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13)
2023(12702)
2022(10772)
2021(10076)
2020(8629)
2019(19782)
2018(19557)
2017(37218)
2016(20230)
2015(22836)
2014(22763)
2013(22504)
2012(20829)
2011(18744)
2010(18861)
2009(17481)
2008(17330)
2007(15671)
2006(13529)
2005(11719)
作者
(58492)
(49193)
(48891)
(47061)
(30906)
(23827)
(22512)
(19299)
(18649)
(17441)
(16807)
(16633)
(15511)
(15403)
(15331)
(15242)
(15121)
(14349)
(14178)
(14115)
(12193)
(12055)
(12022)
(11360)
(11157)
(11075)
(11037)
(10840)
(10002)
(9935)
学科
(84395)
经济(84300)
(57499)
管理(56339)
(44263)
企业(44263)
方法(40475)
数学(36248)
数学方法(35759)
(33333)
(22923)
农业(22047)
中国(20888)
业经(20248)
地方(17883)
(17833)
(17622)
(14478)
贸易(14471)
(14171)
财务(14124)
财务管理(14088)
(14042)
企业财务(13374)
(13100)
银行(13069)
(12408)
(12015)
金融(12012)
(11983)
机构
学院(288224)
大学(286807)
(115201)
经济(112606)
管理(112457)
理学(97291)
理学院(96254)
管理学(94396)
管理学院(93855)
研究(93264)
中国(72074)
(58781)
科学(58031)
(54181)
(53954)
中心(46488)
(46218)
业大(44999)
(44868)
财经(43032)
研究所(42071)
农业(41456)
(39000)
(37970)
师范(37560)
北京(36120)
(35169)
经济学(35089)
(33665)
经济学院(31860)
基金
项目(196666)
科学(155087)
基金(143509)
研究(142063)
(125274)
国家(124181)
科学基金(106863)
社会(90515)
社会科(85565)
社会科学(85544)
(77921)
基金项目(76245)
自然(69844)
自然科(68216)
自然科学(68195)
自然科学基金(66949)
教育(66101)
(65274)
资助(58275)
编号(58106)
成果(46928)
重点(44519)
(43774)
(42157)
(40642)
课题(39574)
科研(38600)
创新(38066)
教育部(37403)
国家社会(37390)
期刊
(126376)
经济(126376)
研究(79194)
中国(53895)
(52590)
学报(46548)
(43182)
科学(42713)
管理(38012)
大学(35718)
农业(34581)
学学(33836)
教育(28198)
(27367)
金融(27367)
技术(25344)
业经(23796)
财经(20774)
经济研究(18598)
(17730)
问题(17360)
(16119)
(15969)
统计(14654)
技术经济(13962)
图书(13618)
理论(13517)
资源(13343)
(13159)
财会(12513)
共检索到418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冷波  
基于湖北省秭归县C村的考察表明:在后税费时代,村庄进行了治理改革创新,在村委会之外另设村落理事会进行"双轨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村庄实行"双轨治理",是在农村基层行政僵化、行政村悬浮与自治运转失效、国家资源输入与农民需求无法对接的背景下产生的。"双轨治理"主要有村庄治理上行政与自治分离、干部管理上职业与兼职并存、村务管理上服务与治理互补三方面的特征。村庄"双轨治理"模式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强化了基层组织权威,减少了矛盾纠纷、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还优化了资源分配、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金洋  刘玉霞  向森林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本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选取了辖内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村,随机抽取40户农户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简要描述了当前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出现的积极变化,深入分析了农户金融供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野   刘勤   黄进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力量,我国乡村产业正在进入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标志的新阶段。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代表不同主导产业乡镇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以数据化农业信息为关键要素,以农业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为硬件支撑和载体,赋予乡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市场有效对接、产业融合发展强大动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增值和农民增收,最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跨案例比较发现,在数字经济赋能不同主导产业乡镇的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赋能层面、方式、领域及效果存在差异。基于此,各农村地区亟待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机制,从而全面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保真,张义华,梁刚,何克春,尤庆虎,向卫华  
对实施县级卫生资源发展规划已有7年历史的湖北省秭归县与未实施规划的邻近五峰县,对县直存量卫 生资源的调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为考察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陕西、宁夏两省758份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村民归属感和干部亲近感作为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部人身份认知程度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集体效能感在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村民的亲社会倾向能够显著增强集体效能感对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以营造集体文化、凝聚集体意识、再造集体组织为前提,弱化村社内部的异质性,增强村民对村社集体和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为村民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章以南海区禾村的党建创新为例,探讨新时期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的可行路径。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事务的解决,而基层党建的核心是对人的组织和动员,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基层治理是基层党建的依托,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事务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载体,量化的考核体系构成激活基层党建的动力,党员联系群众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路径,因此,基层治理重塑了基层党建的生命力,强化了基层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则通过对群众的教育、组织和动员,重塑村庄的公共性,为村庄的公共性注入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从而强化了基层治理的政治基础。因此,上述交互关系既包含以"事"为载体对人的动员和组织,也包含以"人"为主体对"事"的治理。可见,基层党建的生命力蕴含在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之中,基层党建不仅涉及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风问题,更要以基层治理为归宿,突出党员的代表性、积极性和先进性,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激活基层党员的身份意识。因此,以基层治理激活基层党建,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终形成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是应对转型期乡村社会复杂治理格局的基本路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通过对浙江北部D村的个案考察,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经济高度分化背景下利益密集型村庄选举过程的表现样态及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村庄治理层面的后果。研究表明,村级权力的高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以纵向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圈层化构成了村庄内部选举高度竞争化的助推机制;在竞争性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以利益派性为组织基础,采取关系、金钱等策略性动员方式获取选票;村级权力的高价值直接带来了村庄选举以及村庄治理的谋利化色彩,表现在村级资源的分配上,即为分配原则的私人化,导致了村庄底层以上访为主要方式的针对处于村干部位置之上的富人群体的抗争,村级组织面临合法化危机。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丽霞  张应良  刘魏  
借助IAD理论框架,将村庄特征分为物质属性、共同体属性、规则三个维度,基于CLDS2016数据,用熵权TOPSIS法对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水平、供给结构分别进行量化,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村庄特征、民主治理对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内宗族异质性越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也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人口规模越大、村庄距离县城越远,越有利于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行政村中自然村数量对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负向影响;民主治理更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且在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庄人口规模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丽霞  张应良  刘魏  
借助IAD理论框架,将村庄特征分为物质属性、共同体属性、规则三个维度,基于CLDS2016数据,用熵权TOPSIS法对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水平、供给结构分别进行量化,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村庄特征、民主治理对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内宗族异质性越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也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人口规模越大、村庄距离县城越远,越有利于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行政村中自然村数量对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负向影响;民主治理更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且在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庄人口规模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治理具有小微治理的特性,单纯采用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的方式难以达到基层"善治"状态。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契机,以村庄的利益密度以及社会资本为基础,湖北省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激活了小微治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非正式的群众动员机制、内部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微观化的权力运行机制。小微治理促进了群众参与,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基层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共赢。在探索小微治理常态化路径的同时防止其正式化,是小微治理持续运行的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淑娴  彭毅  
湖北省秭归县因其位于三峡库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本文对秭归县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做了简单介绍,从中总结出了秭归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秭归县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等良好的发展契机,充分发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县内龙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及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将秭归县的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型农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