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1)
- 2023(8642)
- 2022(7302)
- 2021(6627)
- 2020(5242)
- 2019(11752)
- 2018(11593)
- 2017(21140)
- 2016(12091)
- 2015(13502)
- 2014(13683)
- 2013(13300)
- 2012(12642)
- 2011(11792)
- 2010(12111)
- 2009(10790)
- 2008(10717)
- 2007(9748)
- 2006(8721)
- 2005(8262)
- 学科
- 济(50578)
- 经济(50532)
- 业(29284)
- 管理(28329)
- 企(21322)
- 企业(21322)
- 中国(18376)
- 地方(17882)
- 农(15476)
- 方法(14893)
- 学(12443)
- 业经(12439)
- 数学(12331)
- 数学方法(12169)
- 农业(10828)
- 银(10426)
- 银行(10297)
- 融(10212)
- 金融(10211)
- 地方经济(10156)
- 行(10057)
- 发(9777)
- 理论(9587)
- 财(9567)
- 制(9350)
- 技术(9119)
- 教育(8495)
- 环境(8478)
- 贸(8236)
- 贸易(8225)
- 机构
- 学院(173309)
- 大学(169103)
- 研究(68187)
- 济(64455)
- 经济(62799)
- 管理(56318)
- 中国(49774)
- 理学(46924)
- 理学院(46211)
- 管理学(45138)
- 科学(45070)
- 管理学院(44840)
- 京(38318)
- 农(38037)
- 所(36991)
- 研究所(33628)
- 财(30097)
- 中心(30054)
- 农业(29914)
- 业大(29192)
- 江(28730)
- 范(25710)
- 师范(25308)
- 北京(24716)
- 院(24702)
- 技术(23792)
- 省(23744)
- 州(23719)
- 财经(22974)
- 科学院(21023)
- 基金
- 项目(112929)
- 科学(86407)
- 研究(80690)
- 基金(76856)
- 家(69109)
- 国家(68461)
- 科学基金(56495)
- 省(48150)
- 社会(47811)
- 社会科(45225)
- 社会科学(45217)
- 基金项目(40151)
- 划(40060)
- 教育(38500)
- 自然(37038)
- 自然科(36157)
- 自然科学(36137)
- 自然科学基金(35460)
- 编号(32625)
- 资助(32048)
- 发(30569)
- 成果(26994)
- 重点(26936)
- 课题(25680)
- 创(24060)
- 发展(23801)
- 展(23361)
- 部(23334)
- 创新(22487)
- 计划(22330)
共检索到279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关统伟 赵辉平 骆玉林 向文良 车振明
应用纯培养手段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至杏鲍菇培养料中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7株细菌可归为细菌域内的5个科(Thermaceae、Pseudonocardineae、Enterobacteriaceae、Paenibacillaceae和Bacillaceae)、7个属(Geobacillus、Bacillus、Brevibacillus、Enterobacter、Serratia、Thermus和Pseudomonas)。多数菌株属于Bacillus菌属(36.7%)和Thermus菌属(28.2%),它们是杏鲍菇菌袋培养料中的优势细菌类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俊彬 严俊杰 韩星 赵金 甘颖 苗人云 冯仁才 李斐 赖学飞 仝宗军 甘炳成
【目的】通过分析20份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菌丝、子实体的性状,为新型分子标记在杏鲍菇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也为后续主要性状基因的准确定位、杂交育种、表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株全国不同地区收集到的杏鲍菇菌株作为试验菌株,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将分析得到的SNP位点作为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测定其菌丝在PDA培养皿上的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子实体硬度、子实体脆度、子实体咀嚼性和子实体胶着性,随后对10项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各项性状指标与遗传多样性结果进行联合分析,评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当遗传距离大于0.08时,20份杏鲍菇菌株分为6个类群,每个类群的菌株的性状与其他类群相比均有一定的差异且类群内菌株性状比较接近。其中类群Ⅴ所含菌株数量最多,包含13份菌株,且各项性状指标最为突出;其次是类群Ⅱ包含3份菌株,其余几个类群都只包含1个菌株,不同类群之间性状均有差异,类群内差异很小。【结论】国内不同地区的杏鲍菇菌株在遗传多样性、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性状和质构方面均有差异,其中各项性状比较优异且均衡的杏鲍菇菌株聚类在类群Ⅴ,说明杏鲍菇中SNP标记与子实体性状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SNP标记预测菌株的性状,以遗传距离比较远、个别性状比较突出的菌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大大减少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樊玉萍 杜双田 王崇鼎 方尚瑜 吴秀珍
【目的】探讨杏鲍菇栽培基质不同含水率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为杏鲍菇的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杏鲍菇PE-1菌株为供试材料,在栽培基质含水率为59.0%,60.5%,62.0%,63.5%,65.0%,66.5%和68.0%时,以该菌株生长周期、子实体形态及基质利用率为指标,研究不同含水率基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当栽培基质含水率为65.0%左右时,各指标均达最大值,其中,子实体鲜质量为286g/袋,生产周期为48.5d,子实体密度为0.528g/mm3,子实体长度为191mm,栽培基质利用率为35.68%。【结论】杏鲍菇栽培基质的最佳含水率为65.0%,此时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最...
关键词:
杏鲍菇 基质含水率 生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杰 汪玲玲 汪恩涛 李颖 陈文新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花生根瘤菌的多样性状况。【方法】采用16SrDNAPCR-RFLP、16S~23SIGSPCR-RFLP和16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河北地区的58株花生根瘤菌以及Rhizobium、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的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16SrDNAPCR-RFLP方法在细菌属水平上聚群良好;而16S~23SIGSPCR-RFLP则适于属和种水平上的聚群。3种方法在系统发育上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其中有38株花生根瘤菌是与Bradyrhizobium关系密...
关键词:
花生根瘤菌 系统发育多样性 河北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戎念杭 罗小芳 欧阳超 张星 曾彭 栗海波 张永 沈凡超 覃佐东
杏鲍菇培养基发酵前后理化性质检测研究可为更好地筛选培养基找到理论依据。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培养基中矿物质含量及营养成分有所提高,如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2.65%和45.6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发酵后培养基表面具有疏松的结构及较高的孔隙率。本实验结果为杏鲍菇培养基筛选和优化及菌糠的二次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杏鲍菇培养基 发酵 理化性质 孔隙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彭玲 杜秉海 丁延芹 杜志兵 于素芳 陈强
【目的】了解中国新疆地区铁载体产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为筛选高效铁载体产生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OXAIR-PCR、16S rRNA PCR-RFLP和16SrDNA全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新疆地区棉花根际土壤的铁载体产生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在BOXAIR-PCR分析中,68株供试菌分为11个遗传群;在16SrRNAPCR-RFLP分析中,68株供试菌分10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的16SrDNA全序列分析表明,供试菌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产碱杆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霞 于汉寿 回丽静 刘淑园 阮康勤 陈永萱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m类群;菌株ZHUF0901和MF0905位于Apis群内,但二者又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利用筛选的34条RAPD引物共检测出6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644个,多态性比率为96.99%。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性系数达到0.6时,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的18株菌可根据螺原体宿主的不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温文婷 贾定洪 郭勇 孙群 杨志荣 彭卫红
【目的】了解中国主栽银耳配对香灰菌的分类地位及遗传多样性,为香灰菌资源利用和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18S-28S rDNA间隔区(ITS4/ITS5)的PCR扩增和内部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中国主栽银耳配对香灰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16株供试菌株ITS序列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Annulohypoxylon stygium关系最为接近,同源性高达99%。从7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1个多态性好的引物,共获得62条ISSR标记。以相关系数0.7为阈值,将16株菌划为5个遗传组,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高。【结论】中国主栽银耳地区的香灰菌遗传资...
关键词:
银耳 伴生菌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周和 刘俊凤 刘彬斌 吴建梅 陈义安 张剑飞 鲁成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家蚕α-淀粉酶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Bmamy2是一个起源较早、变异丰富的基因。以之为标记基因,采用DNA序列分析法,对60个家蚕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Bmamy2基因组序列中碱基突变频率5.6%,单倍型多样度Hd=0.8294,核苷酸多样度π=0.02362±0.00122。Bmamy2是家蚕品种资源多样性分析中一个较好的标记基因。
关键词:
家蚕 淀粉酶基因 系统发育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崇鼎 杜双田 马璐 朱永真 江微 常昕
【目的】筛选生产性能优良的杏鲍菇菌株。【方法】在相同的栽培基质及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来源的13株杏鲍菇菌株(PE-01~PE-13)的生物学效率、生产周期、子实体长度、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进行测定,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个杏鲍菇菌株中,菌株PE-01为优良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6.9%,生产周期较短,子实体长度较短,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较适中;PE-06、PE-07为较好菌株,PE-09、PE-11为一般菌株,其他为劣种菌株。【结论】不同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在选择优良菌株时应依据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PE-01为最优杏鲍菇菌...
关键词:
杏鲍菇 生产性能 模糊综合评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文丽 李天来 代洋 范泽坤
为了探讨食用菌生产后产生的大量菌糠在饲料上的应用价值,按饲料养分的检测方法对6种菇类菌糠进行了营养检测。从6种菌糠的粗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种菌糠均可以做为饲料的添加料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使用比例调配,根据饲料种类有选择性添加。从总氨基酸含量上看,蛹虫草、香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菌糠含量较高,适合做精细饲料的填料,但从必需氨基酸含量上看,蛹虫草、香菇、滑菇有其自己的优势,可根据需要酌情添加。做为饲料的添加料蛹虫草和滑菇菌糠需要适当添加钙素营养。各菌糠水溶性氯化物含量均在0.01%以上,符合饲料对氯元素的要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璐 杜双田 金凌云 荆留萍 李慧君 朱永真 王崇鼎 江微
【目的】研究杏鲍菇的营养生理特性。【方法】以杏鲍菇菌株XBG-01为供试材料,测定不同培养基中菌落的直径及菌丝生长速率,观察气生菌丝的长势,研究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杏鲍菇能以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作为碳源,其中以果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均较好,最适碳源为果糖;在供试氮源中,杏鲍菇对复合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均能利用,其中以蛋白胨为最适氮源,麦芽浸粉和酵母膏次之;无机盐中的1.0 g/L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维生素中6 mg/L维生素B2、烟酸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中8 mg/L IAA、KT,均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
关键词:
杏鲍菇 营养生理 菌丝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均伟 侯嫚嫚 黄利亚 张君 周海城 程艳霞
Bet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进化历史和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的研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0 hm2样地中45种木本植物(DBh≥1 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最大树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4种功能性状,采用SrenSen指数衡量功能性状与系统发育Beta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半径为10、20、25、50和75 m)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比较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与零模型的差异,进而推断潜在的生态过程。研究表明: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仁林 李江 王琅
认识穿孔板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的联系,对了解植物导管解剖结构与系统发育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植物系统分类提供有效的信息。通过对应分析杜鹃属轮叶组类群导管穿孔板多样性与ITS序列,得到如下结论:(1)应用分子标记与穿孔板多样性结合起来分析可以使穿孔板多样性变化与系统发育的联系更加明晰,分析表明穿孔板的多样性与系统发育有明显的联系。(2)穿孔板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的联系主要表现为3个途径:即典型梯形穿孔板与系统发育有明显的联系;网状-梯形混合穿孔板对种以下等级的系统发育有明显的联系;穿孔板的面积变化与系统发育有明显的联系。(3)导管穿孔板多样性与分子标记的对应分析结果可为系统分类提供明晰、可信的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