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1)
- 2023(6787)
- 2022(5635)
- 2021(5052)
- 2020(4166)
- 2019(9242)
- 2018(8794)
- 2017(16227)
- 2016(9114)
- 2015(9776)
- 2014(9230)
- 2013(9039)
- 2012(8437)
- 2011(7681)
- 2010(7384)
- 2009(6786)
- 2008(6517)
- 2007(5604)
- 2006(4958)
- 2005(4288)
- 学科
- 济(33263)
- 经济(33215)
- 管理(23794)
- 业(23494)
- 企(17782)
- 企业(17782)
- 方法(15604)
- 数学(13946)
- 数学方法(13823)
- 学(11576)
- 农(10307)
- 财(8875)
- 中国(8598)
- 贸(8060)
- 贸易(8059)
- 易(7865)
- 业经(7366)
- 农业(7235)
- 环境(6342)
- 制(5881)
- 技术(5699)
- 地方(5331)
- 务(5268)
- 财务(5266)
- 财务管理(5254)
- 企业财务(5010)
- 土地(4922)
- 银(4830)
- 银行(4781)
- 融(4741)
- 机构
- 大学(132612)
- 学院(130683)
- 研究(51751)
- 济(50404)
- 经济(49536)
- 管理(46624)
- 理学(41319)
- 理学院(40760)
- 管理学(39810)
- 管理学院(39626)
- 农(39265)
- 科学(38131)
- 中国(36917)
- 农业(31710)
- 业大(30625)
- 所(29064)
- 京(29027)
- 研究所(27372)
- 中心(22194)
- 农业大学(21295)
- 财(20457)
- 江(19203)
- 院(19182)
- 省(18116)
- 室(17882)
- 北京(17796)
- 科学院(17411)
- 财经(16902)
- 实验(16717)
- 业(16642)
- 基金
- 项目(100319)
- 科学(77359)
- 基金(74629)
- 家(71707)
- 国家(71171)
- 研究(60268)
- 科学基金(58141)
- 自然(42684)
- 自然科(41691)
- 自然科学(41672)
- 自然科学基金(40984)
- 基金项目(40148)
- 省(38784)
- 社会(38612)
- 社会科(36575)
- 社会科学(36563)
- 划(34527)
- 资助(29835)
- 教育(26477)
- 重点(23705)
- 计划(23491)
- 科技(21738)
- 发(21207)
- 部(21136)
- 创(21028)
- 科研(20679)
- 编号(20546)
- 创新(19833)
- 业(19222)
- 农(18356)
共检索到182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秦国宣 项文化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顾志康 潘文贤 蒋小凡 钱银才 王白坡 钱轶毅 王正加
研究了杉木迹地和非迹地重新造林后一些树种生长结果的情况和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杉木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平均分别下降了 35 59% ,55 55%和33 94% ;脲酶和蛋白酶分别平均下降 43 0 6%和 2 2 63%。杉木迹地上林木早期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速生树种。但利用杉木迹地时采取深翻改土和施基肥加强土壤管理等措施 ,青梅、板栗和银杏早期产量分别达到 2 4 5t·hm-2 ,1 2t·hm-2 和 0 3t·hm-2 ,同样能取得早果丰产。表 5参 6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关键词:
皆伐 炼山 整地 杉木林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颜绍馗 汪思龙 范冰 李媛良 张代贵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φrensenia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光训
杉木连栽引起林地土壤肥力退化的机理 ,尚未定论。腐殖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腐殖质生物化学形成理论、酶学以及林地的研究现状 ,认为林地土壤中氨基酸的缺乏是导致连栽杉木林地土壤肥力退化的症结。阔叶树种在杉阔混交林中具有增氮和调节碳氮比作用 ,退化点和作用点彼此互为佐证。参 2 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卢杰 郑维列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是森林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野外迹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对森林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方式对迹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清理方式对作业迹地土壤理化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而影响森林采伐后的迹地天然更新与苗木生长质量。研究结果还表明 ,火烧和堆积方法对迹地土壤物理特性影响不十分显著 ,但对土壤的化学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是火烧迹地土壤养分流失程度差异比较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庆标 黄承标 黄恒川 黄海仲 韦家国 蒙跃环
以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杉木连栽迹地改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经济收益与投资风险。结果表明:⑴改植秃杉人工林具有良好的经济潜力,在秃杉人工林8~28年经营期间任何时期采伐均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贴现值达到0.460 593~1.146 126万元/hm2,经营利润1.321 410~12.347 804万元/hm2,投资回收期介于10.8~19.3年,内部贴现率介于14.83%~23.30%,均优于同等立地的杉木二代林;⑵秃杉人工林经营具有较强的投资风险抵御能力,若营林成本支出和木材销售收入同时增加10%和20%,则8、11、14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经营利润增加量均分别为14.9%~17.1%...
关键词:
秃杉 经营利润 投资风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博 薛伟 张华超 朱梦龙
【目的】研究长白松采伐迹地不同风速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观测火烧后5年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为遭受火灾后的森林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长白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发生火灾,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得到火灾过程中土壤达到的最高温度,每隔半年进行1次灾后土壤的取样测量。采用折线图及柱状图的方法直观地描绘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火灾释放的能量使表层土壤温度急剧升高,土壤性质会随之发生改变。当土壤温度超过200℃时,土壤受到高温作用会形成严重板结,容重大幅升高且在观测期内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全氮含量的大量损失同样发生在200℃并难以天然恢复;全磷、全钾的大量损失发生于更高的温度,但火烧后土壤裸露会导致其持续损失;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受到高温的作用在短期内显著升高。【结论】深层土壤的容重仅在低风速的火烧下升高,且各元素含量受火烧影响较小,5年内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浅层土壤的有机质会大量流失、土壤容重升高,但从火烧1年后开始缓慢恢复,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也在火烧后初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进行人工恢复可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
关键词:
长白松 采伐迹地 土壤温度 土壤性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艳芳 文竹梅 屈峰 刘青青 邢先双 罗航 李梦琪 陈杭 刘博
以福建省南平市不同连栽代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一、二、三、四代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聚类分析、物种注释及数据库对比,探讨了不同连栽代数杉木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揭示杉木林土壤丛枝菌根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连栽代数杉木林土壤中共得到1 314 765条有效序列,有1 340个AMF-OTUs.AMF相对丰度前三的属分别为Glomus、Rhizophagus和Rhizoglomus.(2)α多样性指数表明,AMF群落的Chao1、ACE指数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Shannon和Simpson指数在不同连栽代数间无显著差异.(3)随着代数的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整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铵态氮含量与AMF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而速效钾、硝态氮含量与之呈负相关;全氮含量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综上,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杉木林土壤AMF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丁思一 佘济云 杨庆朋 汪思龙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都是反映土壤养分和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间伐、修枝和去除林下植被等经营措施对其影响如何还不太清楚。以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研为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森林经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间伐、修枝和去除林下植被均显著减小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酶活性,分别为对照样地的79.96%、76.69%和70.70%;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闫文德
The soil thermal regime and the effect of forest harvest in the watershed were studied in virtu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equation in soil and physical principle by 6 years data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water in the soil determined the change of the thermal ca...
关键词:
土壤热状况 容积热容量 热扩散率 导热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光训
杉木林地土壤酚类物质的逐代积累这一定浓度,可以使林木生长受抑制直至死亡。土壤酚类物质分解消除主要依赖土壤中异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故土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和氮、磷的养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土壤微生物(细菌)将由初生代谢转向次生代谢,并积累次生代谢产物,致使土壤微生物无力分解土壤酚类物质。杉木林凋落物的激发作用小是不能促进土壤酚类物质消除的关键,必须有其他来源的有机质的协同作用以补充有效能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