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6)
- 2023(14303)
- 2022(11692)
- 2021(10631)
- 2020(8810)
- 2019(19721)
- 2018(18922)
- 2017(36583)
- 2016(19543)
- 2015(21543)
- 2014(20864)
- 2013(20887)
- 2012(19602)
- 2011(17480)
- 2010(17731)
- 2009(16787)
- 2008(15741)
- 2007(14025)
- 2006(12599)
- 2005(10990)
- 学科
- 济(92299)
- 经济(92217)
- 业(62966)
- 农(50863)
- 管理(49286)
- 企(39894)
- 企业(39894)
- 方法(37471)
- 数学(34308)
- 数学方法(34105)
- 农业(33956)
- 融(27034)
- 金融(27034)
- 中国(26878)
- 业经(24989)
- 银(24861)
- 银行(24823)
- 地方(24659)
- 行(23998)
- 财(21443)
- 制(19469)
- 贸(16130)
- 贸易(16120)
- 学(16105)
- 易(15678)
- 技术(13894)
- 产业(13844)
- 发(13580)
- 体(13422)
- 务(13263)
- 机构
- 学院(280661)
- 大学(273299)
- 济(122572)
- 经济(120378)
- 管理(106913)
- 研究(95659)
- 理学(93390)
- 理学院(92429)
- 管理学(90984)
- 管理学院(90517)
- 中国(78764)
- 农(71439)
- 科学(59273)
- 农业(55162)
- 京(54859)
- 财(52986)
- 业大(50940)
- 所(48335)
- 中心(47106)
- 江(45147)
- 研究所(44249)
- 财经(42806)
- 经(39174)
- 经济学(38245)
- 经济学院(35103)
- 农业大学(34722)
- 范(33790)
- 省(33773)
- 州(33721)
- 院(33436)
- 基金
- 项目(196732)
- 科学(155112)
- 基金(144002)
- 研究(139981)
- 家(127132)
- 国家(125994)
- 科学基金(107769)
- 社会(93195)
- 社会科(88374)
- 社会科学(88350)
- 省(80943)
- 基金项目(77556)
- 自然(69041)
- 自然科(67400)
- 自然科学(67380)
- 自然科学基金(66202)
- 划(64930)
- 教育(60919)
- 资助(57221)
- 编号(54169)
- 发(45292)
- 重点(44392)
- 部(43215)
- 创(41686)
- 成果(40914)
- 国家社会(39267)
- 农(39169)
- 创新(39035)
- 科研(37584)
- 课题(37517)
- 期刊
- 济(135956)
- 经济(135956)
- 研究(76045)
- 农(73829)
- 中国(54553)
- 农业(49663)
- 学报(49590)
- 科学(44598)
- 融(42368)
- 金融(42368)
- 大学(38003)
- 财(37957)
- 学学(37126)
- 管理(33947)
- 业经(29558)
- 业(23336)
- 财经(21256)
- 经济研究(20434)
- 技术(20424)
- 问题(19512)
- 经(18181)
- 教育(17356)
- 版(16173)
- 农村(15665)
- 村(15665)
- 农业经济(15243)
- 业大(14444)
- 资源(14406)
- 世界(14362)
- 科技(13669)
共检索到411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付阳奇 朱玉春 刘天军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剖析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并利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未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村庄产业融合促进了农地从低生产效率农户流入高生产效率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均在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转入情况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地方组织干预强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的促进作用,弱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外来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转入农地方面的重要作用,适时引入地方组织干预,重点关注如何保障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地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兰 冯淑怡 陆华良 曲福田
研究目的:分析影响村庄层面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的因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村庄经济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村庄整体非农就业水平提高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但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抑制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村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可以保障农地规模经营的顺利推进,但行政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村领导来自大宗大族不利于农地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村干部"年轻化"对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以及规范村干...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兰 冯淑怡 陆华良 曲福田
本文利用江苏省村庄和农户两个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农地不同流转去向(流转给小规模农户还是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对转出户收入的影响,进而考察农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相较于流转给小规模农户的增收效果。研究发现:与流转给小规模农户相比,将农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未能显著提高转出户的收入。具体而言,农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对转出户的增收效果仅体现为增加农地租金(进而增加农业收入),但其增收部分缘于农业补贴被人为地计为农地租金而非转移性收入,这使转出户报告的转移性收入反而更低。而且,农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虽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但并未起到促进转出户提高非农收入和总收入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转出户的非农就业整体上已经较为充分,非农收入占比普遍已较高,且部分地区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是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推动的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险生 李宁
民主能否提高产权安全性是一项重要而经典的研究议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调整有可能成为民主破坏产权的制度土壤。故而,需要研究村庄民主对地权安全性的影响。我国农地确权实践为此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的数据,从民主的广度层面,采用村庄投票率衡量村庄民主,定量研究了村庄民主对农地确权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选举参与率与村庄确权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从性别视角来看,女性投票参与率的提升更能显著提高村庄确权率;从产权稳定性视角来看,土地调整对土地确权有负面影响,在有土地调整的村庄民主对确权未发挥出更多的功效。同时,在发生了征地的村庄,民主也并非更能促进确权。据此,为了保护农户土地权益,仍需扩大农户的政治参与,特别是要动员女性群体参与到乡村政治。
关键词:
村庄民主 产权安全 确权 土地调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敏 樊鹏飞 张兰 冯淑怡
社会监督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克服政府监管失灵并规范农户主体行为。将社会监督嵌入农村社会关系中,深入考察社会监督对规范农户乱排污水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2335个微观农户,运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1)社会监督能减少农户的乱排行为,主要体现在河道管护保洁队伍主体监督作用的发挥。(2)社会监督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村干部的监督作用受到干群关系的调节。当干群关系良好时,村干部监督能有效抑制农户的乱排行为;而当干群关系糟糕时,村干部监督反而会刺激农户乱排行为的发生。(3)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仅有河道管护保洁队伍发挥的监督作用稳健存在。此外,在女性群体、低文化群体、低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中,社会监督的作用受到村民关系和管群关系的调节;而在男性群体、高文化群体、高收入群体和年轻群体中,社会监督的作用受到干群关系和村民主体间相互监督的调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玲
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产业政策评价的一般方法,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五个层面构建包含18个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苏省市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由苏南、苏中向苏北梯次递减的区域特征;苏南地区的南京和苏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最高,苏北地区的宿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玲
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产业政策评价的一般方法,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五个层面构建包含18个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苏省市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由苏南、苏中向苏北梯次递减的区域特征;苏南地区的南京和苏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最高,苏北地区的宿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晶 丁士军
农户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和收入差异的合理控制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和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湖北宜昌、随州732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下农户收入状况及其结构性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融合组的户均收入水平及不平等状况明显高于非融合组,而融合组和非融合组家庭增收渠道差异导致农户收入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异质性。进一步依据收入结构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现,融合组非农经营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高达70.63%,其边际贡献率为正且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户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诱因。而融合组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贡献率为负,减轻了农户收入总体差异。此外,按产业融合和地区子群对泰尔指数分解后则证实了是否参与产业融合和不同主导产业子群的组内差距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明显大于组间差距。为此,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同时,应当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有效防控产业融合下农户内部收入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燕 刘旭阳 王文平
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以下简称“双链”)融合的背景下,为识别江苏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才、资本、技术资源配置,释放科技资源创新潜能,基于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资源产出,构建包含1个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的“双链”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江苏2011—2020年“双链”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结果表明:江苏“双链”在部分年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存在科技资源投入结构失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科技资源知识成果产出有待增加以及科技资源经济成果转化有待提高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从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源投入、转变传统管理机制和提升创新链的产业贴合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江苏“双链”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苏炜 张梦缘 夏雯婷 苏竑予
高铁对于实现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和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出行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星级酒店为例,运用江苏省2019—2022年间县域高铁开通数据实证评估高铁对地方旅游服务经济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江苏县域高铁的开通提高了当地酒店的总收入和客房出租量,但是对于酒店总利润无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高铁对酒店客房出租量的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疫情期间和市辖区促进效应更小,对距离高铁站较远的酒店促进效应更小,但是对不同星级酒店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基于微观视角探索高铁和酒店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高铁旅游效应研究文献,也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研究支持。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 江苏省星级酒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毛学峰 刘靖
识别农业内部真正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群体特征是农业政策富有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根本,这将给支农政策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以往研究或者从非农就业的分析反向推论农业生产,或者混淆概念与定义,或者缺乏动态、地域或不同类型组群的对照,对于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转型时期经历了怎样变动的问题并没有给出一致性的结论。本文试图使用微观数据来检验农地是否"女性化"或"老龄化"。分析认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偏向女性,同时农业生产主体逐渐向年龄大的层次偏重,但与其说是农地"女性化",不如说是农地"老龄化",然而"老龄化"不等于"老年化",更不等于中青年人对于农业的放弃,或许女性和老人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然而这或者是长久以来的趋势,或者只是比重较往年有所增加,但离真正的掌控农业生产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关键词:
女性化 老龄化 农业劳动参与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财 田传浩 顾海英
土地确权和村庄稳定是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两个重大议题,土地产权安全是维护村庄稳定、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考察了土地产权保护对村庄稳定的影响,使用村庄民主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农地确权可以显著降低村庄犯罪的发生概率。计量检验表明:农地确权村比未确权村发生犯罪事件的概率下降27.1%,农地确权改革使得发生犯罪事件的村庄犯罪人数减少46.3%,整体的村庄犯罪率下降9.9%。机制分析发现:土地产权保护会通过减少农户间土地流转摩擦、降低征地冲突、改善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村庄贫困等渠道,减少村庄犯罪。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完善土地产权保护类型和提高土地产权保护质量,降低农民维权成本,为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琛 周振 孔祥智
本文基于1998—2013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利用撤县(市)设区政策这一外生政策在江苏省县级层面逐步推进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构建了撤县(市)设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证实了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阻碍了被撤并县(市)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作用效果约为10.7%。撤县(市)设区政策阻碍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是政策实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与外地就业的相对工资比率。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实施撤县(市)设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被撤并县(市)工资相对水平,促进作用效果约为8.7%。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琛 周振 孔祥智
本文基于1998—2013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利用撤县(市)设区政策这一外生政策在江苏省县级层面逐步推进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构建了撤县(市)设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证实了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阻碍了被撤并县(市)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作用效果约为10.7%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颖忆 冯年华 戈大专 戴军
[目的]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本文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