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20)
- 2023(15976)
- 2022(13454)
- 2021(12547)
- 2020(10534)
- 2019(24560)
- 2018(24340)
- 2017(46296)
- 2016(24893)
- 2015(28252)
- 2014(27996)
- 2013(27795)
- 2012(25659)
- 2011(22943)
- 2010(23339)
- 2009(21755)
- 2008(21414)
- 2007(19355)
- 2006(16769)
- 2005(14892)
- 学科
- 济(100296)
- 经济(100152)
- 业(72663)
- 管理(71969)
- 企(54966)
- 企业(54966)
- 方法(44658)
- 数学(39388)
- 数学方法(38848)
- 农(37593)
- 财(28560)
- 中国(26782)
- 农业(24941)
- 业经(24427)
- 制(24254)
- 地方(20365)
- 学(20031)
- 贸(18380)
- 贸易(18364)
- 易(17868)
- 务(17071)
- 财务(17008)
- 财务管理(16961)
- 银(16663)
- 银行(16626)
- 体(16107)
- 企业财务(16032)
- 融(16003)
- 金融(15996)
- 行(15822)
- 机构
- 大学(350474)
- 学院(350009)
- 济(141605)
- 经济(138359)
- 管理(134513)
- 理学(115363)
- 研究(115326)
- 理学院(114117)
- 管理学(111997)
- 管理学院(111319)
- 中国(88639)
- 京(73009)
- 科学(69926)
- 财(68513)
- 农(62803)
- 所(57600)
- 中心(55491)
- 江(55022)
- 业大(53209)
- 财经(53143)
- 研究所(51801)
- 经(48102)
- 农业(48086)
- 范(45972)
- 师范(45477)
- 北京(45456)
- 州(43206)
- 经济学(43202)
- 院(41864)
- 财经大学(39224)
- 基金
- 项目(235090)
- 科学(184403)
- 研究(173461)
- 基金(169687)
- 家(147422)
- 国家(146134)
- 科学基金(125420)
- 社会(109789)
- 社会科(103741)
- 社会科学(103714)
- 省(92926)
- 基金项目(89769)
- 教育(80912)
- 自然(80185)
- 自然科(78312)
- 自然科学(78288)
- 划(77496)
- 自然科学基金(76870)
- 编号(71683)
- 资助(68794)
- 成果(59152)
- 重点(53111)
- 部(52202)
- 发(50271)
- 课题(49419)
- 创(49117)
- 制(46233)
- 创新(45914)
- 国家社会(45408)
- 科研(45359)
- 期刊
- 济(159178)
- 经济(159178)
- 研究(101149)
- 中国(74709)
- 农(60814)
- 学报(55610)
- 财(55530)
- 科学(50414)
- 管理(49038)
- 大学(43444)
- 学学(40565)
- 农业(40185)
- 教育(40158)
- 融(34248)
- 金融(34248)
- 技术(32929)
- 业经(28320)
- 财经(26228)
- 经济研究(24414)
- 经(22496)
- 问题(21160)
- 图书(20395)
- 业(19555)
- 版(18567)
- 理论(16744)
- 技术经济(16587)
- 统计(16501)
- 贸(16320)
- 科技(15452)
- 实践(15233)
共检索到530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建宇
如何在农村基层双重推进村庄党建和村民自治是当前村庄治理的重要议题。文章从"巷邻坊"党建服务点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和运作样态入手探讨村庄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功能实现机制,以此凸显村庄党建和村民自治重心双下移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发现,村组层面的组织创新为村庄党建嵌入村民自治提供了契机和组织基础,其中嵌入性自主为村组党建和村组自治的实践提供了中间渠道和行动空间,而基层党委政府则以体制性吸纳、党建功能的生活化运作和组织行动的双向嵌入为策略将村庄群众组织纳入基层党建体系,继而构建村庄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功能实现机制。另外,创新、行动和结构化三者构成了村庄党群结构优化和功能整合的现实逻辑。由此,这种嵌入式的功能实现机制可视为当前创新性实现村庄党建和村民自治功能的一种实践主张。
关键词:
嵌入 村庄党建 村民自治 功能机制 逻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彬
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当前安徽省C村积极创设自治架构、理顺自治机制、拓展自治能力,构建了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全新实践模式。然而现阶段仍然面临着基层党建虚化弱化、政治引领力羸弱、自治单元适配性不足、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基层党建机制,增强村民自治效能,健全协同治理制度,打造共商、共建、共享自治格局。
关键词:
党建 农村 基层自治 村民自治 治理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秦勃
宗族是村庄政治生活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农村场域中,宗族依然扮演着农村社会自我运行中的重要角色,并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本文选取了湘南一个村庄中两个势均力敌的异姓宗族,分析他们在村民选举中的博弈行为。通过个案研究可以显见,在双方或几方宗族势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村民们只是各自投自己一方的选票,进行非合作博弈,其结果只会是选举失败,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宗族非理性的认同、宗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村社会的面子观等。缓和或者消解这种宗族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发挥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疏",而不是"堵"。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宗族 博弈 选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白呈明
"理解80%中国农村的80%现象"驱使我们去深切地关注和观察中国普通村庄日常生活中的村民自治,以便更好地把握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样态和真实逻辑,而不为"明星"效应所左右。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生活,它将在现代民主、法治和传统文明的契合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
普通村庄 村民自治 生活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陕西关中村民小组治理的实践,对乡村"微自治"的运行基础与实践机制进行了考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及农民的离散化状态造成新一轮治理困境的背景下,乡村"微自治"试图通过乡村社会内生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强化行政村层级以下治理单元的自治功能,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兴办村庄公共事务。土地所有权关系、以民间信仰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及熟人社会是乡村"微自治"有效运行的基础。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对中坚农民实行组织吸纳,综合援引政策法规、人情面子机制和分类治理机制,推动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乡村"微自治"再造了乡村社会的组织性,体现为动员农民参与村庄治理,重塑公共秩序;有效约束钉子户,提升村庄公共利益;整合村级组织,增强治理合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合平 王卫东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在民主的基础上自主处理集体事务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自治,它是村民所应该享有的一种固有权利。我国的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市民社会学说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法理 市民社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德敏 陈晶晶
我叫高德敏,是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战旗人"。2018年过年前,习总书记来战旗村考察,对我们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肯定,赞扬我们说"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我们所有的村民都非常开心,比过节日还高兴。战旗村以前叫集凤大队,在成都算比较偏远的村子。1965年的时候只有三间猪圈房、一个木制文件柜、三把圈椅,还有700元的债务。后来农业学大寨,村里把下湿田改成了丰产田,沟端路植树成行,农业生
关键词:
土地整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向楠 乐章
集体经济实力与村民自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集体经济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利用多层回归模型与工具变量法,本文从民主自治的过程维度与有效自治的结果维度实证考察集体经济实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效应及约束条件。结果发现,第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显著的民主增进效应,利益关联强化有利于提高村民选举参与率,尤其是中低社会阶层的选举参与率。第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并不必然推动村庄有效自治,集体经济的治理效能还受到村庄社会关联度的调节,即在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动员作用,推动集体行动达成与村庄治理有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组织 组织能力 乡村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组织 组织能力 乡村社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