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4)
2023(13218)
2022(11195)
2021(10514)
2020(8939)
2019(20398)
2018(20072)
2017(38703)
2016(20928)
2015(23300)
2014(23478)
2013(23130)
2012(21402)
2011(19272)
2010(19057)
2009(17663)
2008(17406)
2007(15620)
2006(13102)
2005(11243)
作者
(59909)
(50637)
(50082)
(48008)
(31730)
(24510)
(23037)
(19693)
(19101)
(17912)
(17077)
(17065)
(15855)
(15657)
(15640)
(15636)
(15594)
(14727)
(14430)
(14384)
(12307)
(12257)
(12187)
(11581)
(11369)
(11297)
(11191)
(11062)
(10315)
(10220)
学科
(87576)
经济(87483)
(60829)
管理(58247)
(47128)
企业(47128)
方法(43070)
数学(38633)
数学方法(38137)
(33671)
(24308)
农业(22299)
中国(21509)
业经(20907)
地方(17915)
(17372)
(17372)
(15251)
财务(15208)
财务管理(15168)
(14966)
贸易(14961)
(14546)
企业财务(14459)
(13078)
银行(13051)
(12586)
金融(12583)
(12381)
理论(12246)
机构
学院(298682)
大学(296315)
(120840)
经济(118312)
管理(116517)
理学(101662)
理学院(100576)
管理学(98708)
管理学院(98150)
研究(96170)
中国(72021)
(60196)
科学(60087)
(56178)
(55140)
(47732)
业大(46958)
中心(46545)
财经(44523)
(44156)
研究所(43699)
农业(43181)
(40528)
(38551)
师范(38138)
经济学(37584)
北京(36528)
(35334)
(34303)
经济学院(34183)
基金
项目(206921)
科学(163379)
基金(151606)
研究(148818)
(132660)
国家(131526)
科学基金(113084)
社会(95643)
社会科(90466)
社会科学(90442)
(81819)
基金项目(80695)
自然(73925)
自然科(72231)
自然科学(72208)
自然科学基金(70926)
教育(69101)
(68485)
资助(61463)
编号(59943)
成果(47835)
重点(46877)
(46276)
(44304)
(43009)
课题(40985)
科研(40445)
创新(40220)
教育部(39738)
国家社会(39729)
期刊
(128604)
经济(128604)
研究(79436)
(55349)
中国(54151)
学报(49246)
科学(44809)
(44064)
管理(39612)
大学(37651)
农业(36705)
学学(35965)
教育(27515)
(26743)
金融(26743)
技术(25833)
业经(24354)
财经(21676)
经济研究(19753)
(18630)
问题(17589)
(17494)
(16632)
统计(14938)
技术经济(14387)
(13631)
资源(13330)
科技(13283)
理论(13239)
商业(13124)
共检索到421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吕悦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博文  孙琳琳  张珩  余劲  
村干部职务行为是巩固和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基础,对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陕陇滇黔四省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乡村治理有效性测度指标和村干部履职程度测度指标,使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等方法考察村干部职务行为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履职程度及各分项均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村干部履职程度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具有显著差异,随着乡村治理有效性分位点的上升,村干部履职程度的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机制分析发现,村干部履职程度会通过治理技术水平和村规民约规范程度对乡村治理有效性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村干部履职程度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正向影响在村干部为女性、村干部收入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中更为明显。鉴于此,本文提出强化村干部监督管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开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德文  
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达成,与基层政权拥有的治理空间密切相关。乡村治理空间的再造,指的是基层政权在履行国家治理职能、形塑国家治理合法性的过程中,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合法性源自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供给,有效性则源自于对乡村治理需求的有效回应。基于对W镇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乡村治理空间再造的路径包括:(1)在政策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任务的多元化和有序性;(2)通过再造政策执行主体,建构独立而完备的、多元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3)政策工具多样化,为多管齐下的乡村治理策略提供条件。可见,一个富有弹性的乡村治理空间,并非是对原有治理体系的替代,而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开放性的制度选择空间。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加强新制度的供给,更要注重激活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理制度及策略。当务之急是,发现并激活有效治理策略,使之纳入制度化轨道。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唐晓腾  
本文从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选择这一视角 ,分析了村民自治中村官被依法   “罢免”、行政撤换和主动辞职三种现象背后的制度因素 ,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正  加速分化 ,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出现“疏离” ;从而指出造成村干部“角色冲突”的真正  原因 ,是现有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需求性职能矛盾和制度性职能矛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柔性嵌入是驻村干部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参与乡村治理的管理实践。柔性嵌入式治理并非单纯的行政制度吸纳与整合,而是包括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在内的多维柔性嵌入的互动与治理的过程。从辽宁省X县的治理实践来看,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仍受根深蒂固的刚性治理思维、运转不畅的民主协商机制、薄弱的乡村社会资本、匮乏的村庄公共精神等现实因素掣肘。需要从转变刚性治理观念、运用情感治理技术、完善基层协商机制、挖掘乡村内生资源、培育村庄公共精神等层面进一步激活柔性嵌入机制,持续提升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效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斌  宁泽逵  
当代以徐勇等为代表提出的村干部双重角色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该双重角色理论缺少量化分析支撑。作为双重代理人的村干部,是严格意义上的不偏不倚的"中间人",还是有所偏重?皆需要量化、验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村干部角色代理权重的概念,并试图在这一分析框架下量化村干部角色代理倾向。并认为,村干部具有天生的向村民代理人角色倾斜的潜质,同时指出,当代村干部角色代理方向应是在村民自治的精神下更多的为民服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宁泽逵  柳海亮  王征兵  柴浩放  
文章通过对村干部“公职化 /职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实践的述评 ,以及从评判村干部职业化的三个表征 :“村干部工资的来源及发放主体、村干部工作的流动性、村干部的职业生涯设计”和村干部职业化可行性的四个维度 :“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群众基础和组织机构环境以及村干部自身的基本素质”的分析 ,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 ,尤其是中西部传统农业型地区的农村 ,村干部公职化 /职业化的条件还不成熟 ,并进一步澄清了经济发展与村干部职业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经济发展是村干部职业化 /公职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而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 ,社会经济、法律法规、民众政治生活习惯的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龙  
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在实践中村干部行为却出现了日益权变的趋向。通过对S省J县7个村庄的项目进村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村庄资源禀赋与公众参与是影响和塑造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关键变量。项目进村中,村干部角色在国家"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制度角色定位中出现了变异或偏移,呈现出"撞钟型""横暴型""分利型""协调型"干部四种行为类型,村庄治理也由此呈现为"沉默秩序""普力夺秩序""谋利秩序"和"多元治理秩序"四种治理型态。新时代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对村干部角色具有纠偏和规制效应,促使村干部角色回归其应然位置,促进乡村多元有序治理和良善秩序的生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鞠正江  
乡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目前乡村干部的自我角色认知较为清晰,但政策执行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乡村治理能力与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塑造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首要举措,突出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推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毅  
With regard to the behavior of and the role played by village officials, all general studies position them as proxies of the nation and kingpins of the village.But we think that this theory of "double-role" is only a general static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not a situational study in terms of proc...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钱忠好  
本文重点分析了乡村干部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 ,乡村干部在与农户打交道时 ,乡村干部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这使乡村干部的偏好和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干部偏好于经常性行政调整承包地的行为是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发育。因此 ,要加速我国农地市场化的进程 ,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丽  
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他们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信心的,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基于这种判断和对新农村建设话语的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个关键性问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定贵  俞健  
为了解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以广西贫困村为例,分别对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问卷调查,乡镇干部发放问卷287份,实际回收268份,村干部发放问卷378份,实际回收327份,共595份。对调查结果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乡镇干部偏向于从农村发展的内因上找原因,而村干部更倾向于从外因上找原因。因此,思想观念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应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