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7)
- 2023(9330)
- 2022(7911)
- 2021(7509)
- 2020(6290)
- 2019(14686)
- 2018(14351)
- 2017(27562)
- 2016(15236)
- 2015(17125)
- 2014(17279)
- 2013(17429)
- 2012(16423)
- 2011(14985)
- 2010(15268)
- 2009(14377)
- 2008(14482)
- 2007(13576)
- 2006(11952)
- 2005(10575)
- 学科
- 济(68635)
- 经济(68557)
- 农(51669)
- 业(51364)
- 管理(37324)
- 农业(34804)
- 企(29057)
- 企业(29057)
- 方法(28385)
- 数学(24907)
- 数学方法(24666)
- 业经(20935)
- 中国(16704)
- 财(15263)
- 地方(14824)
- 学(13910)
- 制(13746)
- 农业经济(12423)
- 贸(11891)
- 贸易(11884)
- 发(11649)
- 易(11587)
- 收入(10645)
- 策(10437)
- 银(9803)
- 银行(9771)
- 发展(9659)
- 村(9642)
- 展(9641)
- 农村(9622)
- 机构
- 学院(226901)
- 大学(222865)
- 济(93458)
- 经济(91494)
- 管理(86771)
- 研究(75870)
- 理学(75274)
- 理学院(74484)
- 管理学(73185)
- 管理学院(72782)
- 农(61823)
- 中国(59632)
- 科学(47761)
- 农业(47472)
- 京(45966)
- 业大(41883)
- 财(40236)
- 所(39383)
- 中心(37515)
- 研究所(35776)
- 江(35581)
- 财经(31763)
- 范(30376)
- 师范(30068)
- 农业大学(29281)
- 经(28838)
- 北京(28225)
- 州(27948)
- 经济学(27560)
- 经济管理(26519)
- 基金
- 项目(149458)
- 科学(116849)
- 研究(111412)
- 基金(106789)
- 家(92865)
- 国家(91932)
- 科学基金(77776)
- 社会(70237)
- 社会科(65992)
- 社会科学(65968)
- 省(60881)
- 基金项目(57361)
- 教育(50179)
- 划(49688)
- 自然(48718)
- 编号(47774)
- 自然科(47520)
- 自然科学(47503)
- 自然科学基金(46666)
- 资助(42050)
- 成果(38807)
- 农(35091)
- 发(33744)
- 部(33430)
- 重点(33373)
- 课题(31778)
- 创(31205)
- 创新(29105)
- 国家社会(28641)
- 科研(28418)
- 期刊
- 济(109843)
- 经济(109843)
- 农(66835)
- 研究(60875)
- 中国(46832)
- 农业(45276)
- 学报(38956)
- 科学(35247)
- 财(30188)
- 大学(29891)
- 学学(28169)
- 管理(25681)
- 业经(25254)
- 融(23045)
- 金融(23045)
- 教育(22125)
- 业(21154)
- 技术(18873)
- 问题(16283)
- 农业经济(15121)
- 财经(15012)
- 农村(14946)
- 村(14946)
- 版(14881)
- 经济研究(14413)
- 经(12848)
- 世界(12441)
- 技术经济(11933)
- 经济问题(11827)
- 图书(11519)
共检索到336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静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的聚集地,村庄的各项资源禀赋以及村组织的能力会影响到村内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村与村之间贫富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郧县、丹江口和淅川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54个村庄、3145户农户、205名村干部的调查发现,相对于村庄的自然禀赋,村基层组织的能力禀赋对农村贫困有更深刻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村干部的素质、基层组织为村民所提供的致富措施、村内经营种类的多样化以及村内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否显著影响整个村的贫困状态。个体的能力只会使一个家庭脱贫,由于我国乡村天然的紧密联系,村组织的能力禀赋对缓解贫困发挥的作用大于个人能力。因此扶贫项目在瞄准贫困村时应更多地关注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
基层组织 能力 缓解贫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江曙霞 严玉华
中国农村贫困面广,资金外流使农村反贫困形势更加严峻。农村民间信用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主要融资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缓解农村贫困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通过静态灰关联和前移动态关联矩阵的比较分析,对上述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间信用可以有效缓解中国农户的贫困状况。文章认为,通过完善和规范民间融资市场,民间信用在发挥对中国农村缓解贫困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等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关键词:
民间信用 缓解贫困 有效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基于是否有利于穷人,结合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困水平的变化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政策含义。本文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Lorenz曲线的基础上,利用贫困指示增长曲线的实证分析揭示,1985~2003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农村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对农村贫困变动的测度和分解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贫困缓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牟秋菊
2020我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农村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2020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和阶段,农村绝对贫困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呈现,新阶段可能会凸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反贫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后2020 农村扶贫 贫困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岳希明 罗楚亮
根据最新住户调查数据,本研究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行为对于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作为度量贫困的福利指标,直接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对于贫困发生率和加权贫困距的解释作用。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贫困标准、福利度量指标都具有稳健性;外出时间长短对于外出户的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农村贫困的其他因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 贫困减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良灿
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体早日脱贫致富既是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广大农村贫困群体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在项目制背景下,由于各类扶贫项目被地方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所绑架,使其已经远远背离了国家的初衷与贫困群体的需求。如何打破扶贫项目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如何使农村贫困群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孙百才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关键词:
教育 多维相对贫困 农村家庭 减贫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二鹏 张奇林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2011—2012年数据(CLHLS),将农村老年贫困操作化以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两个维度,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险在降低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并使用倾向值匹配(PSM)方法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减贫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估计与检验。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别及年龄差异。总体上,农村老人主观贫困的发生比率在20%以上,而客观贫困的发生比率高达70%。社会养老保险降低了农村老人主观贫困的发生比率,但由于存在对子女经济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福毅
近年来,山东省临朐县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先后在52个村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到2012年3月末,互助资金规模达28.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30.7万元,有效缓解了不符合商业贷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凤羽 冉陆荣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相对贫困治理,成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助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尚未可知。选取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减缓农村相对贫困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缓解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覆盖广度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硬件条件;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供给广度;基于"三农"发展视角,营造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良好环境;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风险规避能力。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陈衍德笔者在参与《中国赋役制度史》①一书的撰写时,注意到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的关系问题,但限于该书的体例和篇幅,无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元代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社,社的编制以自然村为基础。在中国封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通过采用生产、保护和分利模型,并利用全国范围的行政村数据,对我国贫困村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条件下,贫困村基层组织可能承担着生产者、保护者和分利者的多种角色,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分利技术或寻租动力以及较多的潜在分利者情况下,贫困村的经济资源将以高比例保护、低比例生产的配置方式实现均衡,从而导致寻租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贫困村由此陷入了一个低水平均衡收益的"贫困陷阱"。为走出"贫困陷阱",政府应当采取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监督机制,将扶贫资金、项目和贷款制度化等各项措施。
关键词:
生产 保护 分利 贫困村 基层组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左停 徐秀丽 齐顾波
本文将贫困与风险相联系,认为贫困是一个静态的、容易具体描述的现象,是标;而风险则是动态的,难以预知的,是本。风险—脆弱性—贫困是认识贫困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因而也为反贫困战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构建社会安全网,阻隔或切断风险与贫困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或消除穷人的脆弱性。本文在对社会安全网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构建社会安全网的迫切性和时机条件,最后提出了构建社会安全网的若干设想。
关键词:
脆弱性 风险 社会安全网 贫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莹 郭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缓解相对贫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相对贫困缓解在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东北和西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较弱。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相对贫困缓解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研究结论较为可靠。对此,提出着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高地、纵深驱动各地区数字乡村均衡发展和构建相对贫困缓解长效机制的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合理制定相对贫困缓解政策法规,对于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