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1)
2023(10226)
2022(9099)
2021(8556)
2020(7242)
2019(16454)
2018(16395)
2017(32059)
2016(17254)
2015(19406)
2014(19268)
2013(19144)
2012(17373)
2011(15526)
2010(15264)
2009(13788)
2008(13166)
2007(11353)
2006(9754)
2005(8257)
作者
(49296)
(41004)
(40589)
(38649)
(26052)
(19640)
(18314)
(16193)
(15520)
(14467)
(14097)
(13644)
(12868)
(12771)
(12552)
(12339)
(12314)
(12189)
(11700)
(11554)
(10246)
(9929)
(9729)
(9246)
(9131)
(9028)
(9018)
(8976)
(8207)
(8086)
学科
(67806)
经济(67732)
管理(50361)
(48170)
(39588)
企业(39588)
方法(33738)
数学(29329)
数学方法(29007)
(18627)
中国(17419)
(16642)
业经(15266)
(15163)
地方(13540)
农业(12980)
理论(11626)
(11623)
贸易(11615)
(11258)
(11153)
技术(11109)
(11063)
环境(10892)
(10727)
财务(10669)
财务管理(10654)
企业财务(10060)
(9696)
(9266)
机构
大学(244104)
学院(241686)
管理(100592)
(93254)
经济(91209)
理学(88496)
理学院(87563)
管理学(86065)
管理学院(85643)
研究(77292)
中国(55868)
(51332)
科学(49485)
(41157)
(38073)
业大(37362)
(37055)
中心(35170)
研究所(35068)
财经(34309)
(33083)
北京(32225)
(31642)
师范(31373)
(31332)
农业(28852)
(28664)
经济学(27444)
(27281)
商学(25885)
基金
项目(174789)
科学(137499)
基金(127470)
研究(127437)
(111006)
国家(110088)
科学基金(95033)
社会(79591)
社会科(75403)
社会科学(75382)
基金项目(68852)
(67737)
自然(62920)
自然科(61454)
自然科学(61442)
自然科学基金(60317)
教育(57807)
(57101)
资助(52159)
编号(51918)
成果(41136)
重点(38480)
(38282)
(36326)
(36286)
课题(34854)
创新(33754)
科研(33540)
教育部(32972)
大学(32475)
期刊
(96450)
经济(96450)
研究(68842)
中国(39955)
学报(39397)
科学(36442)
管理(35119)
(33384)
大学(29863)
(29338)
学学(28127)
教育(25779)
农业(23744)
技术(20277)
(17795)
金融(17795)
业经(16490)
财经(16049)
经济研究(15230)
图书(13813)
(13539)
理论(12870)
科技(12696)
问题(12643)
实践(12054)
(12054)
(11563)
技术经济(11493)
(10859)
现代(10846)
共检索到333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康文星  赵仲辉  邓湘雯  
根据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林冠层的动力效应及动能的传输规律.结果表明:密度2000株/(104m2)、林分平均高度16 m、平均胸径15.5 cm、叶面积指数8、冠层厚度9 m、郁闭度0.9的杉木林,其零平面位移长度11.15~11.98 m,冠层粗糙度2.32~2.53 m,林冠上表面乱流切应力0.135 N·cm-2,枝叶阻力系数0.367,摩擦速度0.339m·s-1,冠内混合长度0.12 m,相对湍流强度0.7;由于林冠的存在,枝叶对气流的阻滞作用使风速廓线发生形变,在杉木林内离地面11.15 m高度上,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呈对数规律,在此以下高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何寿庆  吴克选  詹有生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光益  徐义刚  吴仲民  骆土寿  李炳球  何在成  
1998年 4月至 1999年 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 ,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 ,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 1)广州市酸雨占降雨次数的 79.7%或占降雨量的95.1%。 ( 2 )酸雨通过林冠层后 ,pH值明显增加。 ( 3)在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某些单次降雨出现SO4 2 - 、NO3- 、NH+4 、Al3+、Na+的负淋溶现象 ,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 (特别是NO3- 、Al3+)具有吸收作用 ;阔叶林全年的NO3- 和Al3+净淋溶为负值 ,说明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对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邓湘雯  赵仲辉  
根据会同生态站2000—2005年连续定位观测数据,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林冠层每年吸收的辐射能为25.5430亿J.m-2,透过林冠层的辐射能为2.5306亿J.m-2,被冠层反射的辐射能为2.7432亿J.m-2,分别占到达林冠表面辐射能的82.7%、8.2%和9.1%;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使得系统获取的净辐射能向潜热能转化。每年林冠截留水分蒸发耗能6.3695亿J.m-2,占系统净辐射能的22.9%,占系统总蒸发散耗能的30.4%,是系统能量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冠截留使大气降水中的雨滴动能消耗在克服枝叶阻力的做功上,叶面水滴从冠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为 6 0 0m2 ,5个处理 ,即 16 6 7株·hm- 2(A)、3333株·hm- 2 (B)、4 983株·hm- 2 (C)、6 6 33株·hm- 2 (D)、996 7株·hm- 2 (E)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 ,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 ,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 0 5为标准进行间伐 ,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 ,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 :(1)造林密度试验 ,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优势高 9a、平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晓丽  许建新  薛立  
2008年1~2月广东粤北地区遭受冰雪灾害的袭击,导致杉木林产生了大量的林冠残体。作者对2008年林冠残体各组分和2008-2011年各年的凋落物持水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灾后杉木林凋落物的涵养水源特点和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8年,各组分最大持水量为叶(10.9 t/hm2)>凋落物(8.22 t/hm2)>枝(8.13 t/hm2)>干(6.25 t/hm2)>皮(2.72 t/hm2),各组分最大持水率呈现叶(320%)>干(296%)>皮(280%)>凋落物(227%)>枝(214%);各年度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呈现2008年(27.25t/hm2)>2011年(1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立  冯慧芳  郑卫国  傅静丹  曹鹤  
对冰雪灾害后杉木林的林冠残体和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冠残体的干、枝、叶和皮的干质量分别为11.42,7.03,5.76和1.78t·hm-2,凋落物干质量为5.93t·hm-2;各组分的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干(11.83t·hm-2)>叶(11.24t·hm-2)>凋落物(10.88t·hm-2)>枝(6.73t·hm-2)>皮(2.38t·hm-2);各组分中叶的最大持水率居首位,达295%,凋落物为272%,皮为234%,枝和干分别为196%和193%;浸泡时间在0.5~6h之间,各组分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急剧下降,此后缓慢下降;各组分的持水量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巧雅  余坤勇  邓洋波  刘健  范华栋  林同舟  
冠层高度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因子。传统的森林树高调查方法存在外业调查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无人机(UAV)的发展为快速估测森林树高提供了手段。以福建省闽清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Eco Drone-UA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研究区遥感影像,利用Pix4D Mapper软件对航拍多光谱影像进行预处理,构建数字表面模型(DSM),利用1∶10 000地形图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基于DSM和DEM叠加相减得到树冠高度模型(CHM),实现杉木树高的提取。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和多光谱波段结合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有效识别真实树冠顶点;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像能够实现杉木树高估测,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81%,最大值为23.48%,标准误差为1.48 m,估测精度为90.8%。高程变化对树高估测精度有影响,根据高程大小排序的3组样木实测树高与提取树高的决定系数(R2)分别是0.97, 0.84和0.78,标准误差分别是0.67, 1.17和1.99 m,在高程较高区域树高估测精度明显高于高程相对较低区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谯鹏  唐丽玉  黄洪宇  姜泽  
【目的】探究不同密度模式下的杉木林光截获情况,进而估算林分生物累积量,为杉木人工林设计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植物建模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构建三维林分场景,以林分密度为参数设计不同的林分模式,利用天文算法与辐射度模型模拟计算各林分空间下的光合有效辐射与阴影面积以评价林分荫蔽性,然后根据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估算林分平均净光合速率,并换算为生物累积量以评估各林分模式的生产潜力。【结果】1)各密度林分的光截获量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升高,1.5 m×1.5 m、2.0 m×2.0 m以及2.5 m×2.5 m林分模式下的最大值分别为1 577.52、1 568.68与1 546.08μmol·m~(-2)·s~(-1);2)2.5 m×2.5 m林分模式下的各时刻的阳生叶面积占比最大,平均值为0.92;3)林分水平结构上,辐射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垂直结构上,随着林分密度减小,各层的阳生叶面积占比逐渐增加;4)阳生叶的光合速率远高于阴生叶,最大值达到9.79μmol·m~(-2)·s~(-1),而阴生叶都小于0.7μmol·m~(-2)·s~(-1);5)以净光合速率为依据,估算各时刻不同林分模式下的生物累积量,各林分模式下日生物累积量分别为17.54,17.10与15.93 kg。【结论】综合各种植模式下林分的光截获与分布情况,在郁闭之前,高LAI林分光截获能力更强,但分布较为聚集,实际阳生叶面积占比相对较小;当林分郁闭较低时,林内的光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各林分模式的阳生叶面积占比与生物累积量,综合考虑下,最优栽植模式为2.0 m×2.0 m,研究结果可为林分的种植管理与经营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吴克选  占有生  何寿庆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下林场开展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效应的定位研究,供试林分10年生,1996年11月,历时20年。结果表明:强度、中度、弱度间伐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定期生长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增加约3%~8%,但定期生长量无显著差异,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树高生长。间伐林分平均胸径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7%~19%和6%~28%,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间伐可有效促进胸径生长。间伐林分总断面积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4%~6%和1%~7%,但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间伐林分保留木断面积小于对照,间伐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总断面积、保留木断面积及其生长量。间伐林分单株材积及其定期生长量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俊  李际平  李建军  郑柳  
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和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桃源县的10组不同龄级杉木林与阔叶林间的边缘效应进行研究,并对杉木林生长情况和蓄积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与阔叶林间的边缘效应均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随着杉木林龄的增大,灌木层、草本层边缘效应强度ED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边缘效应对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蓄积量均有增大的趋势,而杉木成熟林的变化却不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徐德应  赵茂盛  
该文将常见的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进行了分类.为充分利用以前不同形式的研究结果来定量评价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十分有必要将它们转换为某一标准模型.该文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标准模型,并探讨了模型转换途径,汇总和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Based on density theory of plant growth and related biological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whole change proces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erived, i.e. \%N\%=exp(\%a\%ln\+2\%v+b\%ln\%v+c\%), where \%N\% and \%v\% repres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ean volume of a plant, and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邱仁辉  俞新妥  黄宝龙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实生杉木不同连栽代数生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杉木在10年生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量相近,此后,2代的生长迅速下降(早衰),29年生的平均单株材积比1代的下降4146%。3代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一开始就比2代的差,但未出现大幅度的衰退现象,29年生的单株材积比2代的下降1770%。杉木栽植代数越少,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越早,峰值越大,速生期持续时间亦越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