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2)
2023(5746)
2022(4691)
2021(4480)
2020(3570)
2019(7853)
2018(7582)
2017(14230)
2016(7835)
2015(8512)
2014(8660)
2013(8466)
2012(8200)
2011(7538)
2010(7756)
2009(7356)
2008(7564)
2007(7263)
2006(6356)
2005(5487)
作者
(24272)
(20588)
(20292)
(19473)
(12803)
(10107)
(9157)
(7883)
(7681)
(7474)
(6989)
(6901)
(6629)
(6417)
(6392)
(6203)
(6104)
(5834)
(5777)
(5752)
(5139)
(5064)
(4946)
(4666)
(4636)
(4628)
(4592)
(4516)
(4360)
(4258)
学科
(32285)
经济(32238)
(24368)
(22237)
管理(19082)
(15616)
企业(15616)
农业(14812)
方法(12408)
数学(10552)
数学方法(10336)
业经(10318)
中国(8724)
(8716)
(8556)
(8210)
农业经济(6574)
地方(6386)
(6183)
银行(6171)
(5995)
(5896)
(5842)
金融(5842)
(5789)
(5428)
发展(5301)
(5294)
教育(5255)
理论(5209)
机构
学院(117442)
大学(116355)
(43839)
经济(42686)
研究(41137)
管理(40226)
理学(34566)
理学院(34118)
管理学(33264)
管理学院(33039)
中国(31779)
(28441)
科学(26623)
(24179)
(21434)
(21421)
农业(21331)
业大(20029)
中心(19792)
研究所(19435)
(18243)
财经(16913)
(16635)
师范(16427)
(15356)
(15010)
北京(14848)
(14630)
(14136)
经济学(13798)
基金
项目(76754)
科学(59750)
基金(55812)
研究(54610)
(49524)
国家(49008)
科学基金(41088)
社会(35453)
社会科(33214)
社会科学(33206)
(30413)
基金项目(29182)
自然(26316)
自然科(25765)
自然科学(25757)
自然科学基金(25298)
(25182)
教育(24945)
资助(22837)
编号(21819)
成果(18803)
重点(17204)
(16917)
(16343)
(16326)
(15938)
课题(15324)
(15289)
国家社会(14685)
科研(14685)
期刊
(56162)
经济(56162)
研究(32919)
(32911)
中国(26518)
学报(24227)
农业(21512)
科学(20877)
大学(18651)
学学(17857)
(16669)
管理(13713)
(13497)
金融(13497)
教育(13355)
业经(11696)
(8902)
财经(8805)
(8380)
技术(8247)
(7625)
经济研究(7541)
业大(7500)
农业经济(7441)
农村(7268)
(7268)
问题(7165)
农业大学(6552)
社会(6184)
社会科(5395)
共检索到179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本文以湖北省中部地区LG村派性政治为例发现,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并非村庄派性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寡头统治下的反抗型社会抗争成为LG村派性政治的核心要素。研究认为,反抗型派性政治起因于富人治村,形成于寡头政治。选举成为派性竞争和派性博弈的大舞台。在派性斗争中,派性充分利用群众进行维权抗争,针对对方贿选行为进行程序抗争,利用治理进行舆论抗争。反抗型派性政治具有目的抗争性、手段抗争性和策略抗争性三大内涵。在治理效果上,它具有伸张正义,抑制寡头政治;监督社区公共权力,促进公共权力民主运行和提高村民政治效能感三大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本文在比较台湾乡村地方选举的派系之争和大陆村委会选举中的派性斗争的基础  上 ,讨论了派系与派性的内涵 ,认为派系之争是以相对强有力的小共同体的存在和相对强  烈的面子压力为社会基础的 ,而派性斗争是在小共同体已经解体和传统精英失落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理解派系之争和派性斗争的这种不同 ,对于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和  乡村选举具有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阳  
村级政治运转的派性逻辑是乡村治理低效的根源。"向内人情"催生"派性逻辑",村级政治陷入宗族派系掌控之中。为此展开的复杂化制度安排却束缚了治理活力,造成"制度过载"格局。村庄官僚通过"策略规避"逃脱制度制约,继续依据"向内人情"机制为"自己人"服务。向内人情→派性逻辑→制度过载→策略规避的循环系统构造了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体系。村级政治派性逻辑的一个社会后果便是产生了"投机型经纪"这一新经纪类型,"投机型经纪"又反过来成为派性逻辑的制造者和推行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抑制与消灭"投机型经纪"是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刘璇  
无论一元还是二元派性执政,派性政治都存在代表性问题。它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派性在竞选时宣称代表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派性在上台后与大众渐行渐远。在代表性断裂条件下,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加剧,村庄成为精英谋利的竞技场。民众重构代表制的努力,因派性的介入遭遇失败,村庄政治合法性被侵蚀。通过村级治理制度创新,能抑制派性谋利的空间,但要克服派性政治的代表性问题,还需构建更具代表性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委重视、部门联动来践行群众路线,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自身代表性,能弥补村级程序民主的代表性不足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仝志辉  
本文通过对三个村庄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村庄派性政治为什么可能为农村组织建设提供资源。文章认为,派性具有为原有研究失察的三个方面的性质,即派性的部分利益实质与社区公益表达的不一致,派性群体内部有稳定的私人联系,派性竞争是一种特殊情态下的面子竞争。派性的这三种性质决定了农村组织建设可以将派性作为资源,并在派性政治严重的村庄取得进展。本文的这一发现将促使人们反思原有的对农村组织建设资源的僵化理解,从而把视野真正投向实际的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民人际间关系网络;在笔者看来,这是重建农村社区组织的正确道路。基于此,对农村社区重建的涵义,本文也提出了新的理解。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魏超杰  
~~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