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7)
- 2023(2122)
- 2022(1683)
- 2021(1522)
- 2020(1299)
- 2019(2663)
- 2018(2644)
- 2017(4677)
- 2016(2509)
- 2015(2932)
- 2014(2946)
- 2013(2976)
- 2012(2741)
- 2011(2442)
- 2010(2536)
- 2009(2254)
- 2008(2333)
- 2007(2159)
- 2006(1779)
- 2005(1645)
- 学科
- 业(11895)
- 济(10910)
- 经济(10909)
- 管理(10863)
- 技术(10179)
- 企(10058)
- 企业(10058)
- 技术管理(5611)
- 方法(5443)
- 数学(4842)
- 数学方法(4755)
- 学(3001)
- 农(2877)
- 新技术(2512)
- 高新(2507)
- 高新技术(2507)
- 资源(2463)
- 农业(2367)
- 业经(2365)
- 土地(2235)
- 法(2159)
- 中国(2089)
- 财(1877)
- 环境(1785)
- 贸(1783)
- 贸易(1783)
- 易(1764)
- 耕(1724)
- 地(1703)
- 耕地(1653)
- 机构
- 学院(41837)
- 大学(41542)
- 研究(15726)
- 管理(15426)
- 济(15276)
- 经济(14954)
- 理学(12996)
- 理学院(12857)
- 管理学(12558)
- 管理学院(12487)
- 科学(11873)
- 中国(10819)
- 农(10735)
- 业大(9837)
- 京(9745)
- 所(9143)
- 研究所(8469)
- 农业(8448)
- 技术(7332)
- 江(7060)
- 中心(6888)
- 省(6417)
- 北京(6202)
- 院(6153)
- 农业大学(5775)
- 财(5163)
- 州(5093)
- 科技(5073)
- 研究院(4882)
- 科学院(4876)
共检索到62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江志标 许一心 金正法 邵小平 胡小明
在11 月上半月( 立冬前后) , 选择水稻收割后适宜育苗的水田作圃地, 不加翻耕, 按14 ~16 m 苗床宽划沟除茬, 细整苗床, 施足底肥, 选用优质杉木种子播种育苗。此法育苗比翻耕法育苗平均省工810 个·h m - 2 , 省成本1 62000 元·h m - 2 , 圃地利用率提高60 % , 土壤抗旱能力增加10 倍, 合格苗产苗量增加374万株·h m - 2 , Ⅰ级苗和Ⅱ级苗分别增加108 % 和268 % , Ⅲ级苗和等外苗分别减少111 % 和283 % 。杉木免耕法育苗省工省成本, 可明显提高苗木等级。表3
关键词:
杉木 育苗 免耕法 效益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东旭 王佳琪 蓝伟立 陈块明 李茂 叶义全 范福金 林开敏
【目的】为研究杉木育苗基质中真菌优势群落结构对指数施肥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个施肥处理[对照(CK,0 mg/株)、指数施肥(EF,40 mg/株)、常规集中施肥处理(CF,40 mg/株)]下,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基质的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比CK,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基质中速效磷、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2)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均显著增加了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降低了丰富度指数。3)在基质中,粗糙孔目(Trechisp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为各处理下的基质真菌优势目,与CK相比,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被孢霉目的相对丰度,常规施肥仅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相对丰度。其中,苗高、地径、生物量均与被孢霉目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生物量与肉座菌目呈显著正相关。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被孢霉目与肉座菌目与水解氮、速效磷呈正相关,速效磷是影响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pH值是驱动基质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表明两种施肥方式可能改变了与N、P有效性敏感的真菌类群进而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组成。【结论】对比CK,指数施肥较常规施肥能有效提高有关磷转化与分解有机质真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基质后期有效养分转化与积累,以为杉木幼苗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家胜 应叶青 童永波 丁林 周建光
对 1 9个杉木初选半同胞优良家系进行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优良家系种子的发芽势、苗木的抗病性及高生长量平均数分别比对照高 2 0 6%,82 1 %和 33 6%,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 ;各家系苗高生长量和生长节律上有显著差异 ,千粒质量、场圃发芽率、抗病性和抗寒性上也都有明显差别。因此 ,在杉木育苗管理上应分家系或家系类群采取相应的育苗管理措施。表 6参 5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杨慧珍
壤覆土要薄,墒情好的土壤应比墒情差的土壤覆土要薄,生活力弱的种子应比种子生活力强的种子要土壤覆土要薄。云杉是耐荫性树种,特别是幼苗阶段,需要一定的荫蔽条件,常用覆盖物有竹帘、草帘、遮荫网等材料覆盖,并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破土达20%后,用竹子(直径2cm左右)或其它材料将覆盖物顶起悬空,留出空隙勿使嫩芽受压损伤,当幼苗出齐后升棚遮荫。升棚遮荫法是指在出苗率达到80%后,沿苗床方向搭建遮荫棚。荫棚距地面高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三祥 李新彬 林田苗 全昌明 罗菊春 王立新
采用不同做床方式、不同播种密度 ,夏季苗床不同遮荫方式等方法研究了沙地云杉育苗技术及其年生长规律 .结果表明 :适时早播有利于苗木地径、苗高、苗木质量的提高 ;单层和双层遮荫对幼苗生长影响不大 ,但适当遮荫有利于幼苗生长 ;条播、使用菌根粉的苗木明显优于撒播、不使用菌根粉的苗木 .而苗木年生长规律研究表明 :苗木地径和苗高的年生长规律基本相似 .从 6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的增高 ,高生长呈直线稳步上升 ,地径的生长也不断加快 ,在 7月中旬达到苗高生长的最高峰 ,而地径的生长期比高生长期长 ,在 8月中旬才达到最大值 ,尔后进入硬化期 ,苗木地上部分逐渐木质化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影响地径和苗...
关键词:
沙地云杉 育苗技术 年生长规律 相关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梅光义 孙玉军
采用SBE法对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风景游憩林进行评价,应用数量化理论I建立美景度与各林分类目之间的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模型分析出定量化的改造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定量化的针阔混交、清理枯枝、修枝、割灌和间伐等改造措施提高风景游憩林的景观质量,将杉木林分改造成活立木上无枯枝、株数密度800株/hm2、郁闭度0.8、第一活枝高5 m、林下不统一的高质量风景游憩林。根据冠幅与胸径回归方程得出:胸径23 cm、郁闭度0.8、株数密度800株/hm2时美景度最高。据此结论,间伐胸径>23 cm的树,积极培育胸径23 cm、株数密度800株/hm2的高质量杉木风景游憩林,其美景度值超过65.2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新华 黄拯 厉月桥 罗嘉东 肖智勇 桂尚上
为制定杉木容器苗的出圃标准及提供理论支撑,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年生杉木容器苗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形态因子苗高和地径是影响杉木容器苗质量的决定性指标,生物量因子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整株干质量和根冠比则是影响苗木质量的次要指标,营养因子氮磷含量是影响苗木质量的辅助参考指标;(2)以苗高和地径为苗木质量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杉木容器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2.99 cm,地径≥4.83 mm;Ⅱ级苗,31.99 cm≥苗高≥29.94 cm,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华 李传涵 何绍江
用 4种标准酚酸 ,即龙胆酸 (gentisinic)、香草酸 (vanillic)、丁香酸 (syringic)和香豆酸 (coumaric) ,每种酚酸设 6种浓度 (0 ,5 0 ,10 0 ,2 0 0 ,4 0 0 ,6 0 0mg/kg) ,分别对盆栽杉木幼苗土壤进行处理 ,在生长期间定期测定苗高 ,最后测定苗高、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鲜叶中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 :不同酚酸对杉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但抑制作用的程度不同 ;同一种酚酸处理 ,浓度越高 ,盆栽幼苗株高生长、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降低越严重 ;时间也是重要因素 ,受酚酸影响的时间越长 ,幼苗受到抑...
关键词:
杉木 幼苗 酚酸 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建国 盛炜彤 罗红艳 熊有强
详细研究了不同营养 (N、P、NP)条件下杉木苗木干物质在根冠的分配规律 ,结果表明 ,不同的营养条件可导致苗木光合产物在根冠发生明显再分配 ,苗木的营养状态和根冠干物质分配的关系规律可应用异速生长模型y =axk 来描述和刻划。基于营养与光合产物在根冠的再分配规律及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值对营养胁迫反应的敏感性变化规律 ,提出了新的营养平衡理论和营养诊断方法 (称之为苗木群体营养诊断法 )。营养诊断法则为 :(1)在某一营养条件下 ,如果苗木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 1时 ,表明苗木冠层相对生长速率高于根系 ...
关键词:
杉木 异速生长模型 根冠比 营养平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焦月玲 周志春 余能健 金国庆 王月生
利用来自10个省区27个产地的南方红豆杉种子在福建明溪和浙江淳安2个地点开展种源苗期遗传测定,系统研究苗木生长、苗高生长参数、根系特征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种源差异及育苗环境对种源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南方红豆杉苗高、地径和侧枝数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基于苗高生长参数分析表明:种源苗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线性生长量、最高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速率的提高,而不是由于线性生长期的延长。相对于其它树种,南方红豆杉线性生长速率虽较小,但线性生长期较长。试验虽然未发现根系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种源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这些性状的种源绝对值却相差较大,达20%以上。育苗环境对南方红豆杉种源生长影响较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礼栋 吴菊华 翁关豪
连续2a使用医用青霉素,防治杉苗猝倒病和赤枯病试验所得资料表明:在发病期间,100m ̄2苗床,每次用80万单位注射用青霉素钠1瓶,加水10.0kg,喷洒杉苗,4月初揭去覆草后喷洒第1次,半月1次,连喷9次,防治效果比使用相同次数的600倍液50%敌克松粉剂或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提高24%~43%,苗高增长14%~22%,苗木地径增粗13%~19%,而防治成本分别降低29.30%~45.57%和52.34%~56.5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培坤 蒋秋怡 徐秋芳 钱新标 金磊
对1年生杉木苗进行二氧化碳14喂饲,同时收集苗木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用液闪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杉木苗的光合产物在标记1d后就有1.06%运输入根部组织中;3d后则为4.90%;20d后达到24.04%。二氧化碳14喂饲一结束根系就有碳14分泌物产生;3~5d后分泌量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对分泌物进行分离测定表明,其中糖类占39.53%,有机酸占13.80%,氨基酸占5.45%。
关键词:
杉木 苗木 碳14 光合物,根系 溢泌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姣妲 夏丽丹 殷丹阳 周垂帆
【目的】在南方酸性红壤中,低磷和铝毒是制约杉木人工林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研究不同磷水平处理下,铝胁迫对杉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为阐明杉木适应自然环境中低磷富铝土壤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酸性土壤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0,0.16,0.32 mmol·L-13个浓度梯度的预培养,并在Al3+(0.1 mmol·L-1)和无Al3+(0 mmol·L-1)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胁迫试验,分析不同供磷处理下铝胁迫对杉木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元素吸收、根系各元素亚细胞分布规律以及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TEM-EDS)下Al在各细胞器的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Al3+导致杉木幼苗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异常,随着供磷程度的增加,上述生理异常现象均得到有效的缓解。此外,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加,杉木幼苗根系中Al含量显著降低,而K、Mg、Zn和P的含量明显增加,叶片中Al、Mg、Ca和K的含量显著上升。TEM-EDS分析发现杉木幼苗根系细胞壁是铝聚集的主要场所,磷素能够促使铝向液泡转运,并在液泡当中沉积为黑色不溶颗粒。对根系亚细胞进一步分析发现,Al和P主要分布在杉木幼苗根系的细胞壁组分中,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加,根系细胞壁组分中的Al和P比例显著下降,而在可溶组分中显著增加,这说明P与Al同时向液泡转运,此外,K和Mg也出现类似的规律。【结论】铝胁迫对杉木幼苗根系的毒害作用较大,磷素的增加主要通过改变杉木幼苗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Ca、K、Mg和Zn的吸收和转运,并增加Al向液泡转运,降低Al在杉木根系细胞壁组分中的富集,以维持根系细胞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缓解Al对杉木幼苗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Al对杉木幼苗的损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家琛 陈钢 戴嘉豪 范福金 曹光球 曹世江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光质下杉木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相关参数,揭示杉木幼苗对不同光质的响应差异,为杉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优良无性系020扦插苗为材料,利用LED智能调光台为人工光源,设置白光(CK)、红光(R)、蓝光(B)、红蓝光(R:B=1:1)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叶绿体结构,并测定光合参数和光合色素。【结果】白光、红蓝复合光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高于红光处理和蓝光处理。其中,白光处理比红光处理分别高130.61%、204.05%、112.14%,比蓝光处理分别高37.80%、31.34%、49.91%,而红蓝复合光处理比红光分别高89.02%、176%、51.09%,比蓝光处理分别高13.07%、18.96%、6.81%。白光处理和红光处理下幼苗叶片胞间CO_(2)高于蓝光处理和红蓝复合光处理。其中,白光处理比蓝光和红蓝复合光处理高6.32%、5.10%,红光处理比蓝光和红蓝复合光处理高4.18%、3.01%。光合色素在红蓝复合光处理下最低,分别比其余3种处理低27.81%、26.51%、15.52%。叶绿素比值在红光处理下最低,分别比其余3种处理低3.32%、1.90%、3.79%,而在红蓝复合光处理下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余3种处理。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得出,红蓝复合光下细胞壁更加完整平滑,基粒、基质片层及其结构更加完整。【结论】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光合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蓝光以及掺杂一定比例的红蓝光是杉木幼苗良种壮苗的理想光质。
关键词:
光质 杉木 光合特性 叶绿体超微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汪星星 陈钢 孟芳芳 朱琴 范福金 曹世江
【目的】为明确杉木优良无性系对光质的响应特征,为杉木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优良无性系020为材料,设置白光(W)、红光(R)、蓝光(B)、红∶蓝=1∶1(1R1B)4个光质处理,研究光质对杉木幼苗生长、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1)随着杉木幼苗新叶的发育,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差异逐渐增大。随着杉木幼苗发育阶段的延长,各种光质处理间叶绿素a的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白光处理下类胡萝卜素总体较高,尤其是在杉木幼苗发育前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红光处理次之;3)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与其他处理相比,白光处理下促进了杉木幼苗新叶气孔的开放、使得进入叶片中的CO_2增多,从而使得C_i、T_r增加,同时也伴随着P_n的升高,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G_s低于其他各个处理,而C_i仅次于白光处理;红蓝组合光处理下G_s仅次于白光处理,但是C_i却低于其他各个处理。【结论】白光对杉木幼苗的光合特征、光合色素以及荧光特征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杉木幼苗 光质 光合生理 光合色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