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4)
2023(3721)
2022(3226)
2021(2903)
2020(2633)
2019(5911)
2018(5917)
2017(10367)
2016(6202)
2015(6983)
2014(6959)
2013(7068)
2012(6912)
2011(6551)
2010(7050)
2009(6650)
2008(6910)
2007(6425)
2006(5976)
2005(5894)
作者
(18894)
(15693)
(15526)
(15259)
(10269)
(7614)
(7115)
(6090)
(5996)
(5991)
(5559)
(5494)
(5326)
(5307)
(5077)
(4915)
(4762)
(4683)
(4563)
(4464)
(4411)
(3916)
(3874)
(3838)
(3728)
(3637)
(3589)
(3460)
(3148)
(3140)
学科
(22147)
经济(22059)
管理(17061)
(15404)
(13794)
企业(13794)
(9572)
中国(8208)
(6987)
(6955)
理论(6813)
方法(6458)
(6180)
教育(6102)
业经(5661)
(5269)
银行(5260)
(5106)
(5089)
(5000)
(4788)
金融(4787)
地方(4678)
税收(4608)
(4555)
(4446)
(4028)
财务(4005)
财务管理(3995)
农业(3977)
机构
大学(97769)
学院(91488)
研究(35218)
(32776)
经济(31827)
管理(30673)
中国(28315)
理学(24730)
理学院(24310)
管理学(23773)
管理学院(23575)
(21936)
科学(21726)
(20252)
(18785)
(17480)
(17284)
师范(17174)
研究所(16458)
中心(16265)
财经(14873)
北京(14523)
师范大学(14207)
(13891)
(13541)
(13313)
(12297)
教育(12285)
(12144)
业大(11087)
基金
项目(50637)
科学(39797)
研究(38093)
基金(36711)
(32025)
国家(31708)
科学基金(26437)
社会(23232)
社会科(21805)
社会科学(21799)
基金项目(18972)
教育(18456)
(18044)
自然(16964)
(16667)
自然科(16543)
自然科学(16540)
成果(16398)
自然科学基金(16256)
编号(16240)
资助(14615)
重点(12010)
(11603)
课题(11550)
(10425)
项目编号(10278)
(10216)
教育部(9995)
科研(9814)
大学(9766)
期刊
(45696)
经济(45696)
研究(36295)
中国(24737)
教育(18655)
学报(17005)
(16576)
科学(14409)
大学(12871)
管理(12483)
(12381)
学学(11086)
(10808)
金融(10808)
图书(10265)
财经(8425)
书馆(7961)
图书馆(7961)
农业(7448)
(7290)
技术(6910)
经济研究(5933)
问题(5912)
业经(5549)
会计(5525)
(5413)
(5016)
论坛(5016)
(4920)
理论(4798)
共检索到164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建成  
李善《文选注》征引《论语》汉魏古注8家(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立足于《文选》与《论语》文本及相关文献,经过细致的考证,可以考定李善对这些文献的征引并非皆出于原书,除郑玄注(或其部分内容)外,其余7家注释皆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故其实际引书仅为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二种。这一考察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来源问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南北朝迄隋以至唐初,《论语》注疏类著作众多,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只有郑、何二家,李善注对这两部著作的征引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完全一致。这也可以从与李善同时或其前后学者之著作征引《论语》注释的情况中得到印证。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丁红旗  
殷孟伦先生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是一部研究魏晋文学史的力作,但其间亦有可商之处;今对几个具体问题加以辨正。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胡小丽  
《十国春秋》是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史籍。但是对于其史料来源及特点,学界一直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十国春秋》南唐部分直接征引书目范围的考察及其与相关重要史籍之间关系的考析,初步推断该书在史学研究上有保存资料线索之功,但在史料原始性的保存与延续上价值不高,不宜作为第一手史料在学术研究中征引使用。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明  
张溥编《百三名家集》以《七十二家集》为基础,而《七十二家集》又受到汪士贤所辑三种丛编本的影响。汪士贤所编三种丛编本以《二十一名家集》为最早,《诸家文集》增刻《梁昭明太子文集》和《总论》,其余各集据此编重印。《诸名家集》则以《二十一名家集》为底本而重刻,从而釐清了各丛编之间的版本关系,同时订正了版本著录中存在的讹误。根据张燮所撰《凡例》及致友人信札,阐述了《七十二家集》的编纂和刊刻情况。《百三名家集》存在随文附刻句读的特点,此当属该编影响远逾《七十二家集》的原因之一。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丁红旗  
日藏三条家本五臣注《文选》被日本列为"重要文化财",然其性质、特色一直未能深入揭示。从避讳、俗体字看,虽不能断为唐写本,但当是从唐写本而来。诚然,这一写卷有不少的字词脱漏、抄误,直接影响了写卷的质量;但仍具有重要的价值。除考校异同外,该本还能考见《文选》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1)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陈八郎本《文选》比较,能见出其在恢复五臣注原貌上的独特贡献;(2)藉此能考证唐末李济翁《资暇录》等严辞谴责的五臣注"从李氏(李善)注中出"的判断失当,这能为客观评价《文选》五臣注提供一个可靠的判断依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何小平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围绕总百家之绪、溯学术之源、明簿录之体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艺文艺》的学术史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又文  
汉魏六朝是文学理论最发达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不仅文论、书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都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汉魏六朝的文论和书论,无论是从对艺术问题的根本理解,还是从文学批评与书法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都有着相同之处"。骨"在汉魏六朝的文论与书论中是个重要的品评术语,风骨、骨气等词语广泛的使用,使其成为六朝文选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骨"从最早的生理性词汇,至后来演变成人物品藻并成为美学词汇,继而成为书法批评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但"骨"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看中人品、德行的汉朝延续着先秦时的"骨"意,以骨相来审视时人的名节、操行。东汉中后期的"骨"则完全由生理意义上转化为一个美学范畴,成为品评人物风貌、骨气神采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六朝时期,六朝时期的"骨"在文学理论与书法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论中多用风骨、骨气和骨髓等词来形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有力的基本风貌,而书论中多用骨气、骨势和多骨等词来表达书法中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笔力雄健的美学风貌。汉魏六朝时期文论与书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融会更客观地展现这一时期文论与书论的整体风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静  
汉魏六朝时期,政治形势急剧变革,经济发展形态不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该因素影响下,文化发展水平与学术思想的建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质性风貌与起伏兴衰。立足于地域文化视野对汉魏六朝小说进行研究,能够深化理解各地区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动态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晓峰  
交通的发达与否对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河航运是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秦汉魏时期内河航运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该时期的内河航运主要集中在北方,以黄河及其支流为中心,同时人工运河的大规模开凿,最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体系。这不但促进了该时期漕运的发展而且为隋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从东海郡《集簿》看汉代的亩制、亩产与汉魏田租额杨际平汉代的平均亩产,是汉代经济史,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可以比较确切地估计的亩产大体始于汉代。对汉代平均亩产的估算,直接影响到对汉以后各代平均亩产和汉魏晋田租额的认定,同时也影响...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萍  赵凌冰  
日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导入文化观念的管理理论,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日本企业文化其管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均衡——既实现组织内部的均衡, 又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均衡,在均衡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管理。这一特殊结构特征直接导致了群体封闭的竞争机制,其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以群体为载体的竞争机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压抑了个体竞争,也阻碍了对外交往,如不改革,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障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海涛  
严灵峰先生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诸子著作最为详尽的工具书。然而严灵峰先生在编辑此书时,一些著作并未经眼,存有一些待考及考证失误之处,另外尚有漏收的著述。本文意在对本书收入的明代《庄子》书目进行匡补。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贺伟  
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唐前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嘉惠学林实多。由于工作条件限制,加之卷帙繁重,且以一人之力编成,书中无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疏漏之处。近四十年来,学界关于该书的研究已涌现相当可观的成果,尤其在增补遗漏作品、考辨误收篇目、订正作者小传、商榷编撰体例、揭示校勘失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然仍有不少失误之处尚待清理,如重复辑录、文献来源有误、误收作品、误收唐诗、文本脱讹。鉴于此书在唐前文献中居于核心地位,故略做说明,或可为其进一步整理修订提供若干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庄华峰  蔡小冬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如疟疾、瘴气、伤寒、恙虫病、天花、痢疾、结核病、狂犬病、麻风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病等都较为流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当与频繁的战争和灾害、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习俗关系至密。面对当时林林总总的流行病,时人进行了包括顺应四季变化、注意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的清洁卫生、隔离病人和派遣医生巡诊及无偿施药、实施助葬措施等在内的预防和控制举措。这些应对措施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彰显了预防为主的理念,二是重视流行病防治的制度建设,三是注重用科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建业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经由对《汉志》所载典籍的叙录,追溯了六经的经典化历程和权力—知识话语的形成,探寻了各学术流派兴盛与衰微的动因,并进而考索了各科知识产生与消亡的社会语境。典籍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汉书艺文志通释》对典籍的叙录考辨,自然也就成了别具一格的知识考古,本文阐释了校雠学这种知识考古的形式与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