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4)
- 2023(14135)
- 2022(11564)
- 2021(10528)
- 2020(8657)
- 2019(19068)
- 2018(18791)
- 2017(35827)
- 2016(19349)
- 2015(21526)
- 2014(21393)
- 2013(21567)
- 2012(20339)
- 2011(18426)
- 2010(18909)
- 2009(17805)
- 2008(17844)
- 2007(16398)
- 2006(14940)
- 2005(13865)
- 学科
- 济(88908)
- 经济(88796)
- 业(88427)
- 企(70463)
- 企业(70463)
- 管理(66405)
- 农(47249)
- 业经(31869)
- 农业(31801)
- 方法(30313)
- 中国(26002)
- 财(25000)
- 地方(22723)
- 数学(21706)
- 数学方法(21529)
- 技术(18661)
- 制(18636)
- 务(17916)
- 财务(17899)
- 财务管理(17874)
- 企业财务(16946)
- 和(16423)
- 策(16420)
- 环境(16354)
- 学(16156)
- 划(15735)
- 贸(15605)
- 贸易(15588)
- 发(15264)
- 易(15095)
- 机构
- 学院(290053)
- 大学(279998)
- 济(121552)
- 经济(119163)
- 管理(112349)
- 研究(101542)
- 理学(95330)
- 理学院(94306)
- 管理学(93035)
- 管理学院(92512)
- 中国(80432)
- 农(67556)
- 科学(62314)
- 京(60415)
- 财(54631)
- 所(52925)
- 农业(51819)
- 业大(48561)
- 江(47933)
- 研究所(47524)
- 中心(46536)
- 财经(42139)
- 北京(38090)
- 经(38046)
- 州(37623)
- 范(36845)
- 师范(36443)
- 院(36208)
- 省(35658)
- 经济学(34730)
- 基金
- 项目(186567)
- 科学(147423)
- 研究(137516)
- 基金(133839)
- 家(117223)
- 国家(115968)
- 科学基金(99342)
- 社会(89012)
- 社会科(83968)
- 社会科学(83947)
- 省(76947)
- 基金项目(70867)
- 自然(63157)
- 划(62366)
- 自然科(61540)
- 自然科学(61521)
- 自然科学基金(60436)
- 教育(59873)
- 编号(56225)
- 资助(53043)
- 发(46648)
- 成果(44127)
- 业(42235)
- 重点(41923)
- 创(41560)
- 部(40319)
- 课题(38844)
- 创新(37934)
- 发展(37646)
- 展(37044)
- 期刊
- 济(154815)
- 经济(154815)
- 研究(84696)
- 农(69368)
- 中国(66021)
- 农业(46732)
- 学报(46510)
- 管理(45141)
- 科学(44993)
- 财(43185)
- 大学(35644)
- 学学(34199)
- 业经(32747)
- 融(30971)
- 金融(30971)
- 教育(28333)
- 技术(25444)
- 业(24909)
- 经济研究(21659)
- 财经(20876)
- 问题(20362)
- 经(18149)
- 技术经济(16083)
- 世界(15956)
- 版(15772)
- 农村(15185)
- 村(15185)
- 农业经济(14883)
- 商业(14648)
- 现代(14538)
共检索到457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闵庆文 刘某承
李文华(1932—),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32年生于山东省广饶县,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是当代中国生态学、生态农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立和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引领中国生态学研究、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走向世界,确立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名誉董事、环境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顾问,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农业部全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雯 王晨仰 刘军民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文华
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自2002年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亚洲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在总结亚洲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展的基础上,将亚洲农业文化遗产分为物种资源、耕作制度、复合系统、农业工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6种类型,最后从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对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伦 闵庆文 刘某承 焦雯珺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由于韩国各级政府、农户社区、科研机构等对传统农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卓有成效。因此,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遴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及保护与发展措施方面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伦 闵庆文 刘某承 焦雯珺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由于韩国各级政府、农户社区、科研机构等对传统农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卓有成效。因此,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遴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及保护与发展措施方面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勋 焦雯珺 刘某承 闵庆文
东亚地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主要分布区,其GIAHS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东亚地区的农业遗产大国,日本各级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模式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在农业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进程、遗产保护措施和遗产地产业发展措施3大方面总结了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并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勋 焦雯珺 刘某承 闵庆文
东亚地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主要分布区,其GIAHS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东亚地区的农业遗产大国,日本各级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模式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在农业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进程、遗产保护措施和遗产地产业发展措施3大方面总结了日本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经验,并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乃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敏芳 邹爱雷
本文简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情况,介绍了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现状,总结了10年来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的经验,提出GIAHS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田密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对生态保护的意愿越强烈,旅游发展可以加强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愿。农户年龄和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对梯田系统的认知程度越高,而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越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要加强宣传教育,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规划先行,逐步消除农户的消极感知,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田密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昱之 陈文茜
扎尕那农、林、牧循环复合生产体系于2013年被评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该地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之相伴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在此以解决矛盾和问题为目的,以探析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基础,进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探究,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发展 旅游资源 扎尕那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昱之 陈文茜
扎尕那农、林、牧循环复合生产体系于2013年被评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该地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之相伴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在此以解决矛盾和问题为目的,以探析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基础,进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探究,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发展 旅游资源 扎尕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Parviz Koohafkan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业“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分析——评《乡村振兴与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中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比较与思考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评《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山东夏津成功举办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为例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
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分析——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视角
现代化背景下太湖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