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2)
- 2023(14760)
- 2022(11929)
- 2021(11152)
- 2020(8916)
- 2019(20266)
- 2018(20251)
- 2017(37616)
- 2016(21183)
- 2015(23907)
- 2014(23824)
- 2013(22763)
- 2012(21112)
- 2011(19007)
- 2010(19548)
- 2009(17535)
- 2008(17541)
- 2007(15657)
- 2006(14139)
- 2005(12918)
- 学科
- 济(79633)
- 经济(79506)
- 业(61341)
- 管理(55926)
- 农(50826)
- 企(39274)
- 企业(39274)
- 农业(33924)
- 中国(26596)
- 业经(25338)
- 方法(24614)
- 制(23637)
- 财(21770)
- 数学(20902)
- 数学方法(20629)
- 地方(19160)
- 体(17121)
- 银(16124)
- 银行(16097)
- 行(15465)
- 学(15324)
- 发(15017)
- 融(14985)
- 金融(14980)
- 理论(13057)
- 贸(13008)
- 贸易(12995)
- 体制(12940)
- 农业经济(12685)
- 易(12569)
- 机构
- 学院(289005)
- 大学(283866)
- 济(114579)
- 经济(111918)
- 管理(103399)
- 研究(102355)
- 理学(87857)
- 理学院(86749)
- 管理学(85116)
- 管理学院(84574)
- 中国(80793)
- 农(65723)
- 京(63122)
- 科学(61560)
- 财(55913)
- 所(52157)
- 农业(50160)
- 中心(48421)
- 业大(47644)
- 江(47546)
- 研究所(46768)
- 财经(42299)
- 范(41645)
- 师范(41254)
- 北京(39763)
- 经(38402)
- 州(36869)
- 院(36596)
- 经济学(34292)
- 省(33972)
- 基金
- 项目(190648)
- 科学(150096)
- 研究(146224)
- 基金(135492)
- 家(117734)
- 国家(116569)
- 科学基金(99195)
- 社会(91748)
- 社会科(86303)
- 社会科学(86280)
- 省(76241)
- 基金项目(72109)
- 教育(68361)
- 划(64103)
- 编号(61931)
- 自然(61276)
- 自然科(59726)
- 自然科学(59708)
- 自然科学基金(58641)
- 资助(52742)
- 成果(51245)
- 课题(44467)
- 重点(43677)
- 发(43010)
- 部(42768)
- 制(40845)
- 创(39468)
- 性(38028)
- 国家社会(37693)
- 创新(36929)
- 期刊
- 济(139501)
- 经济(139501)
- 研究(87210)
- 中国(71530)
- 农(69503)
- 农业(46893)
- 学报(46315)
- 财(44119)
- 科学(42626)
- 教育(41990)
- 大学(36764)
- 管理(36253)
- 学学(34367)
- 融(34037)
- 金融(34037)
- 技术(28603)
- 业经(27781)
- 业(22976)
- 财经(20977)
- 问题(19776)
- 经济研究(18916)
- 经(18001)
- 版(17124)
- 职业(16308)
- 农村(15947)
- 村(15947)
- 世界(15580)
- 农业经济(15394)
- 资源(14084)
- 现代(13375)
共检索到456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不少学术观点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笔者在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发现,村干部职业化并非只有利,而是利弊共存。村干部职业化虽然能够有效激励村干部积极行政,并促进村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村干部职业化并没有解决村干部作为"当家人"为民服务的动力问题;伴随村干部职业化的是村级组织的行政化和村民参与的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市政府通过一些制度化的监控手段,改进村干部职业化,使村干部有效地为民服务。南京市村干部职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及其为克服弊端进行的制度创新,回应了当下村干部职业化的争议,为村干部职业化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乡镇治理事务的公共服务取向与繁杂的公共行政事项对职业村干部群体形成制度性需求,农村社会格式化成为后备干部制度有效运作的社会土壤。职业村干部群体的科层化治理体现为权责明晰的行政责任制度、逐级晋升的官僚成长机制和常态化的办公会议制度。职业村干部群体身处科层化的治理结构中,具有理性官僚的些许特征。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并非仅仅依靠科层制就能实现,基层治理程式化以相应的社会条件和雄厚的公共财政为依托。众多的治理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功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制度创新应通盘考虑相关治理变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乡镇治理事务的公共服务取向与繁杂的公共行政事项对职业村干部群体形成制度性需求,农村社会格式化成为后备干部制度有效运作的社会土壤。职业村干部群体的科层化治理体现为权责明晰的行政责任制度、逐级晋升的官僚成长机制和常态化的办公会议制度。职业村干部群体身处科层化的治理结构中,具有理性官僚的些许特征。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并非仅仅依靠科层制就能实现,基层治理程式化以相应的社会条件和雄厚的公共财政为依托。众多的治理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功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制度创新应通盘考虑相关治理变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流辉
在沪郊的农村,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稳定性非农就业的实现,使农地原初具有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承载功能逐步剥离,呈现出"去保障化"的趋势。但在现有的农地制度安排下,农户的承包权已经物权化,各级政府的惠农补贴和畸形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虚高地租,强化了农地的收益效应。在这一情势下,"去保障化"的农地转而成为满足农民"多多益善"心理的福利,农地福利化倾向凸显。本文以沪郊埭村为个案,对农地福利化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并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破解农地福利化困境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下一步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地福利化 农地流转 农地制度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红
实行免征农业税和种粮直接补贴,作为惠及9亿农民的一件大事,在使农民得到实惠,提高种田积极性的同时,也断了村干部的收入来源,而全国几百万村干部又被政府排除在财政供给体制之外,这种“村民自治”与推行“农业税及附加取消”相互脱节、缺乏衔接点的改革,使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两张皮”的态势,不可避免地会给农村工作带来新的情况和影响。如何根据新形势需要,合理解决村干部报酬的资金来源问题,转变村干部的工作职能,亟待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朗 吕兵
本文以南京郊县地区为例,在细致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京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体运行状况良好,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农民参合率高,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参合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以及他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知晓程度和认可程度是显著影响这一满意程度的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杨华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基层组织形态及其干部角色,是巨型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性配置。沿着经验研究进路,从历史视角和区域差异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东中西部村庄治理实践,以揭示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路径、类型及其限度。研究表明:东部村庄,一般集体经济发达,治理资源丰富,治理事务密集且频发,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率先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而后随着治理任务下沉、财权上收和精细化考核,村干部由职业化进一步走向了行政化;其治理事务密集频发且内生性强,形塑了其村庄内生型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实践道路。中西部村庄,集体经济弱势,治理资源极其有限,治理事务稀疏且偶发,村干部兼业状态突出;随着治理任务密集下沉,行政面向突出,依托地方政府财源供给,部分中西部村庄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行政化转型,走向外生性行政建构型道路。同时,治理事务与村庄需求匹配度和治理资源与组织成本契合度差异,共同形塑了东中西部乡村不同的治理绩效。非正式干部正式化,事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选择问题,要求各界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基层治理实践。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玉清 田素妍 雷颖 邹静
农村科技推广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大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积极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大学多年来对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以及结合农业发展现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要求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建的较为典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指出推动大学农村科技模式持续、有效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大学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大学服务资源有机整合。
关键词:
大学 农村科技推广 服务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洁
城郊地区毗邻城市,具备地理和信息双重优势。然而,由于城乡长期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郊地区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契机。本次南京市新农村建设评估突破了以往以总体达标为主的评价思路,以市属64个乡镇为评价对象,在全面明确总体状况的同时,侧重街镇之间的横向比较,对全市郊县各个涉农街镇的优势、弱项进行全方位把握。
关键词:
统筹城乡 新农村建设 评价方法 城市郊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钟甫宁 吕开宇
本文在考察南京市农村工业行业结构现状及变动规律基础上,从劳动生产率、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消费结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市农村工业行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并根据变动规律对几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对农村工业行业结构的研究,为其它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农村工业 行业结构 变动规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郑楷
如果以村干部的职务报酬水平作为衡量是否实现了职业化的关键指标,那么,全国大部分的村干部都只能说是处于半职业化的状态中,且难以进一步实现完全的职业化。对于这种普遍且稳定的半职业化现象,并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朝向完全职业化的过渡状态,本文尝试在乡村治理体系演变的大趋势中理解这一现象。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中,当前的乡村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在突破“双轨政治”之后已经走向了“并轨政治”。这种新的结构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乡村治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半职业化则是保证这一新结构有效稳定运作的重要机制。面对呼声越来越高的村干部职业化,各地政府还需谨慎待之。
关键词:
并轨政治 村干部 半职业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静 陈静
本文以对鲁南两个村的实地调查为例 ,说明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侵入造 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 ,即村干部对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 ,并试图用“弱监护人”这一 表述概括之。同时 ,从村干部和村民个人利益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监护人 弱监护人 村干部 村庄 社区精英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了上级政府目标设置权责不匹配与原单位有限资源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遭遇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乡-村"关系的闭合。这样双重排斥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本身,还导致了驻村帮扶制度的变迁,使得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因此,必须采取增加驻村干部权力、加大资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 结构排斥 驻村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了上级政府目标设置权责不匹配与原单位有限资源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遭遇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乡-村"关系的闭合。这样双重排斥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本身,还导致了驻村帮扶制度的变迁,使得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因此,必须采取增加驻村干部权力、加大资源支持以及打破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垄断"等措施。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 结构排斥 驻村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价值实现——以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建设实践为例
控规实施过程中的修补实践——以南京市控规图则单元优化调整为例
推进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型职业农民对城市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净资产分析与建议——以南京××大学为例
征地拆迁对城市郊区老年农民生活影响研究——以南京市QQ村为例
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站务专业为例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以南京市郊佘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