)
研究所(58077)
(57468)
财经(55681)
(52823)
师范(52319)
北京(51019)
(50930)
(46652)
(46572)
经济学(46031)
经济管理(42203)
基金
项目(277764)
科学(219064)
研究(204114)
基金(201757)
(175748)
国家(174200)
科学基金(150267)
社会(129017)
社会科(121858)
社会科学(121825)
(109431)
基金项目(106554)
自然(97149)
自然科(94898)
自然科学(94879)
教育(93967)
自然科学基金(93118)
(91083)
编号(84375)
资助(82005)
成果(67700)
重点(61776)
(60955)
(59164)
(57505)
课题(57290)
创新(53603)
国家社会(53268)
科研(52779)
教育部(52230)
期刊
(170033)
经济(170033)
研究(110868)
(78528)
中国(74685)
学报(64986)
科学(59454)
管理(55096)
农业(53327)
(51542)
大学(50442)
学学(47670)
教育(44990)
技术(35757)
业经(33218)
(32750)
金融(32750)
财经(26375)
(25435)
经济研究(25174)
问题(23756)
(22500)
图书(21785)
(21340)
科技(19396)
技术经济(18952)
业大(17884)
理论(17729)
现代(17600)
统计(17394)
共检索到568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杰贵  
本文选取3个农民自组织作为研究案例,这3个农民自组织分属于治理现代化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村庄,具体分析其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的现实逻辑。基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分析指出,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沿着组织及其成员经济利益最大化、村庄治理权力和治理地位的获取、组织公共精神培育及村庄公共价值实现的路径推进。村庄应基于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及进路,采取选择性激励方法,激励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对由谁来推进、何以实现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这一问题的回应变得迫切且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新时期的发展实践提炼出“能人型村干部”这一概念,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村干部角色变化分析能人型村干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对能人型村干部经营村庄的新型治村策略展开分析。进一步借助对全国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长期蹲点调查检验村干部能人化和能人型村干部治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村庄发展绩效表明,能人型村干部以经营村庄的方式带动村庄发展,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贡献显著。本文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尽可能为能人型村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另一方面尚需通过创新制度设计与引入可行的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有效规制能人型村干部越界行为,保障其带动村庄发展的绩效,严防能人变“村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莉  何建莹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的内容广泛,但现有研究鲜有考虑治理内容和行动类型的差异。论文根据四种物品属性划分方法,将五个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属性划分,并结合五个典型案例,识别出各类治理内容中农民参与的主要特征,从个体、组织、制度层面分析农民参与不足的成因,归纳出促进农民有效参与的经验,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莉  何建莹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的内容广泛,但现有研究鲜有考虑治理内容和行动类型的差异。论文根据四种物品属性划分方法,将五个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属性划分,并结合五个典型案例,识别出各类治理内容中农民参与的主要特征,从个体、组织、制度层面分析农民参与不足的成因,归纳出促进农民有效参与的经验,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晓龙  
对农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学界大多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等方面探析其驱动机制,相对忽视了实践中村庄制度创新与村庄行动相契合的驱动逻辑。在农村人地关系高速重组和农业利益分化的背景下,小农密集型村庄成为农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对擂鼓台村农业治理模式的个案分析发现:村庄网格化组织动员机制、创业型村干部头雁带领机制、小农户现代化推动机制和政府支持集约化使用机制的多维赋能,推动了村庄“统分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了村庄“连片带动”的社会效益的弹性扩散,实现和维系了“小农户经营本位”的村庄农业发展格局。这种农业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以农地产权明晰化为前提条件,创新村庄农业规模经营制度,建立对村庄小农户经营格局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选拔和培养村庄引领型干部,吸纳和组织村庄精英能人,建立村落微型自治组织,形成村庄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共同体,激活村庄社会基础,从而催生村庄农业治理的集体行动模式。村庄制度创新与村庄社会基础激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村庄农业治理的集约效应,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选择广州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各类型村庄治理模式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城中村、城边村,集体收入增加,行政村、经济社两级集体组织对于村民个体的影响力也上升,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也增强,所以形成了多元治理、经济精英治理的模式,而在远郊村则依然保持由传统政治精英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村社之间对于村庄公共事务责任边界也形成惯例,行政村集体组织负责基本公共服务,而社则负责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和村民分红,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关系;对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逐渐弱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广州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集体收益增加、共同的开发利益诉求,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江华   李艳琼  
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本质要求和发展动能,关系到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形态承载农业强国,关系到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农村农业发展道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仍然面临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困境、农民现代化的培育困境等问题。基于此,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发展厚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根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国栋  王晓杰  
平台型企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组织形态,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组织结构、公司战略与管理方式等方面重新建构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发展逻辑。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平台型企业的产生条件、建构过程及其运作机制。研究表明,平台型企业建构了各方基于利益与兴趣的生态社群,而顾客驱动下的开放边界、员工自治的权力倒逼体系、全员契约的内部市场制度,以及自由联盟的社群演化机制,则使平台型企业形成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自组织机制。本研究对于中国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协同创新,通过"制造业+互联网"促进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通过大型企业集团孵化小微企业来推行创新、创业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韩树杰  
自组织概念最早来源于热力学研究,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高津在其耗散结构理论中正式提出的;之后引发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深入广泛的关注。简言之,自组织是在简单规则下,依据统一愿景而演化出来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符合互联网时代平等、民主、开放、共享、去中心、网络化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组织主要是以纵向管控为主要特征的"他组织"体系,资源和权力类似金字塔一样向上集中。自组织由许多平等的分布式的个体单元组成,其最大魅力在于不需要一个固定中心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春凤  朱启臻  
自组织现象是移民村庄具有活力的前提,不仅有利于村庄形成有序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村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才具备产生自组织现象的条件。本文认为,移民新村的建设要通过产业发展、人员流动和人际交流保持其系统的开放性;要通过移民地区选择和移民构成的控制,维持一定势差,以保持其非平衡性;通过移民要素的配置,促进非线性关系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移民新村自组织现象的产生,使其受到内、外涨落的随机启动,进而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移民新村就难以获得活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连刚  陈星宇  谢彦明  
中国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治理主体缺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村集体经济支撑等结构性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重塑了乡村公共领域的治理结构,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本研究通过建立“动因-行为-绩效”和“主体禀赋-场域支持”两个逻辑分析范式,构建了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动态过程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基于4个典型案例解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依存条件。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行为机制为:利益互嵌-协同联动机制、矛盾调解-长效稳定机制和民生普惠-扶持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行为机制为:资源整合-节本增收机制、村社共建-固基强村机制、“培训+就业”助农机制和认知驱动-文化造血机制。同时,“村‘两委’+合作社”共治模式能更显著地提升乡村治理绩效。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禀赋、村庄场域支持网络两类依存条件的积极作用,一要充分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潜力与动力;二要健全乡村治理格局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选育机制;四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多元化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秦兴方  
农民集团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行动集团。但在城市化过程中 ,农民集团内部两  个子集团在“成本 -收益法则”支配下 ,其行动存在着诸多矛盾。要使农民集团采取推动  农村城市化的行动 ,政府必须通过农村城市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以及建立并完善农地市场  等制度安排 ,保障农民集团的行动收益大于行动成本 ,并在这一前提下影响农民对其行动  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努力使两者的比率与集团收益和个人收益的比率相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鸿波  
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对农民生计能力的改善机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基于乡村既有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务工资源、政策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的生计资本,由此型塑出农民不同的生计类型。然而,乡村资源禀赋并不总是直接对农民生计构成正向推动作用,也可能会对农民生计带来潜在性威胁。因而,如果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的优势来提升农村生计能力,需要以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作为中介机制。通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规避生计风险,并挖掘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而促成农民的生计赋能。由此,研究揭示了生计赋能的内在逻辑在于兼顾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整合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融合外源式发展和内源式发展的路径。在具体策略上,要厘清的政策、主体、网络和资源等乡村社会治理要素以助力生计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