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8)
2023(6137)
2022(4865)
2021(4628)
2020(3618)
2019(8347)
2018(7891)
2017(14598)
2016(7530)
2015(8788)
2014(8678)
2013(8896)
2012(8622)
2011(8101)
2010(7974)
2009(7593)
2008(7354)
2007(6465)
2006(5716)
2005(4900)
作者
(21073)
(17941)
(17777)
(17003)
(11237)
(8540)
(7995)
(6933)
(6933)
(6374)
(6190)
(5913)
(5719)
(5599)
(5541)
(5380)
(5095)
(5092)
(4893)
(4809)
(4624)
(4217)
(4184)
(4114)
(4051)
(3970)
(3808)
(3729)
(3681)
(3575)
学科
(39585)
经济(39549)
(24281)
(18609)
农业(15986)
方法(15636)
中国(15423)
管理(13820)
数学(13730)
数学方法(13685)
业经(11490)
(9484)
企业(9484)
(9367)
贸易(9361)
(9255)
(8322)
(8315)
发展(7306)
农业经济(7302)
(7298)
地方(7162)
(7145)
(6410)
银行(6410)
(6320)
收入(6159)
(6008)
金融(6007)
(5906)
机构
大学(115879)
学院(115755)
(58845)
经济(57951)
研究(45871)
管理(41210)
中国(36697)
理学(35326)
理学院(34888)
管理学(34510)
管理学院(34270)
(24656)
(24006)
科学(23916)
(22339)
(21919)
中心(20354)
经济学(20336)
研究所(19968)
财经(19360)
经济学院(18363)
(17946)
(16446)
师范(16377)
农业(16189)
北京(16034)
(15618)
(15339)
业大(15004)
社会(14501)
基金
项目(76215)
科学(61459)
研究(59404)
基金(58315)
(50403)
国家(49942)
社会(42594)
科学基金(42159)
社会科(40193)
社会科学(40189)
基金项目(29930)
(26152)
教育(25517)
资助(23348)
自然(22945)
编号(22856)
(22566)
自然科(22439)
自然科学(22434)
自然科学基金(22070)
成果(19532)
国家社会(19326)
(18923)
中国(18802)
(17959)
重点(17169)
教育部(16582)
社科(15942)
人文(15778)
课题(15773)
期刊
(69296)
经济(69296)
研究(38640)
(28232)
中国(25551)
农业(18834)
科学(17871)
学报(16862)
(15834)
大学(14276)
管理(13613)
学学(13523)
(13013)
金融(13013)
业经(12732)
经济研究(11211)
教育(10271)
财经(10260)
问题(9780)
世界(9547)
(9064)
(8918)
农业经济(7954)
(7919)
国际(7840)
农村(7815)
(7815)
技术(7180)
社会(6898)
(6794)
共检索到179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田丽  闫小斌  
韩城历史悠久,素有"文史之乡"美誉。韩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积极探索村史馆建设新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设理念和运行机制。一批独具空间魅力的村史馆串联起农耕文化基因片段,再现了古老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文化,唤醒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浓郁乡愁。它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形式"活在当下"的探索,对当前国内村史馆建设及乡村文化振兴制度设计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佳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面临困境。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戴康  
村史馆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及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项目。通过对上海市曹杨新村村史馆的案例研究,呈现村史馆的治理路径与治理逻辑。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发现,为了传承曹杨根脉,曹杨社区打造三种村史馆空间形式,其中物质形式的村史馆用以再现日常生活,虚拟形式的村史馆用来弘扬传统文化,象征形式的村史馆用作传递价值观念。曹杨新村村史馆的创新实践表明实现村史馆的有效治理需要开发空间的社会性、拓展空间的文化性、建构空间的政治性。在未来村史馆治理中,应当立足于空间理论的指引,合理规划和开发村史馆,使之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积极的效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卓雯  张天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凌斐  孙菲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成为振兴乡村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保护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保护与利用矛盾日渐突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协调、城镇化侵蚀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等问题,都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比宝贵的资源,深入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华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之一,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在对湖南农村地区的景观、民俗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