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0)
2023(10371)
2022(8610)
2021(8124)
2020(6682)
2019(15358)
2018(14928)
2017(28779)
2016(15176)
2015(16527)
2014(16390)
2013(15946)
2012(14590)
2011(12893)
2010(12570)
2009(11205)
2008(10469)
2007(8951)
2006(7291)
2005(5679)
作者
(40797)
(34504)
(33970)
(32527)
(21907)
(16733)
(15475)
(13416)
(13413)
(12314)
(11995)
(11642)
(10883)
(10588)
(10493)
(10395)
(10278)
(10003)
(9988)
(9892)
(8297)
(8253)
(8227)
(8175)
(7746)
(7735)
(7498)
(7268)
(6997)
(6858)
学科
(62511)
经济(62447)
(43798)
管理(39784)
(31922)
企业(31922)
方法(30778)
(28207)
数学(28105)
数学方法(27731)
农业(18884)
(15862)
业经(15731)
中国(15026)
地方(14447)
(11417)
(11327)
(10203)
财务(10170)
财务管理(10149)
(9776)
贸易(9771)
企业财务(9738)
技术(9520)
(9509)
环境(8868)
(8867)
金融(8866)
(8831)
银行(8818)
机构
学院(204630)
大学(201251)
(83510)
管理(82654)
经济(81972)
理学(73056)
理学院(72290)
管理学(70967)
管理学院(70559)
研究(63428)
中国(47390)
(39845)
科学(39170)
(38255)
(36873)
(34490)
业大(32790)
中心(32197)
财经(30476)
(29544)
农业(28818)
(27991)
研究所(27371)
(26409)
经济学(26165)
师范(26099)
经济学院(23889)
(23641)
(23259)
财经大学(23012)
基金
项目(152992)
科学(122553)
基金(113686)
研究(111135)
(98932)
国家(98071)
科学基金(85957)
社会(73152)
社会科(69261)
社会科学(69247)
(61480)
基金项目(61033)
自然(56087)
自然科(54806)
自然科学(54790)
自然科学基金(53796)
教育(51206)
(50262)
资助(45299)
编号(43910)
重点(34306)
(34291)
成果(33458)
(33068)
(32404)
国家社会(30785)
创新(30308)
科研(30130)
课题(29725)
教育部(29657)
期刊
(86041)
经济(86041)
研究(51481)
(38808)
中国(36214)
学报(32384)
科学(30274)
(28381)
管理(27764)
农业(25777)
大学(25654)
学学(24712)
(19278)
金融(19278)
业经(18213)
技术(18024)
教育(17887)
财经(14463)
经济研究(12457)
(12343)
问题(11659)
(11143)
(10918)
资源(10156)
统计(9609)
科技(9296)
技术经济(9058)
(8873)
业大(8828)
理论(8797)
共检索到280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业方  
关于村干部角色行为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对村干部应该如何的"名"的研究,二是对村干部实际如何的"实"的研究。赵村的村干部的"名"与"实"经历了从融合到偏离的历史性嬗变。改革开放后,因对村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与期待,历史变迁的惯性及相应的政策及制度性规定为村干部角色行为提供了基础,包办型村干部经历了"名"与"实"的短暂融合。但随着村庄出现可赢利的巨额集体资产,村干部以派性斗争为核心争夺村庄权力,以自我获利为目的,造成村庄集体资产流失,村民利益受损,赢利型村干部的"名"与"实"严重偏离。以制度治村为核心的纠偏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静  陈静  
本文以对鲁南两个村的实地调查为例 ,说明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侵入造  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 ,即村干部对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 ,并试图用“弱监护人”这一  表述概括之。同时 ,从村干部和村民个人利益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帮成  韩卿  
在主观专家访谈基础上,文章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嘉兴市141名大学生村干部当前面临的压力源的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他们面临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性、岗位竞争、职业保障、个人综合能力、工作歧视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等六个方面,并且发现,其中与职业保障相关的压力是最为严重。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干部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他们面临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差异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宇列  沈月琴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山核桃产业在浙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分析了影响山核桃产业经营收益的关键因素,包括:林地产权政策、传统经营模式、农资成本、价格波动、支撑保障体系等,并从政策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林地产权、推行现代经营模式、实施农资成本补贴、防范价格风险、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等进一步提高山核桃产业经营收益的应对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华友  谢恩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暴露出的流通不畅、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出金华市主要农产品流通模式并从不同流通模式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共同性着手,分析流通模式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流通模式进行优化,以期从整体上提升金华市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最后提出,区域农产品流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金华市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沿海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是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具体区域还需具体分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惠明  
本文以浙江省实地调研得到的资料为基础,从创业内容和行业角度将浙江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家庭手工业演变以及现代工业企业5种模式,并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各种创业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因素中高学历、打工经历和创业能力对创业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部因素中合伙创业形式、当地的景观优势、产业集群度分别对农业产业化模式、乡村旅游业模式和家庭手工业演变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进入门槛和产业集群分别对现代工业企业模式具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斌  王征兵  
通过对免除农业税前后(2004年、2005年)陕西省勉县50名村干部、100名农户的跟踪调查及2005年10月对陕西省户县50名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发现,发展经济、提供公益服务将成为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村干部的服务性职能明显增强。针对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村干部职能转变的激励机制。为此,本文重点构建了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的业绩测评体系,提出了要建立村干部的绩效工资机制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斌  宁泽逵  
当代以徐勇等为代表提出的村干部双重角色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该双重角色理论缺少量化分析支撑。作为双重代理人的村干部,是严格意义上的不偏不倚的"中间人",还是有所偏重?皆需要量化、验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村干部角色代理权重的概念,并试图在这一分析框架下量化村干部角色代理倾向。并认为,村干部具有天生的向村民代理人角色倾斜的潜质,同时指出,当代村干部角色代理方向应是在村民自治的精神下更多的为民服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旭初  吴彬  应丽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从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基本维度、行为(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等三个维度出发,采用农业部为了解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方面情况而专门制作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问卷,对浙江省3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查,最后通过应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手段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经营活动、治理活动和外部环境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大。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合作社财务绩效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葛文光  刘宇鹏  
通过对224个村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村民对村干部选举的参与状况以及对村干部选举的看法等方面,了解了河北省部分农村村干部选举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诸如,村民对选举的参与意识不高;村民对选举基本程序不了解;村干部选举中贿选、拉帮结派现象突出;村级组织的建设薄弱等。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村级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具有内在关联性。当前,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等困境,农民难以被有效组织动员,农村共同体面临消解。本文基于皖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逻辑,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三种类型,即外生型、合作型和内生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集体所有,能够再造村庄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新型村庄共同体。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变村级组织治理弱化的现状,通过治理权威形塑、治理资源强化和治理形式多样,增强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寒  
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在未知期限的中国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流动"与"留守"将持续非良性地代际循环:青壮年农民在城与乡之间流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孩子长大后继续外出打工,而曾经的青壮年则变成老人回到农村;"留守-流动-留守"是每个农民的生命轨迹,且一代代农民重复着相同的生命轨迹。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青壮年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农民工"无法"留在城市、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农村,而世代的"必须""无法""不得不"直接决定了农民"流动"与"留守"的代际循环。这种代际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才能使农民摆脱非良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田孟  
我国农民地权观念的变化,源于集体权能和功能的弱化地权观念,是地权实践的产物,地权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对人的土地使用行为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地权观念一直是集体主义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田到户和土地使用权下放,农户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尤其是二轮承包期间,国家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丽  
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他们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信心的,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基于这种判断和对新农村建设话语的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个关键性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吕悦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