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
2023(891)
2022(865)
2021(816)
2020(696)
2019(1488)
2018(1427)
2017(2487)
2016(1612)
2015(1824)
2014(1937)
2013(1929)
2012(1969)
2011(1933)
2010(2058)
2009(1593)
2008(1588)
2007(1346)
2006(1189)
2005(1044)
作者
(6727)
(5726)
(5677)
(5469)
(3730)
(3032)
(2512)
(2323)
(2188)
(2132)
(2113)
(2032)
(1999)
(1985)
(1971)
(1809)
(1783)
(1742)
(1697)
(1685)
(1591)
(1531)
(1525)
(1326)
(1317)
(1305)
(1304)
(1280)
(1274)
(1199)
学科
(4258)
经济(4256)
(4142)
(2909)
管理(2806)
(2156)
企业(2156)
方法(1756)
数学(1533)
数学方法(1509)
生态(1473)
(1373)
中国(1296)
(1223)
贸易(1223)
(1198)
森林(1198)
(1184)
(1181)
(1177)
生态学(1159)
(1097)
(986)
(942)
农业(938)
资源(936)
银行(924)
环境(894)
(884)
金融(884)
机构
大学(24504)
学院(24171)
研究(13423)
科学(11014)
中国(9525)
(8934)
(8684)
研究所(8451)
(7050)
农业(6963)
经济(6880)
(6473)
业大(6228)
管理(6139)
(5788)
实验(5566)
(5409)
(5409)
实验室(5358)
中心(5107)
重点(5094)
理学(5011)
科学院(4847)
理学院(4843)
管理学(4645)
管理学院(4591)
(4416)
研究院(4320)
农业大学(4224)
北京(4181)
基金
项目(18622)
(13792)
国家(13712)
科学(13443)
基金(13043)
科学基金(10031)
研究(9687)
自然(8548)
自然科(8307)
自然科学(8305)
自然科学基金(8145)
(7033)
(6991)
基金项目(6790)
资助(5798)
科技(5579)
计划(5490)
重点(5165)
社会(4496)
专项(4374)
社会科(4166)
社会科学(4164)
科研(4118)
(4089)
教育(3908)
(3683)
(3485)
(3389)
创新(3370)
(3242)
期刊
学报(9185)
(7985)
经济(7985)
科学(7582)
(7233)
研究(5972)
大学(5880)
学学(5709)
中国(5396)
农业(4860)
林业(3377)
(3035)
资源(2945)
业大(2716)
(2505)
管理(2227)
农业大学(1968)
自然(1964)
(1947)
金融(1947)
(1774)
(1650)
科技(1648)
中国农业(1606)
教育(1590)
国际(1320)
科技大(1269)
科技大学(1269)
(1248)
自然科(1229)
共检索到38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光水  谢锦升  何宗明  游水生  杨玉盛  
通过 1 2 0 0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 ,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 ,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 (山坡 )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 ( 4 6 84% )大于与老龄杉木 (山洼 )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 ( 4 2 46% )。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杉木为单一优势树种 ,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栲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 ,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燕林  黄彩凤  包明琢  周垂帆  何宗明  
【目的】探讨生物炭的输入以及经历老化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杉木林地施用生物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杉木叶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并对其进行水洗和酸化处理以模拟加速生物炭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老化,同时以2代杉木林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土壤中未加生物炭(CK)、加入3%的生物炭(BC)、3%的水洗老化生物炭(WBC)以及3%的酸化老化生物炭(OBC) 4组处理,进行150天室内培养后测定土壤主要养分,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组成,并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相关性。【结果】生物炭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钾和硝态氮的含量;老化后的生物炭降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OBC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珺  张庆晓  顾娇  王楠  朱向涛  白尚斌  
在浙江省临安区於潜镇南山村实验林场,设置毛竹林、6年生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简称竹杉混交林)、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去除毛竹后形成的杉木林(简称去竹杉木林)、萌芽杉木林(简称杉木林)4种林分试验林,探究毛竹入侵及去除对杉木林林分结构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竹杉混交林中树高H>3 m以及胸径D>7.5 cm的杉木比例显著低于杉木林中的杉木比例,去竹杉木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都大于混交林,但小于杉木林.(2)去除毛竹1 a后,杉木林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都显著增加,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和优势度都显著降低,但去除毛竹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未产生明显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陈杏林  王宏翔  张弓乔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 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Myxococ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3个优势菌门的丰度占细菌总量的69.5%~73.9%。杉木林土壤中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油茶林(P <0.01)。【结论】以上结论表明林地植被类型转变对土壤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为了解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油茶林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虎  刘雨晖  韩丰泽  吴鹏飞  马祥庆  
以福建三明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不同经营模式(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封育经营)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其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共有的优势细菌类群主要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以近自然经营模式最高,为22.54%;共有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其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以近自然经营模式最高,为68.60%.与常规经营和封育经营模式相比,近自然经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的Ace指数.表明近自然经营能显著提高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童书振  张建国  罗红艳  罗云伍  
杉木林密度间伐试验历经 1 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 ,其结果表明 :(1 )同一立地指数级 ,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 ,当某一密度的林分经间伐后同另外一个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 ,两者优势木高、平均木高无明显差异 ;两者胸径差异明显 ,即间伐的林分小于未间伐的林分 ;两者立木蓄积 ,间伐的低于未间伐的 ;间伐林分总蓄积量 (立木蓄积 +间伐蓄积 )高于未间伐的蓄积。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 ,间伐后与未间伐林分的总蓄积量百分比 ,其比值 ,初植密度大的大于初植密度小的 ;间伐林分的枝下高一般高于未间伐林分的枝下高 ,1 6年前影响明显 ;间伐林分的冠幅一般小于未间伐林分的冠幅 ,1 1~ 1 6年时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为 6 0 0m2 ,5个处理 ,即 16 6 7株·hm- 2(A)、3333株·hm- 2 (B)、4 983株·hm- 2 (C)、6 6 33株·hm- 2 (D)、996 7株·hm- 2 (E)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 ,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 ,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 0 5为标准进行间伐 ,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 ,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 :(1)造林密度试验 ,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优势高 9a、平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传涵  李明鹤  何绍江  陈秀华  
用成对样本T检验法对相邻生长的杉木林和阔叶林以及若干不同世代的杉木林土壤酚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杉木林和阔叶林土壤挥发性酚含量都很低 ,远低于可使植物产生中毒的浓度 ;2 挥发性酚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且会自行消解 ,在常温下经过一个月后 ,其平均含量下降了 6 2 10 % ,含酚量越高的土壤降低的程度越大 ;3 阔叶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的平均含量高于杉木林土壤 ,但未达显著水平 ,而两种林分的挥发性酚含量近乎相等 ;4 没有发现不同世代杉木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酚在土壤中积累而成为中毒因素的可能性很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石慰  童红  
基于野外调查获得的贵州杉木林地理分布信息、世界气候数据库中相应区域的数据,在19个重要生物-气候因子下,运用根据最大熵(MAXENT)原理开发的软件MAXENT-V3.3.3k,预测了未来70年内A2气候变化情景中贵州杉木林的适生性及其潜在地理分布的演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1)一旦杉木林区域有持续的气温攀升和降水量的缓慢增加,原有的各等级适生区将会出现先增长后减少最后逐渐稳定的格局,并围绕黔东南的最适生中心区形成稳定的林区;(2)A2气候情景总体上有利于贵州杉木林生产基地的发展以及长江与珠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但是这需要控制好人口增长,发展新技术,并注重区域性合作;(3)MAXENT有准确捕捉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爱琴  马祥庆  何智英  
针对传统炼山清理迹地短期内速效养分大量增加, 随后雨季来临, 地表裸露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现实, 通过建立径流场, 进行间种绿肥对杉木林退化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影响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杉木炼山林地间种不同种类的绿肥可减少林地17-76 % ~52-25 % 的土壤侵蚀量, 而且间种绿肥后林地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大量富集, 提高了林地养分有效性和供应水平, 同时间种绿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炼山后间种绿肥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杉木传统炼山制度变革技术。表7 参3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艳   李虹茹   黄文超   刘春江   吴巧花   罗坤水  
【目的】杉木是我国栽植面积最广的用材树种,阐明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对通过密度调控科学间伐抚育经营杉木人工林有指导意义。【方法】为明确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杉木林种植密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高通量测序,评估不同密度杉木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共生模式。【结果】从1 950、2 250、2 700、3 300株/hm~2密度杉木林根际土壤中共得到163个AMF-OTUs,分属于1门1纲5目6科8属,28个种。α多样性指数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群落Chao1、Shannon指数随着杉木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但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明显。β多样性指数表明,不同密度杉木间AMF群落组成差异明显。Bray-Curtis相异性分析显示,20个AMF群落样本被聚为2个组,与高密度和中低密度对应。共线性网络分析揭示了AMF真菌组成的非随机模式。Glomus-MO-G23-VTX00222、Glomus-viscosum-VTX00063、Glomus-Glo7-VTX00214被确定为共生网络中的关键分子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AN、铵态氮(NH_4~+-N)共同影响AMF群落结构。【结论】杉木林分密度显著影响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碱解氮和铵态氮是影响AMF特性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在共线性网络中铵态氮NH_4~+-N和碱解氮AN网络中心系数为0.943 4。在林分密度变化过程中,林下植被辛普森指数与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辛普森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494)。土壤理化性质和分类群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影响杉木林地AMF真菌群落结构。林分密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又会影响地上植被,最终土壤群落与地上植被协同响应密度变化。这一结果为AMF介导植物地上地下协同作用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丹  王兵  戴伟  李萍  胡文  郭浩  
对江西大岗山地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层次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变异特征,变异程度为:4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其中中龄林土壤变异最为显著;随杉木的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含量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呈下降趋势,中龄林到过熟林则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量、碱解N量、有效P含量等土壤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的从幼龄林到过熟林各阶段的土壤有机碳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回归精度,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法处理显示,土壤N状况是影响土壤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阳  王成  廖亮  段文军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森林中臭氧浓度不仅影响林木生长,也影响游憩环境质量,是森林康养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2017年春夏两季对温州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不同垂直高度臭氧浓度及气象因子昼夜24 h同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春季H3(林冠上层)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达到中国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外(≤200μg·m-3),两季节中其余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及小时均值均达到中国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60μg·m-3);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H1(距地面1.5 m), H2(林冠中部)和H3,且春季H1, H2和H3臭氧质量浓度日均值差值高于夏季;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均为日间高、夜间低,且高值出现于11:00-15:00,低值出现于5:00;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总体来讲,在雁荡山杉木林环境中,以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游憩及游憩设施布设标准,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比春季更适合出游,且夜间优于白天;在空间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林下及树冠中部布置游憩设施,如林下栈道及空中栈道或森林木屋等设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阳  王成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